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合作研究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一带一带一路

(中原工学院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一带一路”是基于古丝绸之路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只有坚持文化的先导作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才能使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折扣,才能在和谐包容的环境下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1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政治和经济以外的精神成果以及一切相关活动而产生的产品。要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共同进步,就必须坚持文化先行。作为经济的先锋,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层次理解能够为经济的往来、合作和发展铺路,坚持文化自信、在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和核心,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合作的内驱力、现状及模式

2.1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合作内驱力

2.1.1 政策助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同时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目标的实现将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为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提供的空前的机遇。必将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跨地域整合文化资源,增强传统文化魅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经济共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1.2 优秀传统文化为“一带一路”文化合作提供资源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正是古丝绸之路的拾遗和延续,文化的继承和传递因为具有历史基础而更容易被沿线各国人民接受,从而形成文化合作。中华传统文化5000年,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感悟,追求“和”文化和“大同社会”这跟“一带一路”所倡议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核心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合作提供丰富的理论源泉。

2.2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合作现状及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五通”,即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的互联互通,这5个合作重点中其关键是民心相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精神家园。目前我国与沿线各国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现状与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政府搭建合作平台,提供长效保证

“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以文化作为民心相通的桥梁,随后各项政策的相继提出更为其顺利开展提供了长效支持。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加深与沿线各国人民的了解,政府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以建立交流文化中心和创建各种文化日,文化节、旅游节、语言节、电影节和摄影展等,以此为依托展示我国的优秀文化艺术其中包括刺绣、京剧、功夫、美食、工艺等,同时也将沿线国家的文化精品介绍给国内民众,这种持续不断的文化艺术交流加深了我国与沿线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使交流合作快速推进。

2.2.2 以文化机构和企业为载体开展文化合作的模式

开展文化合作政府搭台,各文化机构和企业单位则是活动的主体。在这中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交流互访,包括各省市,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摄影展和电影展,这一部分主要由政府牵头,所需费用也大部分由政府负担,这种以政府为平台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更为稳定持续,对增进沿线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业务互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政府在文化交流中承担着重要职责,但是长此以往必将挫伤文化企业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就要让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估计文化资本进入合作领域。更多考虑发挥市场因素的积极作用,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推进国际文化产业合作,推动和保证文化产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2.3 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国际复合型交流人才

依托国内高校,利用现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语言、国际贸易、国际法律和历史学、传播学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招生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的同时加大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培养人才的业务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文化合作中的人才需求。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和学术交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可以用联合培养、相互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也可以在高校间委派年轻教师进行教学、学术方面的交流,促进人才的流动。

3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合作的现实困境

3.1 “一带一路”地缘困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经济发展不一,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信仰也不尽相同,因此情况异常复杂。我国传统文化虽然丰富,但没有形成成熟、系统和独立的文化输出体系,沿线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比较陌生,缺乏对沿线国家文化的系统研究,对其合作行为模式不熟悉,对沿线各国文化特点不了解,贸然实施文化合作交流必然会收效甚微。在新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涉入苏联和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但是对当地的文化没有全面认识,对如何与当地建立有效合作关系准备还不充分。

3.2 沿线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文化消费低迷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整体来说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民众收入较低,文化消费所占比例则会更低。其次在已有的文化消费体系中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文化产品占据了市场很大一部分份额,比如,好莱坞文化利用全世界的文化资源再加工然后重新输出到世界各地抢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我国在文化产业创新和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这一方面正处在探索阶段,很难再国际市场上同欧美国家具有同等竞争力。

3.3 跨文化消费中“文化折扣”加大文化合作难度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普通观众理解和接受异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商品会有一定障碍,因此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对其他国家受众的吸引力会有所降低甚至难以接受,霍斯金斯(Colin Hoskins)和米卢斯(R.Mirus)将这一现象称为文化折扣。

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会使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也并不一致。如果缺乏对沿线国家文化的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没有更好的整合区域资源,过于追求本土化,甚至原汁原味的文化产品,必然会与文化国际市场衔接不够,“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求我们在坚持文化自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了解沿线各国的民众文化消费心理的同时,升级文化产业结构,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好故事和中国好声音,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化背景下的“文化折扣”。

3.4 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能力不足,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条

我国文化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处在文化产业链条下游企业居多,文化创新能力较弱,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质性较强,忽视对文化产业的原创价值和内涵挖掘,忽视文化产业中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的重要性,优秀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少之又少,更勿论像美国好莱坞,迪士尼,日本的动漫及印度的歌舞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产品更是凤毛麟角。

4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合作国际化模式的探索

4.1 搭建政策平台,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在“一带一路”文化合作中应承担政府职能,做好沿线国家文化体系的研究准备工作同时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原版和版权创作,激发文化主题的创作热情,针对不同文化国家制定出相应的中长期规划,支持各节点城市开发更多的文化交流合作的渠道和方式,丰富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带动相关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繁荣发展使文化合作能够有序进行。

4.2 形成政府引导,文化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合作模式

在文化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承担起推动文化交流的责任,在宏观上把控,在策略上给予正确和适时的引导,在一些由政府引导的大型交流活动上如各类文化节、艺术节、语言节和文化交流中心的文化公益事业上大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但民心的相通在于人民心意相通,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大,国际上对于中国文化产生的浓烈兴趣,我们应该让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合作的主体,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产品带给全世界。

4.3 整合区域资源,升级文化结构,培育文化品牌,打造国际化文化产业链

开展跨省跨地域文化合作交流,整合文化资源,营造自身“造血”机制,文化产业合作的良性格局。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深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精髓,并将它融入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领域。并带动沿线国家积极投入到文化产业的世界分工和合作之中,整合文化资源甚至国际文化资源,使文化产品打破国界,生产出极具有中国特色和沿线国家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又能有被世界人民普遍接受的跨地域、跨文化、跨种族的文化产品,探索和思考新的文化合作模式,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利益链。

4.4 构建人才交流机制,大力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

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教育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领域。“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在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合作的同时应该以孔子学院为依托,发挥其在文化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和沿线各国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学堂,条件允许甚至可以直接设立中文系,培养汉语言人才,组织汉语言考试,鼓励学生来华交流体验中国文化,也可以将我国的刺绣、美食、中医和瓷器以学院为平台传播到沿线各国的。更重要的是培养本土师资力量,保证汉语言学习的持续性和生命力。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