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发展对文旅融合发展的价值研究
——以中国泥人博物馆为例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惠山泥人无锡市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1 研究背景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深度对文旅融合发展作用很大,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市文化旅游体育软实力”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对2019年工作要求中明确指出的内容。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可看出,提升城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品位,多方面锻造新型旅游城市是符合新时期时代要求的。在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了“做好惠山古镇联合申遗筹备工作”“支持无锡博物院争创国家一级馆”等要求。虽然惠山古镇申遗与无锡博物馆创建国家一级馆为两个独立项目,但是可从内在看出许多相关方面,借此可以打通思路,寻找契合点,以全域旅游的视野分析无锡市文旅发展,并且获得新的提升。

2 无锡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无锡2018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9 817.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0%;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入境过夜旅游者58.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3%。旅游总收入达1 95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50个,国家5A 级景区3家,国家4A 级景区27家,3A 级景区14家,2A 级景区9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17个。年末全市星级宾馆4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3家,四星级宾馆10家。全市拥有旅行社229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34家[1]。

通过无锡市统计局的数据可知,截至2017年底,无锡市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58处[2]。

“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的无锡在禅佛修身、太湖风光、古镇休闲、亲子乐游、吴风寻根方面都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文旅产品。

在多年发展中,无锡利用太湖、惠山等自然风光资源,通过对传统风景区的纵深开发,基本形成兼具自然观光和人文体验的旅游名城。由于人们对旅游的美学感官享受、文化底蕴学习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必须继续加强文旅融合发展。

3 无锡地区的博物馆旅游

近年来,我国发展博物馆旅游速度与规模逐渐加快,通过博物馆资源吸引游客既是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迎合了人民越来越高的文化体验方面的追求。全国范围内传统的大规模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市博物馆等,旅客接待人数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此外各类有特色的主题博物馆也受到各地人民的喜爱,如上海市自然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等。这些特色明显、主题鲜明的博物馆能够给不同人群带来试听感官上的冲击、认知上的提升、文化修养上的熏陶。

3.1 无锡博物馆旅游现状

通过无锡市统计局的数据可知,截至2017年底,无锡市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58处。涉及展示并传播无锡传统文化、历史变迁、特色产品等,对宣传无锡文化、传播当地文化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博物馆结合旅游发展方面并未得到全面开发和利用,主要表现为市民与游客对该地博物馆的认知度不高、参观意愿不强、影响力不高等方面。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博物馆建设成为无锡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之一。

3.2 博物馆发展旅游的特点

3.2.1 发展条件优越

首先,无锡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发展博物馆旅游。

无锡于经济强省江苏位列前茅,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0 373元,无锡市GDP11 438.62亿元,分别位列全省第三。政府对于文化旅游行业的投入以及人民群众消费文化旅游方面的能力都属于很强的位置。

其次,无锡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及发展全域旅游的综合条件。

无锡地处苏南地区,历来被称为“充满温情与水的城市”。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无锡人民的民风淳厚、善良,人民平均受教育水平高,历史上多出文人、巨贾。随着历史变迁,现代无锡人热爱生活、追求品质,注重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对知识有着更高品味的追求。这是无锡人民“温情”的体现。无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域内流淌着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同时具有太湖四分之一的湖岸线,也是观赏太湖最优区位。整座城市临水而建的历史街区有惠山古镇建筑群、南长街、荡口古镇等,这些都是无锡丰富优美的“水环境”。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共同形成了无锡发展全域旅游的综合条件。

3.2.2 发展空间大

第一,博物馆发展规模、级别有待提高。

从无锡市博物馆规模看,目前全市58处博物馆中仅有无锡博物院为二级馆,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看,里面明确指出要提升无锡博物院发展规模和级别,建成一级博物馆。这不仅是对建设规模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各类博物馆提升格局的要求。不仅是政府对博物馆发展的宏观要求,也是市民与各地游客的期待。

第二,博物馆利用率有待提高。

通过对无锡市民以及游客的随机采访可以发现,除了无锡博物院等知名博物馆之外,一部分很有特色的主题博物馆并不被熟知,甚至出现了“空馆”现象,这些现象说明部分博物馆利用率不高,人民熟知程度不高。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成为博物馆发展中需解决的课题。

