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爱莫能助”一词演变考

2020-01-09唐樱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朱熹诗经

唐樱艳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爱莫能助”一词,《汉语大词典》以《诗经·烝民》“德犹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1]634为最早文献引例。从《诗经》来看,“爱莫能助”本作“爱莫助之”,《毛诗》训曰“爱,隐也”,[2]1437但《汉语大词典》释为“虽然同情,却限于条件无从帮助”,[1]634古今释义判若云霄。对此,《汉语大词典》不引毛传,而采用郑笺,郑玄笺“爱,惜也”,[1]634现代辞书多是如此,如《汉语成语词典》:“爱,怜惜,同情。”[3]2《汉语成语学习词典》:“爱,同情。莫,不。助,帮助……指虽然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4]2辞书所引,诚然确立了“爱莫能助”与郑笺的关联,但忽略“爱,隐也”的事实。虽然亦有辞书关注到了“爱,隐也”的事实,如《汉语大字典》,其“爱”字第十一条,记录了“爱”“隐”通假的古注:“爱通‘薆’,隐蔽貌。《广雅·释诂一》‘翳,爱’,王念孙疏证:‘爱与薆通。’《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礼记·礼运》‘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王引之述闻:‘不爱,谓不隐藏也。字或作薆’。”[5]2487又如《故训汇纂》古注颇丰,然而材料繁杂零散,难以清晰可辨。另今之学界,对此关注甚少,唯朱婷婷《“爱莫助之”之我见》一文有所论及,然因文献考证不详,结论难立,故今兹勉以述论,试以时间为脉,搜罗古注,钩沉排明,推原本根,以期“爱莫能助”之本末源流。

一、隐莫助之

汉魏以来古注,直接训“爱”为“隐”。如《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毛传:“爱,隐也。”[2]1437文献用例当中亦有迹可寻,如《礼记·礼运》:“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王引之注曰:“不爱,谓不隐藏也。”[6]第八册,494汉张衡《思玄赋》“岂爱惑之能剖”,王念孙按“爱者,蔽也”。[7]2576东汉王充《论衡》:“夫后稷不当弃,故牛马不践,鸟以羽翼覆爱其身。”[8]88“覆爱”一词同义连文,有遮隐之意。若根据《诗经·生民》“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9]43朱东润按“有鸟张翼盖着他”[9]45也可推得“爱”有“遮隐”之意。

并且很多从“爱”得声的字也多有“隐”的含义,如《离骚》“众薆然而蔽之”,[9]233这句话中的“薆然”与“蔽之”同意连用,“薆然”当为“蔽之”之貌,《尔雅》释为“薆,隐也”。[10]2586扬雄《方言》亦云:“掩、翳,薆也。”注:“谓蔽薆也。《诗》曰:‘薆而不见’。”笺疏释言:“薆,隐也。”[11]250三国《广雅》“薆,蔽障也”。[12]426由此得知从先秦两汉至魏晋,“薆”都有隐蔽、遮蔽的含义。

此外郭璞注解中引用《诗经·静女》“薆而不见”这一条值得注意。这句话在《说文解字·人部》也曾被援引:“僾,仿佛也。……《诗》曰:‘僾而不见’。”[13]1079此处说明“薆”和“僾”属于异文。并且《说文》释“僾而不见”为“仿佛而不见”,近似于若隐而不见之意,从此可知“薆”和“僾”两字音近义同。这一解释,至唐宋时期就更为清楚明确,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僾,微见貌。”[14]317微见之貌即若隐若现之貌;《宋本广韵》直训“僾,隐也。 ,隐也。《尔雅》作薆。”[15]112以上古注证明了“僾”与“薆”都是“隐”的意思。那么是否有证据证明“爱”与“僾、薆”的关系?诚然,《广雅》云:“爱,僾也。”[12]410若翻阅《十三经注疏》,今本《诗经·邶风·静女》写作“爱而不见”,[10]310“薆、僾、爱”三者互为异文,彼此音近义同,旋即了然。

