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培养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检视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产教工匠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工部,湖南株洲 412001)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成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积极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性人才。但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的内容和原则如何进行定位、把握,这几个理论问题是文章主要探讨的主题。弄清楚、把握好这几个理论问题可以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模式建构、实践教学、路径选择等提供明确的导向,同时对于国家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基本内涵

1.1 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在古代的中国,工匠俗称为手艺人,指的是那种熟练掌握一门手艺并依靠它得以生存的人,在漫长又辉煌的中国历史上,工匠在中国的创造发明成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匠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在可以指在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具体操作、生产、服务的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精英。显然不同时代的工匠内涵都着眼于对技能和手艺的专攻的解释,那么工匠精神属于精神的范畴,则其反映了工匠在工作中关于精神层面的理想和追求。

工匠精神一般是指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得到延伸,不同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工匠精神是那种手工艺匠人在制作产品过程中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益求精的态度[1]。有学者将工匠精神内涵概括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职业精神[2]。有学者从技术层面将工匠精神归纳为工匠所具备的记忆和技能;从精神层面认为它是一种对职业高度认同、爱岗敬业的精神,是一种专注严谨、全情投入、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从人文素质层面,认为它是工匠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创新的所具备的基本素养[3]。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职业追求和人生理想的体现,它包括了工匠自身技能、技艺的高追求、对自己专业和职业无私和虔诚的奉献、有着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的深刻含义[4]。根据学者们的阐释,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对职业充满着敬畏、热爱、专注与奉献,在产品制作的技艺和技术有高追求,在产品质量和品质上追求精益求精与创新的精神。

1.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解读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学的深度合作,根据企业对人才技能和素质的需求,对专业与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产与教联系起来,将人才的需求和供给进行有效对接,这一模式推动了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传输一批高素质人才。

这种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工匠精神是与职业素质相关要素一致,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相一致,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的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文章从职业态度、职业技术、职业精神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新的解读:(1)对职业保持着坚守、热爱、专注、奉献的职业态度;(2)对职业的技术要求精益求精、追求极致;(3)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时保持着不断刻苦攻坚、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4)在工作中始终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保持着团结协作的合作态度。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培养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容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从学生日益增长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应遵循企业对员工核心品质的要求,努力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因此文章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内容归结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全心投入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2.1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这是工匠精神的基础[5]。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具备爱岗敬业、勇于承担品质的员工,员工只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6],即赋予岗位热情、敬重职业,做到尽忠尽责,主动突破困难、开拓进取,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之中,才能推动企业的高效运转。高职学生将来大多数从事的是艰苦的基础制造行业,这要求学生能受得了辛苦、沉得住耐心、守得住枯燥,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爱岗是敬业的前提,要干一行,爱一行。因此,需要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未来所从事岗位对我国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爱上岗位。敬业是爱岗的保证,要爱一行,精一行。要兢兢业业地对待学习和工作,学会承担承担责任,把责任当成信念,为国家、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惊人的业绩。

2.2 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这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准则。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是否坚守诚实守信关系着企业的命运。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员工首先应诚实守信,其次才是有才能,公司聘用了有才能而不守信的人,比公司聘用了能力差的人危害更大。诚实守信是一个企业立足的根本,企业若不能遵守诚信的职业道德,为了索取高额利润而生产劣质的产品和服务,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最终会导致企业的破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持着诚信的传统美德,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无信不立”的思想,强调无信不能立身,立家,立国、立业。诚信是一个人重要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集体、一个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健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诚信缺失所带来的危害,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在学习、生活、求职、人际交往等方面中树立诚信意识,从而为成为一名为企业所信任的优秀员工。

2.3 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

培养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这是实现工匠精神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再加上在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人们内心开始浮躁起来,很难再以平和、专心致志的心态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之中。企业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要保持住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向前发展势头,则需要一批能够静下心来、专心作业的员工。高职院校学生从小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环境中,加上互联网时代使各种复杂的信息涌入人们生活,他们不免会受到不良信息和思想的影响,从而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呈现急功近利的特点,这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品格相冲突。因此,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下,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学课程中,注重加强那些功利性较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形成与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要在学生在企业实训实践中,严格要求学生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引导学生不急不躁,使学生保持着对工作全身心的投入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耐心、专注力。

2.4 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培养学生对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这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精益求精可以说是把产品的品质从99.00%提高到99.99%,注重细节,追求精准和极致[7]。“大国工匠”的气质就是源于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追求,不管从事的职业多么普通,但是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仍然坚守着对产品和工艺的极致的初心。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中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那些在工作上拥有较高技艺水平和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的员工成为企业所期待的。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鼓励学生追求精湛技能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在实训实习中的具体操作中,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规范、仔细地操作每一个环节、工序,重视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提高产品质量的空间,刻苦钻研、千锤百炼,努力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和极致,在追求产品和服务的完美的过程中进而促进学生自身技术和能力的精益求精。

2.5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创新之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也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越来越快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具有突破性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短命,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目标的要求,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学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勇于对现有知识提出质疑,激发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兴趣和自信心。在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实践的创新性,面对技术发展中的难题,鼓励学生勇于开拓、攻坚克难,敢于用新技术、新方法去解决工作中的新难题。

2.6 协作共进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这是工匠精神的要义。所谓“协作”,就是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所谓“共进”,就是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进步[8]。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靠的匹夫之勇,而是一个凝聚多股力量的团队,团结协作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承担培养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职能,技术性产业的工序烦琐、复杂,且每一个工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产品生产的第一步出了差错,就会影响后面程序的进行,同样产品的收尾工作没有进行好,则会影响整件产品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侧重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则下,意识到一个精致产品的制作是源于环环相扣的步骤,是源于团队的齐心合作,从而激发学生协作共进的意识和精神。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培养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3.1 坚持培养学生技能和素质相统一的原则

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事岗位技术、能力即工匠精神的硬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岗位品质即工匠精神的软技能[9]。要摒弃那种只重视技能的提高、就业率、专升本、忽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要以学生发展需求出发,遵循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和文化素质并重相统一的原则,围绕学生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两条脉络,潜心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和素质统一发展的工匠人才,从而有利于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也有利于为企业、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

3.2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体验统一的原则

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学习相关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来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其中思政教育课程、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渗透是理论指导的主要渠道。在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知识基础;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工匠精神内涵、理念的解读,加深学生在理论层面上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可以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践行工匠精神。但是任何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吸收都需要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巩固,工匠精神也需要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才能转化为其职业素质,只有在实习实践中才能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因此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体验统一的原则,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实习的实践过程中转化成工匠特色的职业素质。

3.3 坚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原则

产教融合模式是的核心内涵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全过程融合发展,它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研融为一体,深化产教融合的目标之一就是推进校企协同育人[10]。因此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需要企业的力量。要发挥学校对学生专业知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培养功能,同时要发挥企业对学生技能和能力培养的指导作用。学校和企业要共同推动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与学校课程教学的有效对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达到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产教工匠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90后大工匠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工匠风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工匠神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光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