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双本合一”的方法

2020-01-07刘绍华

江西教育C 2020年12期
关键词:搭建平台

刘绍华

[摘 要] 文本是作者在社会文本背景的支撑下,在自我情感的驱动下创作出来的,是作者观点和情感的集中性反应。建构主义认为,阅读是读者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和创作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找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链接点,积极引领学生依循文本的情感之潮,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作者,形成“双本合一”的情感磁场,真正推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具体落实方面,文章提出搭建朗读平台、深化语言感知、依托生动形象、搭建表演平台等策略。

[关键词] “双本合一”;搭建平台;深化预压;依托形象

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动而辞发”“批文以入情”。文本是作者在社会文本背景的支撑下,在自我情感的驱动下创作出来的,是作者观点和情感的集中性反应。建构主义认为,阅读是读者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和创作的过程。语文教师需要找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链接点,积极引领学生依循文本的情感之潮,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作者,形成“双本合一”的情感磁场,真正推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搭建朗读平台

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衣。真正的好文章,物质外壳和思想内涵是浑然天成、不可分割的。有阅读体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语言不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想法、观点全部精准地表达出来,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却是鲜明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心理意识与文本的内容情感之间架设一条通道,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真情,形成情感、认知之间的相互融通。

例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描绘了作者初入草原的所见和蒙古族人民盛情款待的场景。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朗读、多感知的方式,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的内在情韵。如课文开篇第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天空是那么明朗,空气是那么清鲜。”乍一看,作者并没有表达任何情感,但字里行间渗透着自己初入草原的兴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朗读层次:首先,让学生自主朗读,感受短句子的节奏与韵律;其次,通过语言熏染,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从平原地区而来,一下子看到一碧千里的草原,会产生怎样的感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新奇和兴奋表达出来;最后,引导学生回归语言,在初步情感的浸润下,紧扣语句中的“更可爱”和两个“那么”进行感知和体验,并组织学生齐读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磁场之中。

学生通过朗读,将有声的语言投入无声的语言之中,使生本和文本无缝对接,其情感得以在朗读中融会贯通,最终走进文本中浓郁而强烈的情感场域。

二、深化语言感知

作家大多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白地显露出来,而是把感情渗透到文本的每一个词语、每一段语句之中。读者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文本蕴藏的丰富情感。因此,教师要紧扣文本中的关键语句,讲清其中的深层内涵,鼓励学生潜入文本语言的内核之中,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

例如,琦君《桂花雨》一文主要描写作者童年时代与桂花相关的记忆,表达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感人,每一句话中都流淌着浓郁的情感。以“摇桂花”为例,作者一直心怀期待,一个“缠”字并不惹眼,却集中地承载了作者的焦急和期盼。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这个动词进行深入品味:①什么情况下才会“缠”?——初步感受作者的焦急和期盼;②怎样的状态才是“缠”?——通过动作再现,领悟作者的焦急与期盼;③“缠”的时候,作者会说些什么?——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缠”字所裹挟的丰富意蕴;④作者在“缠”的时候,语气、语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想象、模拟,深化学生对作者状态的体悟。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从一个看似普通的字眼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动作、还原认知、积极体会,将文本语言所裹挟的丰富意蕴揭示出来,可实现生本与文本的融合,推动学生表达素养的不断发展。

三、依托生动形象

小学生处于直观性和形象性思维阶段,对直观的事物往往更敏锐。没有形象的感知,就无法真正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没有直观化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也终将如同一潭死水。因此,语文教学要强化语言的感知,绝不能将学生的认知局限在抽象的符号之中。

例如,《月光曲》一文描写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贝多芬深受兄妹俩善良品性的感染,加上当时朦胧、皎洁的月色,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兄妹倆的善良和对音乐的热爱,读者可以从文本的对话中感知。但课文还对皎洁的月色和贝多芬的琴声进行了细致化的描写,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巧妙地将文本中相应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展示,以契合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教师可以这样开展教学:首先,让学生初读语段,圈画语段中描写的景物,“披上轻纱”“格外清幽”“波光粼粼”“轻纱似的微云”;其次,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皎洁的月色图,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柔美月色的图片和视频,并配以轻柔的音乐营造浓郁的氛围;最后,紧扣“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波涛汹涌的大海”,让学生从贝多芬的琴声中感受人物的内在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贝多芬,你想借助这琴声表达什么?假如你是兄妹俩中的哥哥或者妹妹,你听到这样的琴声,你会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其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是不可分割的,是巧妙地交融在一起的。在《月光曲》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的品味、氛围的营造,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体悟情感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双本合一”的情感磁场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度体悟。

四、搭建表演平台

语文教师的价值在于点拨和引领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故事,体会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搭建情境表演的平台,让学生在感知、内化和倾诉等一系列过程中,强烈地体验角色思维,在“双本合一”中抒发情感。

例如,《西门豹治邺》一文中西门豹果断迅速地“惩治恶人”一段可谓大快人心,故事中的情感也是丰富而强烈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西门豹在“惩治恶人”时的智慧。对于一些文本中并未写到的人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故事的情境进行设定,全方位地展开想象并补充,从而更好地落实情感体验。有的学生补充了西门豹在惩治恶人之后对乡亲们发表的演讲,有的学生表演了群众盛赞西门豹的画面。在整个情境表演中,学生经历了品味语言、形象再现、表演释放等全部的过程。这样,叙述性文本故事所蕴含的情感,随着语言文字一起冲击学生的意识,让学生得以与文本人物进行情感上的对接与共鸣。

这样的教学契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以表演为契机,张扬了自身的个性,吸收了文本语言的内涵,并在表演中进行了极富情感的体验,提升了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与精神需要,才能彰显其真正的价值。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必须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积极捕捉文本中蕴藏的情感和意蕴,让学生在生本和文本的融合中形成情感共鸣,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玉红.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31).

[2]康碧霞.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地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0(7).

猜你喜欢

搭建平台
工作着 努力着 幸福着
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试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搭建八大平台 服务科技人才
加强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建设
加强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搭建“三大平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丰富学生英语课外活动的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