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与治愈、帮助、安慰同在
——记几则恶性肿瘤患者的真实故事

2020-01-08刘彦权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淋巴瘤恶性心脏

文/刘彦权

2020年的春天,窗外的泡桐树上,开满了白色的花朵。

望着街道上零星几个带着口罩低头赶路的人,这一切都似乎显得格外清寂……人生常有悲欢离合。

作为血液肿瘤专业的医师,少有闲暇之时,今天让我给大家分享几个恶性肿瘤患者的真实故事。

故事均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40区、41区淋巴瘤亚专科的真实病例。患者名字为化名。

心脏移植术后伴发恶性淋巴瘤

“心脏移植”这个词,或许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应该只在电视剧中才出现,现实生活中遥不可及的专业术语。

但对于一位年过半百的妇人而言,已是人生中刚跨过的一道坎……

然而,她似乎被命运再次捉弄,原本以为心脏移植后的生活能渐渐恢复平静,但她怎么也没想到,心脏移植后又患上恶性淋巴瘤。

家住莆田仙游县的李莉琼,育有3个孩子,一家人原本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5年前开始,李莉琼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气促,开始也没注意,但症状日趋严重,继而无法从事正常体力劳动,严重影响着她的日常生活。丈夫觉得不对劲,带她前往医院检查,医院给她的诊断是“扩张性心肌病伴心功能Ⅲ级”,对于毫无医学知识背景的一家人,医生的诊断似乎让他们懵懂而又不知所措。

医生建议她去省里大医院进行外科治疗。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外科治疗”似乎不单纯是动手术,更多是“风险”。

丈夫多次央求医生能否用药物保守治疗,经管医生综合判断病情之后,丈夫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一边是医生的无奈,一边看着妻子的病情不见好转:下肢浮肿、气促加重,甚至无法平躺休息,丈夫才意识到再不治疗,人就可能不行了。

丈夫将她紧急送至我院。经过院内多学科会诊,专家先为李莉琼进行强心、利尿等保守治疗,而后续的治疗则是“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这个词重重地砸在这对夫妻的胸前,但又别无选择,再难,也得活下去。

时光苒荏、四季交替,早春窗外树枝上的嫩芽,如今已飘零落地。

心脏移植一年后,经过康复训练和常规抗排斥药物的治疗,李莉琼原本以为日子渐渐恢复平静,可万万也没想到,命运似乎再次对她开了个玩笑……

某日傍晚,忙完家务的李莉琼在洗浴时发现右侧大腿根部有一个硬币大小的肿物,她起初没注意,可是越发觉得这个不痛不痒的肿物一天比一天大。

心有疑虑的她将此事告诉了丈夫,丈夫再次带她前往我院,门诊医生建议她先行病理活检。

经过半个月的煎熬等待,协和医院病理报告单仿佛像恶魔的死亡通知书一般让这对夫妻崩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这使她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心脏移植“开胸换心”的打击刚过,现如今又陷入恶性肿瘤的泥潭中……

全家人一时沉寂在沮丧和悲伤中。孩子怎么办?经过多方打听,听人介绍,这个病可以去找淋巴瘤亚专科沈建箴教授,夫妻俩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不能放弃唯一的办法……

李莉琼回忆说道:“第一次见到沈教授,沈教授不论在门诊有多少患者,总会面带笑容耐心解答患者内心的疑虑,感觉十分和蔼,他让我对这个病重新认识,给了我信心。”

经过沈教授团队的精心诊疗、个体化方案规范治疗,李莉琼经过十余次的化疗后,几乎过着如同正常人一般的生活,现如今只需要定期复查血象,按时返院复诊监测病情即可。

每每回忆起当初住院期间的点点滴滴,都让她不禁潸然泪下却心存感激。李莉琼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说道:“若没有沈教授及其团队的医生的安慰与帮助并一直鼓励我住院接受正规治疗,可能我现在已经不行了,再也不能陪伴我可爱的儿女了……”

说完,她望着窗外,似乎更加懂得了生活的意义……

家中独子的年轻化妆师患恶性淋巴瘤却乐观重启新生活

三十而立。

除了繁杂工作,更多的是担当和责任……

家住福州市的潘星,是一位年轻的化妆师。平时的他,有着自己喜爱的工作,乐此不疲,却很满足。潘星曾说:“作为一名化妆师,给自己人生增添了许多的快乐和特殊的回忆。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给每一个新娘化妆,每当我亲自用双手将新娘打扮得美美的,觉得特别快乐、满足。有幸参与她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呀,而且她们对我而言都是陌生人,谢谢她们对我的信任……”

可殊不知,两年前的他,因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20斤,病情越来越重迫使他不得不暂别自己热爱的职业来到医院就诊。天有不测风云,疾病好似就爱眷顾这个热心事业的年轻人,他被诊断为恶性淋巴瘤!

