APP下载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研究

2020-01-09霍纪超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参观者文化遗产民众

霍纪超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和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简称为“非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此为契机,国际博物馆界改变了对文化遗产的传统看法,将保护和发展非遗增列为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2004年世界博物馆大会特意将主题定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鉴于博物馆与非遗保护的紧密联系,修订了博物馆的定义,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该定义明确指出征集、保护、传播和展示非遗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越来越多国家的博物馆开始关注非遗,组织保护和展示非遗的活动。

中国在2004年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自此之后,中国的各类博物馆开始探讨和试验保护非遗的方法和路径,但在展示非遗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本文将在总结中国博物馆展示非遗所遇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路径。

一、博物馆非遗展示的意义

传统观念认为,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但是,当代的博物馆学者与时俱进,提出了新博物馆学的理念。美国博物馆学家哈里森(Harrison)提出,博物馆的重心不再是传统的博物馆所一向奉为准则的典藏、建档、保存、陈列和解释客观对象等功能。新博物馆学的理论基础是:博物馆是由当地社区推动的;社会主题和关注点成为它关注的对象;社区需求推动了博物馆学的发展;博物馆不一定局限于一座建筑。[2]新博物馆学的理念更加关注社区民众和社区的要求。在博物馆中展示非遗,不仅有利于加强对大众的非遗教育,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满足民众与社区的要求,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一)促进文化多样性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利用博物馆展示非遗可以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遗的重视,促进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开始抛弃传统的知识技能、仪式风俗和传统信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在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遗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尤为严重。”[3]

中国目前尚处于文化转型期,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继承受到挑战。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到城市,依存于农业社会的非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更为严重的是,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仍然以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待民族传统、民族知识、仪式风俗和民间艺术,认为它们是封建迷信,是应该被抛弃、被淘汰的落后文明。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作为文化遗产的展示机构,可以通过展示非遗,邀请专家和社区居民做非遗专题报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濒于灭绝的非遗得以生存和发展,让中国现代文化和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以多元共存,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

(二)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博物馆的主要作用是使特定民族国家群体认同他们自己的文化秩序并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正如世界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托尼·本尼特所言:“在全世界范围内,过去博物馆是放置一些文物,现在却是以知识来重构人,它转化为对现在思想的看护。”[4]博物馆对非遗的展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和博物馆机构对保护和发展非遗这一重任的承认和尊重。观众在博物馆参观非遗的过程中,不仅会改变以往对民间文化的轻视态度,而且有助于认同中华文化,有助于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强有力的冲击。欧美文化不仅被一些国人视为时尚,而且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但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传统作为有益补充,可以补充现代化不足的部分。作为连接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非遗,从精神层面来讲,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鲜活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博物馆中展示非遗,增强普通民众保护非遗的意识,有利于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导致传统文化消失。

在博物馆展示非遗可以帮助人们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从而辩证地认识自己文化的优点和弊端。受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全面反传统的激进立场的影响,过去普通民众将社会层面出现的不好的现象都自然地归于传统身上,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过时的、应该抛弃的文化。[5]但是,文化自觉不仅包含着自我否定也包含着自我肯定。参观者在博物馆参观非遗展示、倾听非遗讲座或者参加非遗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优点和弊端重新反思和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参观者既能不断唤起自己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又会在新旧文化的交流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而实现新旧文化融合。[6]

二、博物馆非遗展示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在收藏、记录、保护和展示非遗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整体而言,我国非遗保护尚处于探索和试验期,博物馆的建设理念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各类博物馆在展示和保护非遗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

(一)展示理念落后,轻视非遗的独特性

中国大多数博物馆在展示非遗的过程中,沿用的仍然是传统展示文物的理念。采用展示文物的理念来展示非遗,不仅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发展非遗,反而可能损伤和破坏非遗,导致博物馆成为非遗的坟墓。传统博物馆展示文物的理念,可以称之为本质主义模式,即认为遗产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具有普遍的价值。中国许多博物馆策展者均采用本质主义的模式来收藏和展示非遗:在博物馆展示非遗的过程中,尽量将那些具有“杰出性”和“民族性”的艺术作品优先展出。例如博物馆策展者往往选择构图别致、色彩艳丽的年画与精益求精、巧夺天工的木雕作为展品,但这些民间艺术作品是否表现了民间非遗的本质特征,是否具备代表该类非遗的资格则没有认真审定。

此外,有些博物馆策展者将非遗视为静态的文物,而忽略了非遗特有的活态性、传承性和整体性等特点。非遗是被人们传承至今的、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遗产。日本博物馆学者Kenji Yoshida认为,非遗的保护不应该被视为在不变的环境中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保护应该是确保非遗的活态性。[7]所以在非遗展示过程中,那些与非遗传承紧密相关的非遗传承人和社区民众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非遗的动态性。

总之,博物馆在遴选和展示非遗的过程中,策展者应该改变原有的理念,不能采用遴选文物的标准,而应该将那些真正体现非遗本质特征、具备代表该类非遗资格、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非遗优先展出。在展示的过程中,不能孤零零地展示民间艺术作品,而应该采用对话主义的方法,使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和博物馆观众共同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

