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营造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乡愁再现
——以佛山市沙塘社区秋色为例

2020-01-07黄舒婷陈艺琪林舒婷

科教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街巷秋色佛山

黄舒婷 陈艺琪 林舒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 广东·佛山 528000)

0 引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愁”产生于离开本乡本土的离家者,在外以新的社会身份回望自己与家乡的情感距离。在旧城改造的背景下,“故乡沦陷”的问题日益严重,我们渐渐忘却记忆中的故乡。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中国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的乡愁,包含空间和时间上远离的乡愁。曾经时空里的故乡成为统一价值认同的象征,由此衍生的情感成为维系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纽带。特别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要使传统文化得以被传承与保护,乡愁再现是重要的渠道和方式。

“社区营造”一词最早源自日本,我国台湾文建会在1991年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结合“自下而上”“居民自主参与”等理念开展社区营造运动。陈其南(1995)提出:社区营造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参与意识。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人文关怀欠缺、历史建筑被破坏和集体记忆缺失的局面。综合研究发现,“人”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社区营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其社区参与意识,才能使社区营造得到较好的效果。

本文拟选择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社区——沙塘社区为案例地,通过对沙塘社区营造中的社区秋色活动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乡愁要素在社区营造活动中的作用。

1 沙塘社区的社区营造历程

1.1 沙塘社区背景

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沙塘社区地处禅城区中心位置祖庙商圈中,属于佛山市老城区6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莲花南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区。近年来,全国掀起了旧城改造的高潮,沙塘社区内的仁寿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原来的观音巷、拱北巷等街巷都被拆迁了,所以原来沙塘社区的30条街巷现在只剩下21条。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李可琼故居、莲花巷土府、仁寿寺等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2 沙塘社区秋色

佛山秋色起源于明代,鼎盛于明清,是广东省佛山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指秋季农业丰收之时,汉族民间举行庆祝丰收游行,俗称“秋色赛会”或“秋色提灯会”,亦称为“出秋色”。佛山秋色在2008年的时候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已成为佛山展示文化魅力、个性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年11月份由政府组织的佛山秋色大型巡游和定点舞台表演都会吸引来自佛山本地、广州、肇庆等地的游客前往观看。

沙塘社区秋色和佛山秋色是相互补充,和而不同的关系。它们都有共同的目的:传播本土优秀文化,营造秋色品牌。但二者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佛山秋色主要通过大型巡游和定点舞台表演向观众展现佛山传统民俗,沙塘社区秋色则侧重于参与者的创造与参与,虽不一定能涌现出高质量的手工成品或表演,但在活动过程中能将秋色的活力和精神落实到社区、家庭单元。

佛山市学思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服务中心,原名佛山市学思口述史研习所(以下简称“学思”)是沙塘社区营造的重要推动者。为推进社区营造,在多次深入探访中了解到沙塘社区曾作为佛山秋色的发源地,对秋色活动具有独特的情感,但随着佛山秋色越来越精细化与专业化,社区居民很少能参与其中制作及表演,只能作为观众观看表演,导致社区居民对佛山秋色的参与感大大下降。于是,学思联手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局,在2017年11月成功举办了首届的“沙塘社区秋色”,该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在沙塘社区组织一场巡游活动以及手工作品展览会。在巡游活动中,街坊们拿出自己的秋色手工艺作品走街串巷,玩赏秋色手工,聆听作品背后的故事。当巡游完毕后,街坊们会把其作品聚集到沙塘艺术墟中进行展览,同时大家也可以来现场体验彩灯、狮头扎作、佛山剪纸、广绣、粘土制作等手工艺。2018年10月,“学思”又组织了第二届“社区秋色艺术节”,艺术节以“致青春·穿梭80年代”为主题,以“展、会、景、秀”的活动形式开展。

2 沙塘社区秋色活动中的乡愁再现

2.1 传统街巷空间的利用

参照伊谛涵等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沙塘社区秋色中,传统街巷空间作为媒介进行传播活动,主要发挥着三个方面的作用:(1)提供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的场所;(2)传统文化的载体;(3)乡愁情感的寄托之处。