3.2.3 发展方向多

一方面,无锡旅游市场的构成结构呈现多样性。

无锡是发展成熟的旅游名城,在2018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无锡旅游业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国内外到访游客数量不断提高。博物馆馆藏与其发展历史能够将无锡发展如同陈列的历史书一般向世人展开,也可将无锡具有特色的方面详实地展示出来,对宣传和保护无锡文化十分重要,并且能够通过这一窗口连接其他对他国、外市的交流。

在无锡发展博物馆旅游不仅是吸引外地游客,同时也是面对无锡本地游客的需求。根据无锡市统计局数据,2018年止无锡常住人口650多万,从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来看都属于我国大型城市之列。面对市民需求,按照不同年龄层次多样化、多层次发展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博物馆多类别发展的可能性强。

无锡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的文化脉络资源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其中,惠山泥人、锡剧、紫砂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已经通过中国泥人博物馆、锡剧博物馆、宜兴紫砂博物馆对外开放,市民喜闻乐见。虽然并非所有文化产品都需要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但是作为文化信息展示的重要舞台,能够将代表无锡、为人熟知的文化符号进行梳理并且展示出来,对于文化与作品的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要。另外,由于某些传统技艺与作品存世量较少,甚至处于即将消失的状态,则更需要加以保护并且通过展示的手段作为保护与宣传。另外,除了传统文化作品之外,无锡物联网技术在全国发展突出,机器制造运用广泛,3D打印为人津津乐道……如果可以将现代化科技展示给广大游客与市民,也将对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3.3 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策略

3.3.1 分析民众需求

从无锡市各大博物馆来看,除无锡市博物院,其他主要以宣传当地文化产品或者特色产品的为目的的空间,人们从中能够获得很多相关知识。在将来的新建博物馆项目或者已有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民群众的须有应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对于青少年拓展科普知识,了解自然发展等十分重要,除了无锡市博物院内展示了有关科技内容之外,该部分内容比较缺失。

3.3.2 提高宣传力度

无锡市的58处各级各类博物馆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被人所熟知,多媒体化的宣传十分重要。另外,博物馆以自身特色为切入口,深度发掘相关宣传的方式十分重要。比如,中国泥人博物馆的泥塑形象、建筑特色、地处环境都是很好的宣传题材,只有为人所知,才有发挥博物馆自身的作用。

3.3.3 增强博物馆展览与主题文化交流活动的融合

全国各大博物馆会在馆内不定期展开特色化的临时展览,并且结合展览内容做相关的主题介绍、限量纪念品发售等活动,宣传结合教育的效果明显,并且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推荐,体现了经济价值。无锡市各类博物馆也可借鉴这种方式,有特色地发展博物馆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4 中国泥人博物馆简介

4.1 地理位置

中国泥人博物馆,又称无锡泥人博物馆,位于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兼具真山真水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双重背景,是当地与外地游客公认的具有无锡特色的代表性旅游目的地。

4.2 发展历史

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里记述:“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泥人等货”,由此可见,无锡惠山泥人厂可追溯至明朝,历经历史变迁仍然存在于惠山古镇,历史已有五百年之久。中国泥人博物馆建于无锡泥人厂旧址,于2011年9月30日开馆,以现代的陈列方式打通了历史传承的通道,将无锡的泥人文化以全新的手段向世人展示。

4.3 博物馆建筑特色

中国泥人博物馆占地面积11 163 m2,建筑面积10 322 m2,为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的作品,是现代新建筑与古镇建筑融合的佳作。

首先,中国泥人博物馆体现了“新”“旧”建筑的和谐。

中国泥人博物馆选用与古镇气息吻合的棕色系,并且采取砖瓦屋顶,体现了无锡地方特色建筑风貌。无锡地处江南,惠山古镇是无锡地区现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江南水乡建筑群。古镇建筑依水而建,可见历史上该地区人民临水而居的生活样态。粉墙黛瓦通过木造结构的支撑得以长久屹立,由此自然地展现出 “黑”“白”“棕”色系建筑。从建筑样式和所采用色彩来看,中国泥人博物馆都与惠山古镇建筑群交相辉映,展现处一脉传承的文化走向。

虽然中国泥人博物馆在无锡惠山泥人厂旧址建造,但是并非拆除原先泥人厂部分,而是通过建筑的语言将原有部分保留,并且通过衔接的方式打通了新老建筑之间的过渡。

其次,中国泥人博物馆是中外合作项目的成功案例。

中国泥人博物馆由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将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展示空间通过日本建筑设计师的理解呈现出来,体现了中外合作在理念上的转变。