(二)展示过程中原真性的丧失

在博物馆展出非遗的过程中,非遗原真性的丧失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国际学术界目前对非遗原真性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笔者认为,严格的原真性意味着非遗必须处于它原本所处的环境中,保留着传统的形式与设计,延续着从前的功能与利用方式,材料和质地没有发生变化,所寄托的精神和情感保持原汁原味。

以非遗原真性原则去衡量,博物馆对非遗的展出有许多违背原真性原则之处。首先,非遗离开了自己所处的环境。非遗原本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它一旦被摆在博物馆内展出,就意味着脱离了它所生存的环境。参观者很难从某个单独的非遗物件中去欣赏、领略和发掘到它的内涵以及它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其次,非遗的利用方式和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遗一般是被某个地区的人民群众经常使用并世代流传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技艺、知识或者产品。一旦被放到博物馆中,它的身份发生巨大变化,原有功能和利用方式立刻丧失。它不再是动态地参与民众生活的一种文化遗产,而是成为徒具展示功能、等待观众欣赏或者研究的一种遗产。最后,非遗在展示的过程中可能被改编。受制于博物馆展出时间、空间以及参观者期待视域方面的局限,某些大型歌舞或者仪式在展出的过程中必须被改编,才能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非遗一经改编,就意味着其原本形式和内涵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异,远离了真实的“自我”。虽然博物馆由于自己本身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将原汁原味的非遗真切地展示在参观者面前,但是应当加强非遗与本土居民的联系,以更真实地展示非遗的多个侧面。

(三)轻视展示和传播效果

随着国家对非遗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遗放置在显要的位置加以展示,但是展示非遗的方法凸显出一些问题:第一,展示和传播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没有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博物馆展示非遗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将展品挂在墙上或者放在玻璃展柜中,旁边用文字加以简要说明。对非遗策展单位来讲,采用展示非遗对象附加文字说明的方法,无疑可以节省财力和人力的投入,降低非遗展览的难度,但是其效果自然不能令观众满意。非遗是传统文化或者民间文化中流传至今的文化符号,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民族价值观念。据笔者的调研,许多参观者反映他们无法从舞狮队所捐的道具来领略舞狮的风采和狂欢的场面,亦不能从精美绝伦的面塑艺术精品里窥探民间面塑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和受到顾客夸奖后的喜悦。简单展示非遗展品,只是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初步感性的印象,难以让人们深入理解其中的精神价值,更遑论使观众达到情感共鸣、文化认同的效果。

第二,博物馆在展示非遗的过程中,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和巧妙使用。新博物馆学中的迪士尼模式非常注重展示环境的营造,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互动体验展示模式,让顾客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与这种先进的博物馆展览模式相比,国内博物馆展览非遗所利用的现代技术显得单一,其主要方式是影像,即在博物馆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大屏幕,放映采访传承人的纪录片或者演示非遗制作的过程。其实,展示非遗的技术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国际博物馆展览非遗的经验来看,不仅可以采用影像方式和触摸屏交互技术,而且可以采用新兴的VR技术。

三、博物馆改进展示和传播非遗的路径

博物馆展示和传播非遗的路径是可以不断创新的。中国的各级博物馆既可以因地制宜,也可以汲取世界上发达国家博物馆非遗的策展经验。

(一)建立博物馆展示非遗的新理念

博物馆长期被视为保存和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特定机构。如果用保存和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理念和方法来保护非遗,就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然而,博物馆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它不仅是展示有形文化遗产的宝库,也是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重要空间。要想使博物馆成为保护和发展非遗的重要空间,就必须建立博物馆展示非遗的新理念。

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应该成为博物馆展示非遗的重要理念。与一般博物馆不同,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兴的博物馆形式,它采用人类学的方式来调整博物馆和大众之间的关系。生态博物馆强调遗产的原真性,主张对文化遗产实施整体保护,其保护空间涵盖了社区和景观。生态博物馆的先驱乔治·亨利·里维埃指出:“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公共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途径。”[8]

一般博物馆在展示非遗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借鉴生态博物馆理念。体现生态博物馆建设理念的六枝原则对一般博物馆展示非遗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六枝原则提出:“村民是其文化的主人,有权认同与解释文化;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予以加强;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旅游与保护发生冲突时,保护优先,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核心;参观者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9]一般博物馆在展示非遗的时候,也应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特别是非遗传承人的作用,承认他们是文化的主人,有权认同和解释文化;在解释非遗的内涵和价值的时候,必须与其所依存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是人联系起来,而不能以西方学者的解释作为权威观点;发挥社区民众的积极性,探寻民主管理的方式,共同策划展览非遗;博物馆在展示非遗时,采取保护优先的原则,不出售文物但可以用传统工艺制作纪念品出售;鼓励参观者以理解、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非遗,避免以批判、封闭、守旧的态度看待非遗。