对这一问题,清人郝懿行《尔雅义疏》已有考证:“薆,隐也。谓隐蔽。……《方言》注:‘薆谓蔽薆也。’引《诗》‘薆而不见’,盖薆而即薆然,薆然又即隐然矣。通作‘僾’。《广韵》云:‘僾,隐也。’《说文》云:‘仿佛也。’引《诗》‘僾而不见’。又通作‘爱’。今《诗》作‘爱而不见’。说者因以爱为可爱,非也。爱即僾之省,故《广雅》云:‘爱,僾也。’《诗》‘爱莫助之’,传‘爱,隐也’,是其证。”[6]十二册,350

钱绎《方言笺疏》亦云:“《邶风静女篇》‘僾而不见’。今诗作爱。《广雅·释言》:‘爱,僾也。’《大雅·烝民篇》‘爱莫助之’,毛传:‘爱,隐也。’‘爱’‘隐’,声之转耳,‘薆’‘ ’‘僾’‘爱’‘暧’‘叆’,并字异义同。”[11]250

钱绎之论与郝氏之释相近,但钱绎又从音韵的角度,进一步提出“‘爱’‘隐’,声之转耳”的观点。然从声韵入手的并非仅有钱绎一人,马瑞辰亦有论述:“掩、翳、隐、薆,一声之转。”[16]1002《管子校注》“凡道所无,善心安爱”。黎翔凤注:“‘爱’借为‘隐’,诗烝民‘爱莫助之’,传:‘爱,隐也。’释言:‘薆,隐也。’是‘爱’‘薆’与‘隐’并以双声通假。此‘隐’则训据。”[17]936今考察“爱”“僾”“薆”与“隐”的上古拟音,“爱”与“僾”“薆”字,王力拟音均为[ət],“隐”字的拟音为[iən],[18]“爱”与“隐”物部与文部对转,故可通假。

既然释“爱”为“隐”,那文意如何贯通?清人惠栋解之如下:

“德犹如毛,言微也;民鲜克举,言慎独者少。唯仲山甫能慎独,故克举之;隐微之中神明独运,非人所能助,故云爱莫助之。荀子曰:‘能积微者速成。’引此诗为证。又曰:‘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栋谓:德犹如毛,故操而得之则轻;爱莫助之,故云轻则独行。行而不舍则至诚也,故云则济矣。毛公用师说,故训爱为隐。郑氏不明古义,改训为惜。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康成大儒,犹未免也。”[19]522

马瑞辰亦有阐释:

“凡举物者皆有形,而德之举也无形;凡有形者可助,而无形者不可助,故曰‘爱莫助之’。笺训为爱惜之爱,说文作㤅㤅,云‘惠也’,不若从传训隐为允。”[16]1002

从上述材料分析可知,惠栋认为“德犹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一句的意思是德行轻微,但人民能施行德行,注重慎独之人很少。唯独山甫能够慎独,而个人德行隐微无形,非他人所能助。马瑞辰也解释为:“德无形而不可助。”[16]1002那么为什么德行隐微就不可助呢?惠栋又结合荀子“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19]39来精析德行隐微,非他人所能助之的道理。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操持着它,就得到它;放弃了它,就丢掉它。操持着它,而且得到它,就轻松愉快,就可以独自行动;独自行动,而且不放弃它,就能够成事。”[20]40因此惠栋认为“爱莫助之”是赞美山甫能独自操持德行,而德行之事隐微,只能一个人操持它,独自实践它,故无人能助之。

由以上梳理得出,先秦汉魏以来,“爱”与“隐”因音近而通假,从先秦时代的文献用例,《诗经》的异文以及现代拟音等材料,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简而言之“爱”通假“隐”,“爱莫助之”之意为德行之事隐微无形,只能独自操持实践,无人能助其行德。

