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并发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2020-01-08

关键词:循证心肌梗死住院

葛 芬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4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其多见于中年老群体,且大部分患者均合并有心律失常。有文献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5%在急性期可出现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悸、胸闷等,病情严重患者可诱发猝死、室颤、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1]。本研究筛选53例对其使用循证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39~81岁,平均(60.54±3.77)岁;观察组53例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40~82岁,平均(60.25±4.02)岁。两组资料在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的部位、心肌坏死标记物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运用循证护理对观察组干预,对心肌梗死各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制定适宜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健康教育:入院后主动与患者接触,为其介绍住院环境,方法教育手册等,根据患者认知水平,可采用一对一、多媒体、手册等方式为其进行宣教,提高其对疾病认知,做好心理准备。(2)心理护理:该病症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凶险程度高,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负面心理;为提高患者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状态积极评估,对于存在严重焦虑、抑郁、恐惧情绪患者予以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打消患者心理顾虑,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鼓励、支持,对疾病治疗具有积极作用。(3)病因控制:为患者提供洁净、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适度温度与湿度,控制亲属探视时间,尽量减少外界对患者的情绪干扰,并叮嘱患者及家属,多鼓励患者饮水,预防发生尿潴留及便秘。(4)病情监测:患者发病后1周内是心律失常高发阶段,特别是在72小时内,在此期间,每日复查电解质,维持电解质稳定,并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监控,监测血压的动态变化,发现频发室早、二联律、短阵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先兆,立即汇报治疗;同时实时了解患者症状,若患者出现气短、胸闷、头晕等情况,警惕心衰的可能,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采取积极对症治疗,减少心脏负荷,维持出入量平衡。(5)避免诱发因素,保持大便通畅,通过循证查阅文献,从患者入院时即开始进行有计划的排便干预,确保每1~2天排便一次,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排便体位和排便方式,避免因排便而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运用软件SPSS 18.0系统数据处理,x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统计学有意义P<0.05。

2 结 果

观察组53例中,卧床时间(2.82±0.07)d、住院时间(10.47±4.68)d;对照组53例卧床时间(6.55±0.51)d、住院时间(18.52±5.56)d;两组统计学对比,观察组各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657、5.260,P<0.05)。

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7例(13.21%)、低于对照组30例(57.69%),统计学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30,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血供突然中断、或急剧减少,造成心肌细胞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发生心肌缺血性坏死。有研究显示,若患者发病后,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护理,1h内患者病死率可高达50%[2]。对此,如何降低疾病凶险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循证护理是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摆脱了经验式以直觉为主的思维,将护理更为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护理权威性,且尊重患者意愿,有利于获得患者认可,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改善护理质量[3]。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卧床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证护理应用于该病症的护理操作中,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结果,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其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循证心肌梗死住院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妈妈住院了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