(二)加强非遗与社区民众之间的联系

真正的原生态非遗,无论类型如何,它通常都是以鲜活的姿态存活于民间社会。社区居民是非遗的主人,在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非遗的原真性,在展示和传播非遗的过程中,博物馆管理者和相关专家需要加强非遗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激发社区居民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加强非遗与本土居民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通过文化捐赠的形式。文化捐赠主要是指在本地政府和博物馆的号召下,社区居民以义务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工具、实物、制成品等作品暂时或者永久地存放在博物馆中,以供更多的参观者欣赏和研究。目前,许多博物馆在搜集非遗的过程中,往往是采用金钱购买的方法。博物馆花费金钱收购非遗不仅切断了社区居民与非遗乃至博物馆的紧密联系,而且可能导致更多社区民众售卖非遗,从而加速对非遗的破坏。而采用捐赠模式,社区民众往往会更看重捐赠品的文化价值,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其次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非遗展示和传播。博物馆的管理者或者策展人在展示和传播非遗的过程中,往往是从博物馆学的角度,可能会对非遗的价值和属性理解得有些偏差。而社区居民参与到策展活动中,可以纠正博物馆管理者或者策展人对非遗的不当认识或者片面认识。例如,博物馆管理者或者策展者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使各种非遗的摆放位置能够最佳地展示它们的文化价值和内在联系。博物馆也可以在传统节假日邀请更多的社区居民前来讲解。这些社区居民作为非遗的传承人,对展品具有强烈的情感投入和深刻的理性认知。他们的诠释将比一般解说员的讲解更加全面、深刻,也更容易被参观者所信服。

(三)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展示和传播非遗

非遗的属性和特征决定了博物馆在展示非遗的过程中,必须开拓创新、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非遗具有非物质性和活态性两个核心特点。它的非物质性指的是所有遗产必须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有实物特点;其“非物质性”包括技艺、知识、技能和文化空间等,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精神层面。[10]活态性强调遗产必须植根于社区,在非遗生成和发展的社区和社区人群共同体中传承和保护,必须对传承人加以重视。综合世界上著名博物馆非遗的策展经验,博物馆展示非遗可以采取提供展示舞台、专家报告和社区民众宣讲相结合以及数字展示等方法。

加强互动、提供非遗展示舞台是当下博物馆在展示非遗过程中应该极力推行的方法。博物馆管理者在展示动态性的非遗时,需要为参与表演艺术类非遗、仪式类非遗和制作技艺类非遗的社区民众提供展示和表演的舞台空间。例如博物馆可以让身怀民间绝技的非遗传承人登台演出,通过戏曲舞蹈表演、仪式展示和音乐演出等方式让人们真切地体验非遗的形式和内涵。这种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原汁原味的、带有本土色彩的演出,许多观众会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并在情感上认同民间艺术。此外,博物馆在传播非遗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和观众的互动。国际上的一些博物馆在加强互动性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挪威的一个博物馆举办主题为“我们的神圣空间”的展览时,邀请许多学龄儿童参与了一些项目,他们被请求脱下鞋子、洗手、遮盖脑袋、点燃蜡烛,在黑板上写下他们对爱的想法,反思仪式和信仰的意义。[11]国内的博物馆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博物馆的成功经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互动。

专家报告和社区民众宣讲相结合是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传播非遗的有效方法。专家学者的报告往往可以高屋建瓴,在极短的时间内阐述非遗的历史嬗变、审美特征、精神内涵和当下境遇,使参观者充分了解非遗非物质性的一面。社区民众作为非遗的传承人,对非遗有深沉的情感认同,清楚非遗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境遇。社区民众的宣讲往往饱含深切情感体验,能够绘声绘色描述非遗的具体情况,使观众对非遗产生情感认同,深化他们对非遗与民众关系的认知。专家报告和社区民众宣讲相结合,既可以发挥专家思想深邃、见解深刻的优点,又可以发挥社区居民紧密联系非遗的优势,从而让更多的参观者全面深刻地了解非遗。

数字展示是当下利用大数据技术来传播非遗的高效方法。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等反映传统手工艺和古老民俗的纪录片受到青年人的青睐,激起了青年人对非遗的理解和热爱。博物馆展出非遗可以采用数字展示的方法,通过传统影视、VR技术保存、展示一些古老的仪式、民间表演、手工艺,从而帮助人们把逐渐淡忘的技艺文化继承下来。博物馆在利用数字影像技术记录非遗的过程中,应该丰富影像表达方式;既采用“上帝视角”,也可以采用深度旅游者的视角;非遗影像还应该融入传承人的生活世界,对非遗进行深度报道。[12]

四、结语

博物馆不仅使更多的参观者欣赏、理解和热爱这些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非遗,而且给予了社区居民宣扬自己文化的机会,激起他们的自尊和文化自豪感。对于参加非遗展览项目的民间艺术家和策展人而言,实现展览的过程,也是他们重建身份的过程。博物馆应改进展示和传播非遗的方法路径,加强民众与非遗的联系,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猜你喜欢

参观者文化遗产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最美的蝌蚪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Tough Nut to Crack
脑洞大开
关上手机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