二、惜莫助之

隋唐至宋,又将“爱莫助之”训为“惜莫助之”,“爱”之意再次发生变化。如下析之。

将“爱”训为“惜”始于郑玄。《诗经·烝民》:“德犹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郑笺:“爱,惜也,仲山甫能独举此德而行之,惜乎莫能助之者,多仲山甫之德,归功言耳。”[2]1437郑注影响深远,隋唐继其遗响。如《礼记·表记》:“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犹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孔颖达疏:“唯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者。爱,惜也。言唯有仲山甫能举行其德,可惜乎无人能助行之者。记人引此者证:‘中心安仁者少,亦无人能行之言贤者少也’。”[10]1640又《毛诗·烝民》“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孔颖达疏:“德之在人,此于无德之时,非复益重,其轻如毛,然其轻如毛行之甚易,要民无其志寡能举行之者。我以人之此言,实得其宜,乃图谋之,观谁能行德,维仲山甫独能举此德而行之,其德义深远而隐,莫有能助行之者,山甫既无人助独行之耳。”[2]1437从孔颖达这条注疏来看,孔虽沿袭郑说,亦不废毛传之旨。关于这一释义,早有隋刘炫提出,他认为“爱”和“惜”“隐”有关联,云:“爱者,隐惜而结于内。”朱谦之则认为“不直训‘惜’而必训‘隐惜’者,亦以声为训也”。[21]85

而宋儒更倾向于郑笺的解释,如苏辙《诗集传》:“德犹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甫补之……爱,惜也。”[22]70册,500如黄庭坚《和王观复洪驹父谒陈无己长句》诗云“河从天来砥柱立,爱莫助之涕淋浪”。[23]513还有任渊等人直接将“爱”解释为“惜”,言“无己独立于颓波之间,惜其不能助之也”。[23]513又王应麟《困学纪闻》虽未训诂“爱”字之意,但从文意可推出“爱”表惋惜之情,因此元圻按语云:“大雅烝民‘爱莫助之’,笺云:‘爱,惜也。’仲山甫能独举此德而行之,惜乎莫能助之者。”[24]400兹录其原文以作旁证:“考之周语,立鲁公子戏,则仲山甫谏;料民太原,则仲山甫又谏。然听之藐藐也。当时公卿,唯虢文公谏‘不籍千亩’,而他无闻焉。此诗人所以有‘爱莫助之’之叹。”[24]400

由以上诸家注语可知,入宋以来,训“爱”为“惜”意,已成共识。

三、从“爱莫助之”到“爱莫能助”

如前论述,至宋之后,“爱”训释为“惜”之意。然朱熹对该词的释义又有不同的见解,并且朱熹之说影响深远,直至现代。

朱熹将“爱莫助之”释为心诚爱之而恨不能助。其《诗集传》云:“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我于是谋度其能举之者,则惟仲山甫而已。是以心诚爱之,而恨其不能有以助之。”[25]251宋代持此说者并非一人,如黄櫄云:“说者谓诗人言仲山甫之贤如此,惜乎莫有能助之者。此其说为不通。愚以为人情之于人,既爱之,则必有以助之,故助其所不足,以成其所至足,此所以见其爱之之深也。诗人言仲山甫之贤,能举人之所不能举,则其德无所不足矣。无所不足,何助之有?故吾于仲山甫,惟能爱之,而莫能助之。非不助之难,虽欲助之,而莫容助也……孔子作春秋,游、夏不能措一辞,此不容于助者也。”[26]683-684开头“说者”指王安石,由此可见王安石亦释“爱”为“惜”。然黄櫄否定安石之说,故从中可以得知他更倾向于心虽爱之,而莫能助之的解释。

又如宋翟汝文《忠惠集·上曾丞相书》:“仲山甫唯有莫助之材,天下虽爱而莫能助。”[27]205金元好问《赠史子桓寻亲之行》:“瓜田故侯贫且病,爱莫助之徒自伤。”[28]114在宋朝其他文献中,也多有“爱莫助之”语,兹录其一以证之,如《纲鉴易知录·宋纪·徽宗皇帝》,其文如斯:“洵武为起居郎,尝因对言:‘陛下乃神宗子。今相忠彦,乃琦之子。神宗行新法以利民,琦尝论其非。今忠彦更神宗之法,是忠彦为能继父志,陛下为不能也。必欲继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又曰:‘陛下方绍述先志,群臣无助者。’乃作爱莫助之图以献。”注曰:“爱莫助之,《诗·大雅·烝民》篇辞。言心诚爱之,而恨其不能有以助之也。”[29]2019