隈研吾作品有很强的个人特点,强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融合[3]。中国泥人博物馆作品很好地融入惠山景区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惠山古镇历史悠久的人文底蕴中,不是以突兀的现代建筑风格存在于大环境中,而是以自然、融合的姿态出现,由此可见设计师的“自然建筑观”,也是设计师对古镇文化充分理解后的产物,因此,这种中外合作已经突破了时间的界限,做到了古今的融通。

最后,中国博物泥人馆在功能分区方面表达了泥人作品展示与美学需要。

中国泥人博物馆内展厅由序厅、惠山泥人展厅、泥人张展厅、历代泥人展厅、幻影剧院、临展厅、大师工作室、库房等空间区域组成。整个参展路线如同故事叙事过程展开,将泥人发展的历史、背景、作品有机结结合起来,串连成完整画卷,人们行走其中可以直观体会泥人作品的精美,相关历史的悠久,文化艺术的丰富。

5 中国泥人博物馆对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作用

5.1 保护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锡泥人泥塑作品是无锡艺术作品的重要代表,不仅是艺术美学方面在悠久历史积淀中的产物,也是当地地理条件、生活样式、民俗风格的集中体现。通过中国泥人博物馆的展示、宣传、教育,使人们对泥人的历史、材质、色彩、形象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当地人和外地游客都有极强的教育和宣传意义[4]。对无锡惠山泥人的展示与保护,不仅对作品本身的重视,同时也是在人文知识方面的保护与宣传,通过中国泥人博物馆,人们可以将泥人泥塑作品与当地的文化发展,社会背景结合起来理解,从而获得对历史、社会、文化、艺术方面更深刻的理解。

5.2 相关文化产品的展示平台

目前,中国泥人博物馆主要展出泥人泥塑展品,其中主要展示了无锡惠山泥人、泥塑作品,同时陈列展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泥人泥塑作品。

作为代表无锡的文化性工艺品——惠山泥人以可爱的造型、鲜艳的配色、灵动的表情等特点受到当地居民与国内外各地旅游观光人士的喜爱。无论当地居民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或是作为旅游纪念品,都是能够代表无锡当地特色的优选产品。

由于对历史理解的不足、文化鉴赏能力的欠缺,往往会产生对品质、款式、材料等方面的认识困难,也就是说,如何选择色彩搭配、款式、品质等方面表现优秀的作品,对于普通选购者而言有较大难度。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不仅提供了人民群众艺术精品和历史文物的机会,同事也普及了泥人相关的欣赏方式,增加了人民对泥人作品、发展历史的鉴赏水平的能力。因此,中国泥人博物馆作为无锡代表性文化产品展示的平台地位十分重要。

5.3 城市的文化性地标建筑

无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无锡的经济颇具活力,因此,无锡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悠久历史积淀、强大经济保障的城市,以上3个要素成为无锡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的要素。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建筑的作用与地位十分明显,在新建的建筑物中体现城市发展的脉络,形成颇具特色的地方建筑群,不仅能从功能上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要求,也能很好地体现其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泥人博物馆收藏了无锡惠山泥人中的精品,并且将各地类似作品进行对比性的陈列。这些艺术作品的陈列展示了中国泥人的作品与发展历史。由于是传统技艺与工艺品的展示载体,在无锡当地人心目中地位特殊,使之成为代表惠山古镇景区的重要新建建筑。

中国泥人博物馆承载了当地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性地标,有利于传统艺能的展示、保护与弘扬。

6 结语

地处无锡惠山古镇的中国泥人博物馆建设于无锡惠山泥人厂,成为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传播与展示的重要载体。无锡惠山古镇正致力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的中国泥人博物馆也是惠山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挖掘中国泥人博物馆对无锡文旅融合发展产生的价值,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国泥人博物馆,并由此了解无锡泥人文化,并且推动普及无锡历史,推广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全域旅游品位。

在新时期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无锡经济基础,利用文化资源,通过发展博物馆建设开发旅游更丰富的旅游资源,开拓更广泛的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格局的深度与广度,全面呼应我国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对无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文历史的宣传与弘扬都将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惠山泥人无锡市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丁林鑫:争当惠山智能制造“创业先锋”
我是“泥人罗”
捏泥人
无锡市林源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泥人刘
面馆惊魂
惠山泥人
无锡惠山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