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病急症的社区综合防治效果分析

2020-01-08范纪珍

关键词:急症心血管病死亡率

范纪珍

(济南市民族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无论在患病率、致残率上,还是在病死率上,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而心血管病急症(如急性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等)是引发死亡及劳动力丧失的典型诱因,因而对人们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1]。本文针对本社区收治的心血管病急症患者,给予全面且综合的社区防治,分析其效果,现对此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选取在本社区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病急症患者60例,均满足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相关标准[2],即如下项目满足≥1条:(1)长期饮酒;(2)长期吸烟;(3)空腹血糖≥7.8 mmol/L;(4)收缩压≥140 mmHg。将患者依据传统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成2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65.4±5.1)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5~74岁,平均(65.2±5.0)岁;两组上述资料经全面比对,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均开展传统的家庭随访登记,观察组则借助社区既定的心血管病急症防治网络,开展社区综合防治干预,对患者的血脂、血糖、血压等进行监测,并开展如下综合防治:(1)依据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高血压及高钠、高脂饮食等危险因素,对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社区医生将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教于患者。(2)各个作业区卫生所对社区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统一化、深层次的管理,进行定期性随访,积极开展药物治疗及肺药物干预,比如运动、心理及饮食等,减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在药物干预上,需依据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以及有无出现心力衰竭、心绞痛等症状,调整用药方案,用适量药物来调脂、降糖及控血压。如果出现心血管病急症,需要由社区医院即刻实施既定的救治方案,还可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社区门诊会诊,对救治方法进行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制度。而在运动方面,可实施分类运动干预,即针对没有办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可开展诸如打羽毛球、跳交谊舞及骑自行车、跑步等运动;运动量需适度;针对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者,则可选择每日早晚散步、打太极拳,控制强度,以稍有累感为宜。

1.3 观察指标

防治干预结束后,对两组开展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比心血管病急症事件(如脑梗死、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急性心力衰竭等)发生情况及死亡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0.0对本文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明存在显著差异。

2 结 果

观察组在这6个月时间内,共发生15例次心血管病急症事件,发生率为25.00%;死亡1例,死亡率为1.67%。对照组共发生心血管病急症事件30例次,发生率为50.00%;死亡5例,死亡率为8.33%。观察组心血管病急症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4,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8,P<0.05)。

3 讨 论

当前,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较多,比如超重、吸烟、高血糖及高血压等,其中危险程度最高的是高血压。在社区当中,有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的延缓或减少作用。循证医学明确指出[3],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时,需重视相关危险因素的全面、深入、准确控制;比如对高血压进行在综合性防治,能大幅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而通过调脂干预,则能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降低30%,而死亡率可降低45%。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心血管疾病的高危诱发因素,在部署与实施防治工作时,需从传统的单个危险因素的干预方式,积极转变为多个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本文针对社区收入的心血管病急症患者,开展社区综合防治干预,最终结果得知,观察组无论是在心血管病急症事件发生率上,还是在死亡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提示,围绕心血管病急症患者,实施更加全面、深入的社区综合防治,不仅能减少急症事件发生,而且还能降低病死率,因而有着不错的社区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急症心血管病死亡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观察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