由此可知“爱莫助之”训释为“心诚爱之而恨其不能有以助之”,[25]251其中“爱”被解释成字面意,即人对人的一种情感。当然从朱熹的表述中也可看出“爱”有惋惜之情,大概是将“爱”和“惜”联系起来理解。并且朱熹又重新解释了“莫助之”,“莫助之”之意由原来的“无人助之”解释成了“不能有以助之”。从释义中可知“莫”字词性发生变化,由无定代词改变为否定副词,与今之“爱莫能助”的意义相差无几。并且宋人如黄櫄、翟汝文等人对“爱莫助之”的释义皆是沿朱之说。

此外又征之文献,得知“爱莫能助”一词最早见于宋人文集,如徐元杰《楳埜集·赠张君序》:

“世道未尝狭也,修为在我,知不知在人。曾参杀人,不疑盗金,其诸未定之天欤。张君才美,余识之,欺心之事,其忍为之!诸公信之之确,相率而偿金,世岂真罕知己哉!余灾患之余,爱莫能助,姑书此告之,愿益以天理自信。吁!而今而后,知不特古有直不疑矣。”[22]1181册,751

从文意来看,张君困厄,诸公“相率偿金”,而徐元杰“灾患之余,爱莫能助”,因此写信以告知。其中“爱莫能助”一词需要结合“心虽爱之而莫能助之”的解释,文意方能畅达。然而以“惜乎时人无能助之者”之意来解释的话,文意则扛格不通。另外徐元杰早年学从朱熹门人陈文蔚,《宋史》可证明:“徐元杰字伯仁,信州上饶人。幼颖悟,诵书日数千言,每冥精索。闻陈文蔚讲书铅山,实朱公门人,往师之。”[30]12660如此可知朱熹对“爱莫助之”一词释义的直接影响。

概而述之,“爱莫助之”中“爱”之意,诸家解释众说纷纭。然自朱熹之后达成共识,大都释“爱莫助之”为心虽爱之而莫不能助。并且“爱莫助之”一词于徐元杰转为“爱莫能助”。

四、“爱莫能助”汉语史承用

自元以降,诸家沿袭朱熹之释,词义并未产生新的解释,趋于定型。

在元代,科举考试以经学为主要内容,又尤重朱熹经学之法。如“元朝尊孔崇儒,定程朱之学为官方学术”,[31]4又《元史纪事本末》载:“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32]58-59还有夏传才言:“四书全考,并且全用朱熹的章句集注,五经可以选治一经,五经中凡朱熹做过注解的,如《易》《诗》则用朱注。”[31]4清人皮锡瑞的《经学历史·经学积衰时代》也说道:“元人则墨守宋儒之书,而于注疏所得甚浅。”[33]243由此可见,元人承袭了宋代经学,尤其是朱熹之说。那元人对朱熹“爱莫助之”的解释肯定也熟读于心。

关于元人对“爱莫能助”一词的使用,见于《元代话本选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开言道:‘子瞻左适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子瞻错怪老夫否?’东坡道:‘晚学生自知才力不及,岂敢怨老太师。’荆公笑道:‘子瞻大才,岂有不及!只是到黄州为官,闲暇无事,还要读书博学。’东坡目穷万卷,才压千人。”[34]19另有王毅《与胡仲渊弥章书》:“盖乡里朋友间,贫者爱莫能助,富者又以均役、减分、劝票三事助憎,非假王公大人之力,则无以成之。”[35]221这两则材料虽然语言俚俗,但是根据上下文意,“爱莫能助”就不难理解为心虽爱之,却无法帮助之意。可见元人使用“爱莫能助”一词与现代人基本没有差异。