第二届社区秋色活动中“展”的模块,社区居民在广场、公园等地方交流各自对佛山秋色的记忆和看法,“学思”成员记录并整理成一套有序的资料后,以时间为主线在社区广场中进行展览。这时,传统街巷空间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场所被利用着,人们通过观展,彼此之间关于沙塘社区的记忆和故事在展览交互碰撞。

在秋色活动中,传统街巷空间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的作用都能得到体现,其中特别较为鲜明的是社区装饰,如对社区进行墙绘、用雕塑装饰社区等等的直观且使人印象深刻的形式。通过对街巷进行修饰,传播秋色活动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民众关注社区秋色活动。街巷空间作为传播的媒介,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符号,让群众对活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社区巡游”是最多民众关注且喜欢的活动形式。虽然规模较小,但社区巡游把沙塘社区的传统街巷空间利用得更为充分,居民走街串巷,在充满历史和沧桑的街巷中,感受时代的变迁,回忆往昔的故事,这是传统街巷空间作为居民乡愁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此外,解说员巡游时会将社区的古建筑、名人故居以及街巷背后的故事讲述给居民及游客听,让年长的一代缅怀历史,让年轻的一辈继承历史文化。居民楼、牌坊、墙壁、建筑的门牌、匾额等都是文化的载体,通过系统的解释反复传递文化信息,以此刺激受众的认知原点,加深受众印象。

2.2 传统文化符号的表征

传统文化符号是乡愁的具体表征,更是作为识别和提取乡愁的“记忆要素”。根据符号学理论,赵毅衡曾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

乡愁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无法拔除。在本文中,笔者将作为感知乡愁的传统文化符号按照构成要素和存在方式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物象表征符号:(1)建筑符号。老街道和巷道之间纵横交错,组成了社区内部密集的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紧密地连接着家家户户,具有强大的功能性;(2)手工艺品符号。沙塘坊的广绣、狮头扎作、剪纸等手工艺品作为非遗作品的代表,结合岭南的文化特色,是沙塘社区很重要的一个符号载体。二是行为文化表征符号:(1)文艺故事符号。沙塘社区的李可琼故居,土府等,他们凝结了近代的岁月故事;(2)歌舞文化符号:每年社区秋色的舞台剧、舞狮表演,这些都成为了沙塘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社区秋色活动中,“展”模块利用物象表征符号要素中的照片,通过历史的秋色活动照片、社区居民的秋色作品展照片等,把早期秋色活动史实和人们当时的表情心理流传下来。观展居民通过回顾老照片,既感受到佛山秋色这项民俗文化的薪火相传,又能古今对比,感受新时代元素的融入而增加的秋色新血液。

“景”利用了古建筑以及街巷等建筑符号要素。通过导赏、彩绘等方式,把莲花巷土府、李可琼故居以及人们生活的街巷空间串连在一起,构建起人们情感的记忆空间,引起情感的共鸣,再现乡愁,增强居民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归属感和地方认同感。

“秀”利用了社区整体的行为文化符号元素,人们通过对社区空间的体验,以及对街道围合空间特征元素的感知,产生场所意象并形成的符号记忆。人们参与系列的社区秋色活动,进一步了解社区发展历程以及挖掘出根植在内心深处关于“故乡”的记忆,不论从时间或是空间上,这种情感与行为互相产生影响,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社区营造顺利开展。

“会”利用了歌舞文化符号,探讨秋色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记录一群年轻人如何想到做社区秋色的故事、分享学思以社区秋色的形式帮助社区发展的经验,同时以晚会、狮舞分享等形式展现社区魅力。

2.3 传统文化活动的植入

文化活动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是乡愁再现的重要形式。在沙塘秋色活动中,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例如社区秋色巡游、手工艺品的制作体验及展览、秋色主题摄影展、社区秋色晚会等,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的植入,加强了居民间的交流,加深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依赖感,使得居民的“乡愁”再现。

社区秋色巡游主要由社区居民带领各自的小朋友手持亲自制作的手工艺品走街串巷,这不仅是一个表演,更有将祝福送上门的韵味。这种巡游的方式源自佛山秋色,在形式上沿用了老一辈的走街串巷的模式,使得社区秋色的节日氛围更好渲染到社区中的每一户;在内容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佛山秋色的部分手工艺品,使得这些手工艺品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新颖有趣。在同样的空间,不一样的时间,做着相类似的事情,对于老一辈曾经的秋色回忆被唤醒——当年自己身为孩童时也曾在父母的带领下欢天喜地参与秋色巡游,而如今成为父母带领着自己的孩子参加社区秋色巡游;而对于孩童来说,这种巡游的方式也很大程度吸引着他们,因为这很热闹、很新奇,同时也会潜移默化这种行为风俗。

