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情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舆情政治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1325)

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网络科技对教育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它将人类的生活、学习,甚至是思维都改变了。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用户,互联网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网络舆情带给大学生机会的时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增带来挑战。所以,怎样掌握网络媒体的双面性,增强舆情的盯梢与指引,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是高校重点工作之一。

1 舆情的特点

1.1 网络舆情和舆情的区别

舆情是人类的繁杂心灵情境,它的意思是某个范围的面积里,社会事件的产生,舆情其实就是人民群众社会政治的一种态度[1]。网络舆情是将舆情作为基础,我们国家舆情理论才开始探究,所以网络舆情也暂时还没有一个更好的解释,在舆情的理解上,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网络和一些媒体传播意见、建议的一种方式。

1.2 高校网络舆情

跟随全球网络快速发展和运用,网络变成了主宰社会舆情的工具。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先进,手机成了民众上网的重要终端,使用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其学生的占比相对较高,大学生已是网络用户的主要人群[2]。网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具备快速,新颖的特征,与大学生的求知欲相契合,网络以超强的吸引力吸引着学生,默默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高校舆情其实是大学生将意见以网络的方式传播开来,是他们在网络公开表达对一种社会问题看法,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高校舆情是一种匿名的表达方式,网络是一个开放平台,其互动方式迷惑大学生踊跃参与,大学生从网上获得信息并参与其中,发表个人评论和看法,他们一般喜欢看网络新闻和热门话题并评论,很多学生看待问题不够全面客观,一般会出现偏激的言论。网络舆情主要以匿名或者代码的方式,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表达挣脱了很多社会的控制,让更多的意见或情绪得以更好地表达,网络评论自由、传播速度很快,但又没有更好的约束办法,网络空间就只能泛滥。大学生对信息选择和对错的分辨能力还抵挡不了网络不好的信息。网络的匿名让有些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缺失了道德素质,这对将来会发展成现实道德的缺失。

网络舆情的内容也较为丰富,主要有国内国外的热点和敏感事情、社会舆论热点、敏感话题。网络舆情也具有实时性的影响,网络跨过时空的局限,用先进的技术和媒体让网民快速获取新闻和信息,了解国际上的事,并第一时间发表看法[3]。网络让大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参与生活,其能够多向传播信息,大学生可以主动、独立获取信息,网络舆情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的动态以及价值取向,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

2 网络舆情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情下迎来了新的机会,怎样面对并运用网络舆情,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面对的一项主要挑战。

2.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不够

思想政治工作者先要了解网络和自己的工作关系,网络正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的了解不够,当在解决网络负面影响时,心理准备往往不够,一般以一刀切的办法去处理,由此会造成教育者和学生的对立问题,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不好的影响,往长远了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4]。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里,教师具备知识与技能,这让教师拥有了权威性,但网络开放的今天,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化让原本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思想政治要求。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广,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者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怎样开展有效教育工作,利用网络舆情代入教育工作对高校管理者来说非常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升自己加工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有些高校受传统的教育方式影响,对网络信息的掌握还有欠缺,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怎样整理并使用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

2.2 高校监管欠缺

首先,高校有关部门沟通不协调,原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关的部门管理,并且分工明确,像宣传、学工、团委这些,他们分别担任着宣传教育、平时教育管理和理论教育的职能,但他们的协调还远远不够,有些部门意识不到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所以没有引起重视。在实际工作里,高校的管理还没有建立起对舆情齐抓共管的制度,所以缺少网络的制度性平台。其次,有些高校对互联网的监管力欠缺,没有约束力,大学生因还没有在社会上经历历练,所以社会阅历和是非分别能力还不够,他们的三观还在慢慢形成,容易受网上信息诱导。高校相关部门监管网络舆情的机制还存在欠缺,对网络不良信息也未有相应的管控,致使高校主流价值有消极的影响。

2.3 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网络已是社会的主体,传统的教育者掌握着有效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有权威性的地位优势,在教育者的控制下,很少会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网络舆情的出现,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位置打破,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得多元化的信息,选择信息相对自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了信息优势,原本的强制灌输在网络空间中很难达到成效。因此,需要教育者依据网络信息的特点,探索大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与时俱进的改变教育方式,尊重大学生,将“灌输”的方式转换到“引导”的方式,慢慢影响着大学生,让他们能自愿走进正确的三观里。

3 基于网络舆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3.1 引导性网络舆情,营造环境

首先,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必要条件,随时跟踪网络上热门的话题和评论,对大学生关系的问题及时做好分析并引导大学生,高效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化解[5]。其次,校园论坛和舆情环境的引导应高度重视,环境能够塑造一个人,因此,构建一个健康的环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再次,网络与校园论坛是高校大学生意见和观点表达的途径,大学生喜欢它们的自由、可以互动和方便快捷,它们也是大学生课后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校园论坛有内容参差不齐和管理不当的现象,威胁到校园主流舆情导向,所以,高校网络的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强化校园论坛的功能和定位,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利用起来,参与进高校网络的构建里,建设出健康积极的高校主流舆情。

3.2 强化管理,规范网络舆情

首先,建立有关制度,将高校网络空间规范化,在我们国家,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有序上网的同时,也规定了有关的制度,并积极地实施,给高校和谐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支撑。对于网络空间这个特别的教育阵地,许多高校利用实名制对引导大学生找网络资源有很大的帮助,将大学生上网规范后,阻止了许多有害信息在高校网络传播,净化了高校网络空间。其次,在高校构建舆情管制制度,能够高效控制舆情动态,高校管理校园网络的过程中,应积极研发网站和IP地址自动报普系统,并建立与完善网络信息数据库,提升网络信息责任人的快速定位能力,预防不良信息侵害大学生。高校的网络信息管理者应善于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将信息来源控制,把反馈信息的渠道持续完善。高校有关部门负责引导网络舆情,监控网络信息,建设网络文化,将高校网络信息和舆情统一规范化。

3.3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明确教育工作责任

高校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大学生,并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来作为出发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组织并实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所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团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提升重要途径[6]。想要实现培育大学生的目标,高校的全体工作人员就要把培育大学生作为共同的任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在面对舆情管理的时候,需要更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中,首先是构建全面舆情管理制度,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与时效提升,是长时间慢慢循序渐进的工作,只要将管理制度长期高效地构建,就可以发挥出合力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每个部门共同抓管的制度,各部门明确分工并加强联络,实现教育合力的作用。其次,建立一个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团队,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师资团队中重要部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以正确向上的思想政治观念与主流文化来引导高校舆情,工作里随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发现信息,并对大学生所热衷的问题集中解决,然后社会当前发生的一些较大事件,及时发表言论,引导大学生看清形态,以正确的三观来参与讨论。

4 结语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于引导,并转换其思想,让大学生朝着正确向上的方向去发展。将他们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位的首要条件是找到大学生思想的脉搏,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情绪,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反应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高校舆情,其实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时效性,高校舆情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舆情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