而明清对“爱莫助之”的训释也是多沿袭前人。虽不乏才高鸿懿之士,考镜源流,但“爱莫能助”的使用早已约定俗成。在BCC语料库中,以“爱莫能助”为关键词检索,共84条记录,其中21条出自明人文集,61条出自清人以及民国的文集或者小说,以下节录四则:

明张浦《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题辞注·蔡中郎集》:“董卓狼戾贼臣,折节名士,陈留蔡中郎时已六十许人……非不欲奋其拳拳之忠,补益国家,当日公卿满朝,栖迟危乱,金章赤芾,岂独中郎?但识不鉴于比匪,谋不出于讨贼,噤口牢狱,爱莫能助。”[36]50简言之,董卓残害忠良,蔡邕已是六旬老臣故心虽爱之,而不能助也。

明薛冈《留别张隆甫》:“贫贱无足骄,敢以矜色炫。祝鮀宋朝死,天下留口面。我见若仇雠,君闻岂欣羡。情性稍稍同,以此成契善。傲骨不易食,吾子今原宪。藜羮且不糁,节义穷始见。欲止贫相驱,欲行病相恋。行止两不可,何以计晨晏。徒爱莫能助,徒知莫能荐。惟取固穷操,补收高士传。”[37]515这首诗写诗人穷困守节,贫病交侵,因此他人也只能爱而莫能助,知而莫能荐。朱隗评曰:“无可奈何中,作不朽佳话……冻馁诚可忧言归苦游倦,富贵生今日不如贫且贱。”[37]515

清白眼《后官场现形记》:“知道的人家,与他说了,纵使没钱肯借,免不得说两句心余力绌,爱莫能助的客气话。”[38]40清李渔《无声戏》:“说了一遍,竟泪下起来。世良见他是个义仆,十分怜悯,只是爱莫能助,与他同行同宿,过了几晚。”[39]63清人小说语言已接近大白话,“爱莫能助”的使用更是与今无异。

现代对“爱莫能助”一词的训释又将前人之说综合起来,如《汉语大词典》释为:“虽然同情,却限于条件无从帮助”,[1]634《汉语成语词典》释为:“爱,怜惜,同情。莫,无,不。心里愿意帮助,但是力量做不到”,[3]2又《汉语成语学习词典》云:“爱,同情。莫,不。助,帮助……指虽然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4]2由此可以看到现代将“爱”与“惜”结合起来,又解释成同情之意,“莫能助”训释为不能帮助,无疑是朱注的嗣响,如此“爱莫能助”释义演变可明。

五、结论

“爱莫能助”源于《诗经·烝民》篇,《毛传》释“爱”为“隐”,与现代对“爱莫能助”的理解截然不同。通过文献材料的剔抉爬梳,得出“爱莫助之”发展到现代的“爱莫能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先秦至汉代早期,“爱”“隐”对转,由于语音上接近,二者可以通假。“爱莫助之”是赞美山甫能操持德行,而德行之事隐微无形,只能独自操持之,实践之,故没有人能助之。

东汉末年,自郑玄始,训“爱,惜也”,解释为“惜乎时人无能助之者言贤者少”;唐代继承郑注,同时不废《毛传》“隐”意,解释为“其德义深远而隐,莫有能助行之者,山甫既无人助独行之耳”。又迄北宋以来,文人倾向郑注,接受“爱,惜也”的解释。

而到了南宋,在朱熹的影响下,“爱莫助之”被理解为“心诚爱之而恨其不能有以助之”。这一时期,对词义的理解发生两种变化,一是“爱”被直接理解成字面意,从他的表述判断来看,有将“爱”与“惜”合并起来理解的倾向;二是“莫助之”由“无人助之”理解成“莫能助之”的意思。并且“爱莫能助”一词最早就在朱熹门人徐元杰、阳枋的文集中使用开来。

宋元之后,“爱莫能助”一词在文献中较少出现。至明清时,该词的使用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在清人的小说中大量地使用。而现代该词条的编写受朱熹的影响而来,将“爱”与“惜”合并训释,解释成同情,并又重新做了解释。

猜你喜欢

朱熹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春日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博白·客家·朱熹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