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研究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志愿思政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131)

大学生群体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力量之一,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存在于高校校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切实鼓励大学生服务社会、受益人民、奉献国家。大学生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农村、城市社区,进行与所学专业、兴趣相关的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和法律法规普及等服务工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兴趣不大、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都不高等不足,教师们的教育方向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仅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相关的实践教育活动较少,即使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也没能充分发挥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立德树人、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基本任务,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调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意识与时代使命感。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总结梳理普遍存在的不足问题,重申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实现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切实有效的实践探索。

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教育模式传统守旧,学生实际接受度较低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大多数教育模式传统老套,教师还是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一般过程为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勾画重点、不理解式传统考试进行,思政课社会关注不高、兴趣不大、动力不足。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日新月异,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更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与思想先进性,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思想素质与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1.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有机结合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虽然设置的比较全面,但是往往内容比较深刻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单纯的理论授课而没有同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无法将课堂所学及时应用在实践中,就不会使自己的道德观得到体现,自己动手能力也会比较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发展,避免产生对于社会价值的盲目性追求和随意性的效仿,从而增强自己对于社会行为意识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认识。因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并不高,下一步要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自己的思想意识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1.3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形式少,服务保障不完善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让其将所学知识和所积累的经验用于服务中去,也能在服务中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积极的服务态度提高自己的爱岗敬业、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让思政书本内容在实践中得到高效的发挥,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但是当前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较少,一般是在暑假当中通过团支部和学生会的组织,去一些贫穷的地方进行几天的教育活动,实际起到的效果并不高,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数量也较少,这与学校对于志愿服务的意识不强有关,也与学生的自身性格有关。因此,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不到位,对于其价值的宣传不够结构化也导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不彻底,下一步高校要将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政理论教育进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在服务中加强学生道德行为、法律意识的培养,展现出大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 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教育与思想品质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自愿贡献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是以不图任何回报为目的的活动,主要是为弱势群体和公共利益提供援助和服务支持。志愿服务意识提高了,可以让大学生懂得“友爱、互助、奉献和进步”懂得体会弱势群体生活的不易,懂得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志愿服务活动其实是一种为他人奉献的博爱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和宣传。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志愿服务很有必要,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思政教学任务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将两者很好地进行了结合,创新了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和宣传。

2.2 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到思想道德在志愿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事物,通过对一些活动的组织和采访,能强化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时的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看到一些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点,并将这些优点进行学习,在自己身上得到最终的体现。在最近这些年中,北京奥运会、世博会等到处都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影子,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品质,充分体现出了青年人的责任心和社会担当意识,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将思政的理论内容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更是让大学生知道了理论课程中的思想的重要性,从而在以后的回归校园学习中更加注意对自己思政理论的强化,非常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可以看出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知道了思想政治对于自己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会有目的性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而内化,享受到志愿服务行为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接受志愿精神并坚持下去,让自己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

3 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3.1 志愿服务与思政课程实践结合具体步骤

目前在高校受到重视程度比较强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如果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灌输教育,学生接受度有限,不能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联系性就行理解,在这门课进行中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志愿服务行动,具体的步骤可以这样:(1)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说明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并指出某个时间段将进行志愿服务行活动,让班级干部和学生一块策划服务类型、项目的需要准备的材料。(2)学生制定好服务类型后,比如是落后地区的科普宣传教育服务,教师将服务群体的特征、落后状况讲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了解。(3)告知学生服务中注意事项、服务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4)向志愿者学生讲解科普知识,让他们从思想和法律意识上强化自己的服务责任心。(5)向学生讲述此次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关系,让他们在行动中注意自己的行为道德,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在服务结束后会进行相关的评价,使理论与实践得到紧密的结合。在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自己既是教师也是志愿者,起到良好的身先士卒的作用,让学生进行良好的效仿。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写一份心得体会,并将服务中值得表扬和批评的地方都讲出来,比如,某些地方不符合当下主流道德观、服务中有些地方的法律意识不强等,在课堂中将整个服务中的图片和视频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让没有去参见志愿服务的学生也得到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体会到位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主动参与到相关类型的志愿者服务中。

3.2 志愿服务成效的衡量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仅从学生书面成绩进行评价,要从多方面、综合性的评价,尤其是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表现出的优良特征进行评价,学生的素质提升在生活中是慢慢积累的,需要在实践中充分的对社会道德观、价值观进行学习才能体会到思想道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对于一些表现出服务意识差、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的学生,教师要教育他团队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对于一些怕吃苦,带有服务享受主义的学生要教导他服务大众、教育大众的重要性,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含辛茹苦,从而更注意自己的道德行为,增加服务中的主动行动的意识。因此,教师教学评价方法要适当改变,理论和实践结合考察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成果,鼓励学生将所学思政知识用于实践中。

3.3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影响的主要因素

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实际心态是决定服务活动成败的主要因素,在相关的调查中有95%的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政理论教育结合中成功与否主要与大学生的“真心参与有关”,此外,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志愿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的配合度也是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些因素。因此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之前,教师在思政理论课上要强化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性,从思想道德、法律意识上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志愿服务,并在志愿服务中认真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引导作用,本着“以学生服务为宗旨、教师引导为辅助”的志愿服务宗旨,践行教师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教师真心的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感知生活、从实践中学到对自己以后生活帮助比较大的知识,让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志愿服务中慢慢地形成,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理论课志愿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以志愿,致青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