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方言词考释

2020-01-08金玉卓

关键词:综上谓之方言

金玉卓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是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所著,他花费十余年时间,搜集了大量资料,将中国地方志中有关方言的部分整理辑录,汇编成书。书中辑录了从明代到民国各地方志中的方言资料,共分九编,涉及十七个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收录的河南方志有13部,本文试对其中《辉县志》《河南府志》《宜阳县志》《密县志》和《洛宁县志》中的十二个方言词语进行考释。

一、泼剌[pho la]

《辉县志》:“泼剌,凡谓物之飞动者曰泼剌。”[1]按:道光乙未年(1835年)《辉县志》“凡谓物之飞动者曰泼剌”,“泼剌”似为动词,但河南方言中,“泼剌”并没有动词用法,多作拟声词、形容词之用,通过检索《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工具书,也没有查到“泼剌”的动词用法,似记作“凡谓物之飞动者之声曰泼剌”方为妥当。“泼剌”始见于唐代,可用作拟声词,多用来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如“海鳞方泼剌”“游鱼惊拨剌”;也可形容鸟飞声,有诗为证:“手下鸟惊飞拨剌”。由此可知,“泼剌”可用来形容“物之飞动者”的声音。“泼剌”作为拟声词,至今仍活跃在河南方言中,且适用范围很广,也可作“泼喇喇”“泼剌泼剌”,如:“风吹得树叶泼喇喇地/泼剌泼剌地响”“这娃真任性,跟大人泼剌泼剌地犟嘴”。“泼剌”不止用来形容声音,也可形容事物或人生动自然、充满活力,有时也做“活泼剌”,如唐代李贺评价杨万里的诗:“活泼剌底,人难及也”。形容人物性格的“泼剌”,现在写作“泼辣”,且多用来形容女性。现代汉语用“泼辣”形容女性时,多用作贬义,指凶悍、不讲道理,也可称作“泼辣货”。在河南方言中,“泼辣”用来形容女性,且仅限于已婚女性,多含有称赞意味,指性格火辣、能干等,如:“XX家的媳妇儿可泼辣了,干起活来麻利得很”。综上,在河南方言中,“泼剌”可用作拟声词,也可作称赞女性的形容词,在形容词的用法上,与现代汉语稍有出入。

二、刮刷[kua ʂua]

《辉县志》:“搜寻净尽也。”按:“刮刷”是动词,属河南方言,见道光乙未年(1835年)《辉县志》:“刮刷,搜寻净尽也。”“刮刷”连用,始见于南北朝的佛经《四分律》:“得刹尸罗国婆罗门有牛,昼夜养饲刮刷摩抆。”结合上下文,此处“刮刷”是刮和刷字面意思的合并,没有“搜寻净尽”的意思,现代汉语也无此用法。《说文》刀部云:“刮,掊杷也。刷,刮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刮刷其事,正是玉工所为也。”[2]可以推测,刮刷最初只是两个同义动词的临时组合,并没有凝固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合音词。到了宋代,“刮刷”已发展出“搜寻净尽”的用法:“介甫只是刮刷太甚”(黎靖德《朱子语类》),“此乃志道刮刷州县以自肥”(周必大《文忠集》),这里的“刮刷”,只能看作是一个合音词,分成刮和刷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则文义不通。刮和刷合并为一个词,作“搜寻净尽”讲,这种用法并没有被现代汉语所吸收,但至今仍保留在河南方言中,如:“XX的那个败家子儿把他们家刮刷的一毛钱都不剩。”除“搜寻净尽”外,河南方言中的“刮刷”一词还发展出“打秋风”的意思,且这个义项更为常用,如:“XX家的那个穷亲戚又来刮刷他们了。”综上,“刮刷”是河南方言词,带有贬义色彩,用来表示搜寻净尽、打秋风等。

三、酘(音豆)[dou]