手工艺品的制作体验及展览是社区秋色中比较重要的模块。文化的发展在于传承,传承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过程,因此,文化传承需要在体验中学习,体验中发展。在沙塘社区秋色中,居民可以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制作宫灯、广绣、剪纸、狮头扎作等非遗项目,同时近距离观看非遗传承人的优秀作品。通过体验这些非遗项目,真实、直观地置身于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第二届沙塘社区秋色中,还特别增加了秋色活化论坛和社区营造经验分享沙龙,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社区秋色带领人们探访沙塘社区手工艺的同时,做到联动社区内外丰富的文化资源,将秋色文化的保育落实到社区、反馈社区。

2.4 居民乡愁记忆的唤起

笔者将采访对象分为参与过沙塘秋色的社区居民和非社区居民两类。经调查发现,二者虽然都参与了沙塘秋色活动,但是除了对社区秋色活动都表示支持与喜爱外,两者还有着不同的感受。

对于原住居民,社区秋色给他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一抹炫丽的色彩,由此社区变得热闹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密切,同时勾起了他们旧时的回忆,使得居民们会关注之前社区中熟视无睹的老街巷和房屋。有些人回忆起刚到社区时的陌生情景,到现在对社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有些人则说起对常去的小公园情有独钟,大树下、石凳旁,正是闲聊和运动的好地方。参与过佛山秋色设计与制作的传统手工艺人对社区秋色活动感触也颇深,因为社区秋色勾起了他们曾经奋斗的青春岁月的回忆。虽然沙塘社区秋色规模不比大市秋色,却处处充满着左邻右里的亲切感与朴实感。有居民反映说因为这个活动,发现了原来沙塘社区还存在这样的历史老街。可见,社区秋色不仅把热闹欢庆的氛围带到每家每户,还能让居民走一走他们不常经过的街巷,挖掘过去一直没有了解过的社区角落。

对于非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秋色活动让他们更好地认识沙塘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对佛山传统手工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也引起了他们对原来生活相似场景或活动的回忆。在社区导赏过程中,有人喜欢穿越老街巷时感受它的清幽寂静,有人喜欢驻足在李可琼故居、莲花巷土府等老建筑下感受历史的厚重,有人则喜欢沙塘社区历史变迁的故事等。同一段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触与回忆点,但相同的是这都成为了他们一段难忘的经历。有位宫灯的体验者说到,做宫灯时会让她想起她儿时第一次学做灯笼的场景。虽然现在已经长大,但是经过复杂繁琐的工序后完成作品的感觉和当初是一样的,一样的激动欢喜和充满成就感。

3 结语

本文以佛山市沙塘社区为例,通过对参与过沙塘社区秋色的社区居民和非社区居民进行深度访谈,寻找居民在沙塘社区秋色活动下乡愁再现的过程和要素。社区秋色活动中的乡愁再现主要体现在传统街巷空间的利用、传统文化符号的表征、传统文化活动的植入、居民乡愁记忆的唤起这四个方面。研究表明,基于沙塘社区本身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提炼且创新的沙塘社区秋色活动不仅能很好地让居民深度体验佛山特色民俗,传播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唤起和强化居民对旧时生活场景的记忆和乡愁,拉近居民间的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过程中,人们过于重视硬件环境的改善而忽略对其内在文化的传承与营造,这让许多社区的硬件环境与社区本身的历史文化严重脱节,不仅使得居民社会关系面临着冲突和矛盾,更使得村落发展缺乏持久的活力和动力。本文通过研究沙塘社区秋色活动,分析该活动如何唤起人们的乡愁、增强居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以及如何从内到外的活化历史街区等,从而对现今或未来的历史文化街区乡愁再现、社区活化提供范例,或给予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街巷秋色佛山
王纬华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山里秋色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УТЕШЕНИЕ ДЛЯ ТОСКУЮЩЕГО ПО РОДИНЕ
边走边唱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雨中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