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理念下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

2020-01-07刘彩玉王素玲赵立新

科教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基地

刘彩玉 王素玲 赵立新 张 勇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8)

0 引言

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端研究生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优质的研究生教育是21世纪中国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而目前中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容乐观,培养条件、结构及过程都有待改善,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皆需要有效提高。

协同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是在协同理念的指导下,在完善、科学的机制牵引下所形成的高端人才培育范式。它借助协同创新平台,融合产、学、研等主体的协同育人优势,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及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升了高校的综合创新水平。[1]

围绕国家及区域的发展需求和高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平台)建设项目,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为实践基地,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将优秀的师资队伍、优势的学科和平台、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秀的企业紧密结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对本校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产、学、研的进一步融合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 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规划

研究生是最有活力、极具潜力的科研骨干群体,也正处于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创新素质、掌握科研方法和加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基地拟建立研究生的选拔与考核机制,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研究生联合培养基本要求,细化研究生培养期间的研究内容及任务,提交学校及基地进行备案,并作为考核的标准;构建一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并建立一套完善的选拔、培养、选聘机制,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供有力保障;[2]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及机制,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内涵,提高研究生专业理论水平及创新实践能力。通过科研立项,建立持续稳定的实践及交流平台,实现实验室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校企合作及共赢,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2 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过程

在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协同联合培养的合作理念从传统的“成果导向”向“人才导向”转变,培养定位从“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应用型并重”转变。采用“校所联合、校企联合”为主的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牵引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学术或工程课题的研发事业之中。[3]下面从几方面对基地建设的实践过程进行介绍:

2.1 基地企业依托

基地依托单位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该企业主要面向油气田机械工程,从事采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主要承担大庆油田分层开采、井下工具、增产增注、三次采油配套、采油工程规划与方案设计等系统的研究工作。

研究院建院50多年来,先后取得科研成果900多项,其中国家级成果20项,省部级成果131项,国家专利136件。大庆油田开发初期研究的分层工艺技术、油田开发中含水阶段研发的限流法压裂完井改造技术、高含水开采后攻关的桥式偏心分层开采配套工艺技术及螺杆泵采油配套技术均获国家级科技奖。先后推广应用分层注水、钻采工程方案、螺杆泵等50余项技术和产品,进入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苏丹、蒙古等8个国家的油田和国内吉林、胜利、新疆等20个油田市场。全院拥有9个主体科研室,1个技术服务中心、4个检验中心和4个一流实验室。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领军人物和强大的科研团队,在制造设备及创新平台、国家重大课题和行业前沿项目等方面实力突出,并具备强大的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对接能力,是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协同环境要素和依托。

2.2 规范管理情况

为保证可持续的研究生长效联合培养,由学院分管院长及研究院负责人决策,相关专业责任人、实习指导老师及企业实习研究生管理负责人作为操作者,形成了规范的培养协议和制度,建立了“层级分明、职责明确、沟通顺畅”的管理架构。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选拔与考核小组。设置了基地专用办公地点,吸收德才兼备、有强烈责任感的研究生负责助管工作。基地运作过程中将研究生自主管理、学院参与和社会共建相结合,为了规范管理基地的科研活动,做好研究生学业评估体系的科学制定,设计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健全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建设与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等制度化文件,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实践基地培养条件提供了保障。

2.3 基地导师队伍建设

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根本性因素。[4]为保证研究生学习与科研质量,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我校实行了“双导师”制。研究生学习包括校内学习和基地实践两个方面,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基地“双师型”教学队伍由采油工程研究院及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组成。本着自愿申请与基地建设需要的原则,严格认定研究生导师资格。共遴选校内导师8名、研究生10名进入基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导师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均合理分布在基地依托的学科方向。选派4名教师进行专业进修和培训活动,并面向企业界招聘高水平专兼职教师2名。

明确校内外导师间的职责与任务,使其制度化。在校内,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相关领域的年轻教师为辅,形成了以点带面、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校外,选择技术能力强、具有较强指导能力且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作为企业导师,并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企业指导教师的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水平。通过加强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促使企业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及要求全面了解,提高了企业导师参与度;进行导师之间的技术或项目深度合作,提高了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校内导师完成相关的专业授课任务,另外聘请企业导师或企业优秀技术人才进行专题讲座,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考核要求,对基地导师的业务成果和研究生培养业绩做出及时、公正、合理的评价。“双导师”制度提高了研究生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显著地缩短了研究生与社会间的距离。

2.4 合作科研情况

基地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主题目标,切合企业的现实需求,并紧跟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遴选出学生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以及相关合作科研项目,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将研究生个人培养、导师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活动相结合。研究生在科研工作期间,充分调研,参与课题申报过程,积极探索先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有效提升了个人课题申报能力,掌握了科研流程。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研究生作为活跃崭新的科研力量,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及学校、企业及政府的支持下,夯实了学术基础,获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辟出新的科研方向。通过协同合作,构建了有效的校企合作互动模式,双方在人才培养、管理咨询、教育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形成可持续的长期共赢合作机制。学校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了研究生的派出力度,多次开展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为研究实践培养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同时通过项目合作的推动,部分技术专利化,或得到进一步孵化。

3 结语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研究生加强专业能力与职业修养的重要课堂,[5]是高校与地方进行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生通过基地实践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创造出了更多的社会价值。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平台,教师们通过与基地专家的交流合作,积极投身于产学研课题的开发和研究,逐渐成长为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研究动力,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基地建设模式,实现研究生教育从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战略性转变,促使研究生的内涵素质、学术质量和综合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基地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V eraW an g
我的基地我的连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