《河南府志》:“酿酒入酵谓之酘。”按:“酘”是动词,属河南方言,见同治六年(1867年)《河南府志》:“酿酒入酵谓之酘。”《集韵》《广雅》《韵会》《六书故》《正字通》等古代韵书、字书都收有“酘”字,《集韵》:“酒再酿为酘”,《广韵》:“酘,酘酒”。在《抱朴子》《齐民要术》《酒经》等书中都出现有“酘”字,白居易、虞世南、梅尧臣等人的诗中也有用到“酘”字,且都与酿酒有关。《齐民要术》中记载米酒的制作方法时,频繁使用“酘”字,《酒经》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酿酒技术,在谈到酿酒工艺时,多次用到“酘”字。综上,在河南方言中,仍保留有“酘酒”一词,指的是酒再酿,可见自古以来,“酘”的义项比较单一,河南方言中保留了这一古语词和用法。

四、伙颐[xu i]

《河南府志》:“惊讶谓之伙颐,读若和牙。《史记·陈涉世家》:‘伙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涉,阳城人,其故人方言如此,今犹存其声。”按:“伙颐”是感叹词,属河南方言,见同治六年(1867年)《河南府志》:“惊讶谓之伙颐,读若和牙。”《说文》:“齐谓多为伙”。《史记》卷四十八:“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沈沈者!”(《索隠》服虔云:“楚人谓多爲伙。”又言“颐者,助声之辞也。谓涉为王,宫殿帷帐其物伙多,惊而伟之,故称伙颐也。”)“伙颐”一词还见于宋代洪咨夔、明代昌日乾、清代冯桂芬等人的著作中,有表示“多”这一实义的,也有单纯表示感叹之义的。对“伙颐”一词,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解释如下:“《索隐》云:楚人谓多为伙,颐者,助声之辞也……愚按,《汉书·陈涉传》省颐字,盖伙颐者惊叹之声,並有声无字,伙之余声便是颐,故《汉书》省去也。有颐字,其声舒;无颐字,其声促。”[3]同时代的学者翟灝提出了不同看法,《通俗编》卷三十三:“(伙颐)二字均属惊辞,不必泥伙为多、沉沉方是言其富厚。”私以为刘淇和翟灝的解释都具有合理性,“伙颐”一词的意思是由实变虚的。从《说文》和《索隐》可知,在秦汉时期,用“伙”表示多,至少在齐楚地区是通用的。“颐”为助声之辞,后世“伙”表示多这一义项逐渐不用,“伙颐”也在使用过程中虚化为惊叹之词。综上,在河南方言中,“伙颐”是感叹词,“伙”和“颐”二字并无实意,“伙颐”一词表示惊讶之用。

五、怐[khu]

续修《宜阳县志》:“可恶谓之怐,读扣平声,亦合音。”按:“怐”为形容词,属河南方言,见光绪辛巳年(1881年)续修《宜阳县志》:“可恶谓之怐,读扣平声,亦合音。”《说文》无“怐”字,但有字形相近、字音相同的“佝”字:“佝,愗也,又瞀也。”汉代扬雄认为“佝”即为“怐愗”的“怐”字。《重修玉篇》:“怐,愗愚皃,苦候切。”《集韵》:“怐,愗愚也,或从人。”由此可知,古书中“怐”“佝”,或可通用,常常“怐愗”连用,表示愚昧无知,“怐”与“愗”当为近义词,同样表示愚昧。后世将《荀子》《楚辞》《汉书》中的“怐”字都解释为愚昧。《汉语大词典》收录“怐”字,但并无释义:“〔怐愗〕愚昧无知;怐,义未详。”[4]河南方言中的“怐”字并不是愚昧之义,而是形容女子刻薄、可恶等,如:“小怐妮儿”“XX家娶了个怐媳妇儿”。综上,“怐”字为河南方言词,含贬义,用来形容女子可恶、刻薄、牙尖嘴利等。

六、仰尘[ia tʂhn]

《河南府志》:“承尘谓之仰尘,《周礼注》蛮谓承尘,《通雅》覆海藻井也,一曰斗八盖,谓重出飞檐,升菴以为天花版亦曰承尘。”按:“仰尘”是名词,指天花板,属河南方言,见同治六年(1867年)《河南府志》:“承尘谓之仰尘。”“仰尘”在宋代就已出现,原是指座位上方的小帐,用来承接尘土,也叫承尘,在《闻见近录》(宋·王巩)有所记载,后用来指天花板,如:“常居上有承尘,今曰仰尘”(清《通雅》)、“搭做仰尘”(清《工程做法》),《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有“仰尘”一词:“即承尘。旧时张设在座位上方承接尘土的小帐。后以指天花板。”[5]这一用法仍保留在河南方言中。后世“仰尘”可虚化为敬词,如“仰尘睿鉴”“仰尘钧鉴”等,这一古雅说法未见存于河南方言中。