拿着疾病诊断书的他,好像变了个人。

他对化妆台的一切东西都提不起兴趣,更别提日常的生活起居和人际交往了。

家人对他的病很是急切,可他自己却没有治疗的愿望。

潘星开始厌世——

觉得老天爷对他不公,为什么年纪轻轻要得这样的病?而他作为家中的独子,父母更不愿意白发人送黑发人……

几经波折,家人决定将他送往我院治疗,负责潘星治疗团队的上级医师是刘庭波主任,当刘庭波主任得知这位年轻患者的“特殊性”,每次查房,刘主任都会走到潘星的床旁耐心地开导他,刘主任每次交谈的言语像似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一般,走进潘星的内心世界,去帮助这位年轻人走出阴霾,树立治疗的信心。

在标准化疗方案9个疗程后,他的疾病得到控制并大有缓解。

三十而立的年纪,有的人正努力在人生路上奔跑前进;而有的人,因为暂时的阴霾痛苦而使自己孑然一身、浑浑噩噩,失去了方向。

当初他罹患恶性淋巴瘤是不幸的,但他选择了坚持和信任。坚持治疗,坚持自己的热爱,相信刘庭波主任团队为他带来的标准化治疗。

正如刘主任对潘星说的:“其实,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是希望我们能找准生活的方向吧!不要放弃,年轻人,保持一颗开朗的心,相信你的生活每天都会很精彩……”

现如今,他重回化妆师行当,热爱自己的热爱,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而当提到刘庭波主任,潘星总是侃侃而来:“真的要感谢刘主任,用一句歌词‘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来形容我的内心再合适不过了”。

是的,一分耐心、一份倾听、几句安慰,或许换来的不仅是患者的信任,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患者的一生。

恶性淋巴瘤全身广泛转移后奇迹般治愈

彭新是一位来自江西某县的小伙。

25岁的他即将要规划自己的人生,然而似乎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位年轻人。

起初因为间歇性发热,偶有腹痛,彭新没太注意。可当他发现咽部严重异物感并且在脖子和腋窝都能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时,他才意识到身体出了些“毛病”。因当地医院条件有限,得到的回复都是“难确诊、不好治,还是去大医院吧。”经过辗转多地的几家大型医院,最终在2014年8月,彭新才知道自己究竟患了何种怪病——“外周T细胞淋巴瘤”!

确诊后,他共化疗了6个疗程,但效果一直不理想,且化疗后骨髓抑制让他一个多月都处在低烧、肺部及口腔多处感染的状态。

然而,化疗结果并不如意,彭新的颈部淋巴结一天比一天肿大、左腹部脾脏也大了起来。就这样,他一直处于懊恼和抵触的情绪,因为他看不到前方的路……

然而祸不单行,2015年春节过后,彭新的疾病开始快速进展!不仅对于标准方案化疗都无法耐受,白细胞、血红蛋白持续下跌,血小板甚至跌到个位数!随时都有可能死亡,相关检查也发现全身广泛转移。走投无路的他,家人准备办出院并租车接回江西老家。

即使有一丝希望,沈建箴教授也没有放弃,依旧耐心向家属交代病情并劝导其家属:“彭新那么年轻一个帅小伙,不治疗多可惜啊,我知道目前国际上新研发的药物叫‘西达本胺’,对你的病可能有效,要不咱们试试……”

虽然,那时西达本胺在国内上市没多久,是个新药,对于中国人一向“保守求稳”的处事风格,沈建箴教授愿意做福建协和医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沈建箴教授的建议下,彭新是协和医院血液科第一例使用西达本胺靶向治疗,然而奇迹发生了!在后续多个疗程,并定期复查和监测相应指标,他的病得到控制,并逐渐达到治愈标准!

现在的彭新,早已恢复正常的生活,朋友圈里总是不时晒出他和身边帅男靓女外出游玩的照片,而沈建箴教授内心却倍感欣慰。

在沈教授心目中,患者始终排在第一位。向来忙碌而低调的沈建箴教授,很少人知道他在医院甚至是省内外血液肿瘤疾病领域创下了多个第一:九十年代初,第一个使用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使患者获长期生存,第一个使用PD-1抑制剂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难治患者取得良好疗效……

每当沈教授遇到那些确诊恶性淋巴瘤、治疗意愿不强的年轻人,沈教授总会拿彭新的例子讲述给他们听,帮助每一位患者树立信心,让患者明白罹患恶性肿瘤不是一个人在跟病魔战斗,而是与整个医疗团队一同努力!

诚然,罹患恶性疾病的患者是不幸的,但生命无价,可能常人眼里平淡无奇的生活都会是患者的一种奢求。

作为医务工作者,多一份关心与体贴,让爱与安慰、帮助、治愈同在,用心去治愈每一位患者身心的苦楚,让世间的美好与温情能长久留存……

猜你喜欢

淋巴瘤恶性心脏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