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分组创设情境

(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广东深圳 518040)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 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创设一定的任务或问题,由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或协作来完成任务或问题,不断提升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2 合作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1 语文教师应当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学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良好的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由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教学导入环节,创设有效的情境,以让学生代入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仔细研读具体的文本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为让情境的创设更真实有效,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这样能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从而为教师进一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气氛与氛围。

例如,教师在开展《祖父的园子》的教学时,考虑到这是一篇充满童趣,妙趣横生,同时又饱含作者情感的抒情散文,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可以与学生以互动聊天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又去过乡下或野外玩耍吗?”有不少学生点头,“那你们感觉乡下好玩吗?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吗?”有几个学生简要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也与乡下有关,是作者回忆小时候的美好时光,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笔下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问题都很简单,但这种亲切而又走心得问题让学生们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就进入到了愉悦身心的目的。由此通过互动来创设情境,此时教师再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学习教学,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2 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合理分组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将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组,大多数语文教师虽然也比较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理论学习与认识,或者是为了方便,不少教师在分组的时候比较随意,大多按照座位或者学号来进行随机的分组,这样的分组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却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甚至有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由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具备合理分组的意识,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情来开展分组,具体分组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与语文学习能力的差异,每个小组的成员语文学习水平要合理分布,不能全部是优等生,也不能全部是差生;也需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性格活泼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往往比较活跃,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则比较拘谨,每个小组的成员也需要在性格方面合理搭配;在分组时还需要考虑小组成员的数量,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小组任务或问题来确定,一般来说,每个小组的人数在4~6人为宜,教师最好给每个小组成员都进行明确的分工,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更顺利地进行。

2.3 语文教师应做好小组问题或任务的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小组完成一定的小组任务或解决一定的问题,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好的任务或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由此语文教师也应当重视小组任务或问题的创设,在设计小组任务或问题时也需要仔细研读具体的文本内容,在深入认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同时创设的问题或任务也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难度要适中,太简单的任务或问题学生可以轻易解决或回答,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太难的任务或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感觉难以下手,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威尼斯的小艇》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在阅读中思考,如“威尼斯有众多的景物,大文豪马克吐温在游览威尼斯时,为什么只选择了小艇来描写呢?”“威尼斯的小艇外形奇特,乘坐舒适,这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提出船夫的高超技术的?”通过问题的创设,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明确的解决目标,会更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2.4 语文教师在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们明确目标

对于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他们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如若管理不善,还有开小差的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给他们提出更具体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来,谁都不是局外者,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生生互动,在这种有限制性的和指导性的头脑风暴下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火花,这不但提高了学习质量,也让他们充分参与了文本,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这与我们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相符合的。

比如,笔者在讲授《桂林山水》时,比如,在上《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笔者就对他们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任务:请学生们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以4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请学生们注意几个问题:(1)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在每位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推选出一位学生代表该组进行汇报;(2)学生们在讨论时应注意倾听,尊重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希望学生们在10 min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种具体的要求比那些含混不清的学习要求明确得多,问题很小,要求细致,他们更能清楚自己的任务,更有利于合理的开展小组学习。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继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5 语文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时给予他们充分的创造力

表达,是一种能力,恰当的表达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难题,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来讲,更是难上加难。现在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而我们的学生得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文字或词句,让他们如何把每个学生的片面化的思维方式连成一体,让他们在最短的合作学习中汲取最丰富的营养并由此而得出理想的答案,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合作学习比个人学习学到的知识多,并及时发现别的学生的长处意激励自己更快的进步,同时,还要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是我们真正要考虑的。只有真正落实这一点,合作学习才能变得有意义,这自然离不开我们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比如,在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知道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我们无比赞叹先贤的伟大创举,在教师的一段煽情后,请学生们大声赞美我们的劳动人民。有的小组选择了朗诵那段精彩的文字,有的小组选择说一句感叹句来赞美,有的小组集体创作了诗歌来赞美,有的小组画长城,还有的学生想唱《中国人》,看他们多有创造力,一堂语文课集美术课音乐课和品德课于一体,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被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学生们在有限成就感得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们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2.6 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省略对合作活动的评价部分,认为学生们已经合作完成了,也就不需要再进行评价。其实,评价也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更好地努力。由此,语文教师也应当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在学生们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学生们表现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表现不好的地方也要客观指出。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也可以尝试多元化,不仅教师可以评价,也可以让各个小组互相进行评价,让学生们相互倾听各自的看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们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视野得到了开阔,他们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之后就更加钟爱于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对文本的学习也更加深入了,这样的评价无疑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自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以来,笔者不断地尝试与实践,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很多重难点都在他们的反复推敲中解决,当然,这样的课堂并不轻松,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合理分组,做好小组问题或任务的设计,同时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猜你喜欢

分组创设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