七、根脚[kn y]

《宜阳县志》:“墙基曰根脚。”按:“根脚”是名词,属河南方言,“脚”读[y],是古入声字,见光绪辛巳年(1881年)《宜阳县志》:“墙基曰根脚。”《说文》:“根,木株也”,“脚,胫也”。“根”是植物的根基,“脚”是人直立于地的根基,早期“根脚”合用,多用来单指植物的根基,如:“根脚盘来爪距粗”(唐·孟宾于)、“莫嫌根脚本污泥”(宋·龙辅),也可泛指根基、资历等,如:“康郎尚自无根脚”(宋·杨万里)、“只怕沒些凭据沒些根脚也便做不出来”(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泛指用法也存在于河南方言中,如:“XX家根脚太浅”“XX在那个位置上根脚还没站稳呢,就想着拉拢自己的势力”。“根脚”用来专指墙的根基,这一用法可能出现较晚,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有大量“根脚”表示“墙基”的例证,如:“使根脚不为湖浪所汕庻”(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凭海墁,下借根脚”(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在河南方言中,至今墙基仍称“根脚”,如“这家盖房子,根脚打恁深”。综上,在河南方言中,“根脚”多用来指墙基,也可泛指事物或人的根基、资历等。

八、椅[i]

《河南府志》:“座谓之椅。椅本木名,当作倚。”按:“椅”是名词,为河南方言,见同治六年(1867年)《河南府志》:“座谓之椅。”《说文》:“椅,梓也。”,“倚,依也”。《尔雅疏》《经典释文》都收有“椅”字,释义与说文一致,都是木名。早在《诗经》中就存在“椅”字:“椅桐梓漆”,这里“椅”指的是树木名。《一切经音义》:“椅犹依也”,《诗传考》(清·陈孚):“椅者倚也,谓以物倚其巅峰也”。由此可知,“椅”与“倚”字形相近、字音相同,一个“从木奇声”,一个“从人奇声”,座椅多为木质,供人倚靠,后世借用“椅”表达“倚”的义项,所以“椅”表示座椅之“椅”为人熟知,本义渐渐不用。《通俗文》(东汉·服虔)中对椅子有详细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椅”与“榻”的明显区别:榻者“塌然近地”,椅则“后有靠,旁有倚”,并且冬季寒冷时可在椅面铺上垫子,“皮者犹妙”,似乎已将有了沙发的雏形。“椅”的种类很多,但是在河南方言中,“椅”与“凳”区别井然,凡没有靠背的只能称为“凳子”,四条腿且有靠背的则称为“椅子”,“椅子”和“凳子”可以通称为“座儿”。综上,“椅”的本义是木名,后用来指座椅之“椅”,在河南方言中,四条腿且有靠背的称为“椅子”,“座儿”的范围较大,包括“椅子”和“凳子”。

九、女猫[ny m]

《密县志》:“牝猫曰女猫。”按:“女猫”是名词,属河南方言,见嘉庆乙丑年(1805年)《密县志》:“牝猫曰女猫。”《玄怪录》(隋·杜子春)中出现了“女猫”二字,《隋书》(唐·魏征等)中有“猫女”的记载,可见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了对猫的拟人称呼。爱猫人士不吝将“女猫”入诗,如“女猫待字早结房”(清·张鹏翀),《猫苑》(清·黄汉)、《三农纪》(清·张宗法)等书多次提到“女猫”。将雌猫称为“女猫”的说法仍保留在河南方言中。作为常见家畜,相比较狗而言,河南地区对猫总是多了一些宽容,将雌猫称为“女猫”,雄猫称为“郎猫”,完全是对待人的称呼。狗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雌狗称为“母狗”,雄狗称为“公狗”,只有体型较大的雄狗可以称为“郎狗”,雄猫则没有这种体型限制。而且,猫可以爬高上低,即使爬上桌子、平柜等处,有些人家也不会太介意,对狗则不然。综上,相比较常见家畜狗,河南地区对猫要宽容得多,从命名上的区别对待就可见一斑。“女猫”一词在隋唐时期就已存在,河南方言区保留了这一说法。

十、冷子[l ts]

续修《洛宁县志》:“雹谓之冷子。”按:“冷子”是名词,属河南方言,见民国六年(1917年)续修《洛宁县志》:“雹谓之冷子。”《说文》:“冷,寒也。”“冷”为形容词,本义是寒冷,河南地区将冰雹称为“冷子”,为名词,十分形象生动。将冰雹称为“冷子”的说法,至少在明代就已出现,如:“小者冷子大,大者皂子大,中者菀豆大”(明《万氏家传育婴》),从中还可以看出“冷子”的大小不会超过豌豆。清人包世臣、邓显鹤、桂馥等的书中也有“雹为冷子”的记载。《歧路灯》中有“谁料下冷子冰雹”的语句,其作者李海观为河南宝丰人。冰雹多出现在高温的夏季,且河南地区冰雹并不常见,强对流下凝结成的冰粒不会太大(一般不超过绿豆大小),持续时间不会太久,所以当地选择了听感上更温和的“冷”而不是“冰”来命名“雹”,多称为“冷子疙瘩儿”,“子”和“儿”都言其小。

十一、饦子[thuts]

《河南府志》:“不托谓之饼,薄夜谓之薄饼,小饼谓之饦子。”按:“饦子”是名词,属河南方言,见同治六年(1867年)《河南府志》:“小饼谓之饦子。”“饦”为麦面制成,是饼的一种说法。《方言》:“饼谓之饦,音乇,或谓之餦馄,长浑两音。”[6]《齐民要术》中“饼饦”连用:“好收四十石八九斗面,堪做饭及饼饦。”又作“馎饦”“不托”。《广韵》:“饦,馎饦。”《类篇》:“馎饦,饼也。”孙思邈《千金翼方》简单记载了馎饦的做法:“先以盐汁和油,令相得,溲面一斤,如常法作馎饦。”据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馎饦有多种口味,如:“山芋馎饦、玲珑馎饦、油面馎饦。”馎饦是北方的常见饮食,从民间到宫廷都可见其身影,五代史《李茂贞传》:“朕与宫人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明何良俊《语林》:“不托,俗语,当以方言为正作馎饦字。”)清谭吉璁《延绥镇志》:“不托者,言旧未有刀机之时,皆掌托烹之,故名,俗作馎饦字。”综上,“饦”这一食物由来已久,是北方的一种常见面食,又作“馎饦”“不托”。在今河南地区,仍有将饼称为“饦子”的说法。

十二、扁食[pinʂ]

《河南府志》:“馄饨有耳者谓之扁食,《通

雅》馄饨本混沌之转,包裹浑圆不作耳,今或有耳似蝙蝠,故曰扁食,扁食亦即饺饵。”按:“扁食”是名词,属河南方言,见同治六年(1867年)《河南府志》:“馄饨有耳者谓之扁食……扁食亦即饺饵。”“扁食”由来已久,东汉时就有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详细记载,张仲景为河南南阳人,“娇耳”即“扁食”的雏形。明代多有“扁食”的记载:“作衚衕中扁食,令市人尽鼓腹去”(何伟然《十六名家小品》),“江右物产惟扁食”(黄汝亨《寓林集》),“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刘鲁生《曲沃县志》),“点心即扁食也”(刘若愚《酌中志》)等等。在河南地区,“扁食”又称饺子,饺子与馄饨有明显区别,馄饨皮为圆形且很薄,饺子皮为梯形略厚,加入馅料包好后呈元宝型。饺子是河南地区的常见食品,且是冬至日、除夕夜、大年初一的必备食品,其地位相当于正月十五的元宵,饺子在河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荠菜馅儿的饺子更是一绝。综上,在河南地区,“扁食”又称饺子,与馄饨有明显区别,是河南地区深受喜爱的常见食品。

《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收录了河南方志十三部,其所辑录的方言词有的仍活跃于当地日常口语中,且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释义有差别。该书为汉语史研究、汉语方言研究以及字典辞书的编纂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考证方言词时,我们要结合文献及调查资料谨慎判断。

猜你喜欢

综上谓之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Intravascular lymphoma with hypopituitarism:A case report
集合测试题B卷参考答案
导数测试题B 卷参考答案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全国名校必修五综合测试(B卷)参考答案与提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