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言传承与文化变迁的多维关系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汉语言变迁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17)

文化是魂,语言是根,一个民族缺了其中任意一项,便会失去民族精神,失去民族辨识度,失去能够经受国际竞争,历史演变中的能够产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稳定器。语言传承和文化变迁是彼此包含,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一个自我革新,包容吸收外来优秀语言形态和先进文化的过程。厘清语言传承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能够为语言教育和文化事业提供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其与新时代民族语言沟通需求同步,与社会建设需求同步,推动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1 语言传承对文化变迁的积极意义分析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区分民族的重要标志,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民族在历史车轮的推动下顺势前行,民族语言也会随之不断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语音、语法、词汇表达形态,促进同族人群进行社交互动,感情联系,思想传播。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民族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演进,民族文化的变迁也会随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态除了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然而在历史长河的沧桑变化中,物质文明会因各种因素烟消云散,只有精神文明中的民族语言通过书本记录,民间神话、地域民俗等形态能够将民族文化传承至今,历久弥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四大文明形态,前三者都因为民族语言的消逝而致使其民族文化不是消亡,便是被其他民族文化代替,自然其民族也不复存在。只有中华民族因五千年语言与文字的一脉相承,没有断绝,才使得中华文化从古至今能够在吸收外来民族文化基础上,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不变,使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结合上述论点,语言传承对文化变迁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有利于民族文化实现人民大众“活态”保护

民族文化的保护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通过博物馆、展览馆、民族村等参观浏览式的文化形态,将该民族在艺术、宗教、哲学、美术、文学等领域的审美情趣,用器皿、书画、日常用品等物质表现方式静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已达到睹物思文化,再现悠悠民族魂之目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直观,视觉冲击力强,缺陷是受制于时间空间的局限,不仅受众小,而且产生的影响力只会局限于学术层面,不会产生推动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动力。

另外一种民族文化保护形态是基于民族语言的传承,带动其民族文化能够实现基于大多数民间族群的口口相传,代代相颂。只要民族语言不消亡,民族文化便会在历史过程中“存活”于人民大众的口中。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脱离了人民大众的文化,是没有根的海中浮萍,终会被历史的浪潮无情的风吹雨打散。比如,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两千年后的中华儿女依然能够品读自如,引发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其中的篇章至今还在荆楚江汉流域传唱[1]。

1.2 有利于文化价值在变迁过程中的充分挖掘

民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既有闪耀人性光辉的优秀内容,也难免会存在展现人性之恶的精神糟粕。因此,用当代眼光审视民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的价值属性,应该发掘其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优秀品质。要弄清楚民族文化内涵,就离不开民族语言的解读,尤其是让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用符合当代民族理解认知的语境表达出来,方能让其价值效应得到最大化。比如,以当代音乐形式为古典诗词谱曲进行传唱的《经典永流传》节目,便是用当代汉语言来对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古典诗歌的咏唱,然后用诗歌中的民族精神与新时代民族文化诉求相融合,从而实现其艺术价值、文学价值、精神价值的统一[2]。虽然千百年来汉语言的口语表达出现了变化,但是汉语言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从来没有出来断层,这就让中华民族子子孙孙都能够读懂并理解代表民族文化的秦汉诸子百家典籍,唐宋诗词歌赋,明清小说,以及融合汉语言元素的艺术形态和民俗形态。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民间口述式英雄史诗,都是因为古希腊语言、藏族语言得到了良好的传承,才让其有代表民族精神和民族图腾的价值意义,并且当代语言文学、艺术创作能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人文素材,进行吸收再加工,变成能够彰显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作品。

1.3 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创新升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民族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兼容必须,不断吸收先进精神文明,方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生命力是能够爆发源源不绝的动力的关键,在于对民族文化自身的开拓创新,衍生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化事物。而民族语言的传承变化,对民族文化在变迁中的再创造起着一个沟通、分析、描述、归纳、总结、筛选的桥梁作用,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结。而且,民族语言本身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本身就可以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内容建设之中。因此,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自然也就带动了民族文化的变化。民族语言在族群千百年沟通技巧,沟通方式的进化锤炼下,会变得越来越符合本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的实际需要,由此发展而来的民族文化也会因民族语言的进化而呈现出新特色。例如,汉语言的发展就经历了文言文形态、文白相间形态、白话文形态和普通话形态等几个大致的变迁,而以汉语言为依托的文学作品则出现了对应的变化。每一次汉语言的传承,都是一次汉语言社交沟通能力的解放,一次汉语言使用规范的完善,这也让汉语言形式表述的文化形态会让汉语言使用群体越来越容易接受,理解。这从其文学作品从一开始的官方显学的经史子集,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精英文学的诗词歌赋,再演进成为市井文学的戏剧小说,最后新中国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引领下,成为社会大众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消费品这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便可进行有力的佐证。

1.4 有利于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播

民族文化包含民族语言,也离不开民族语言对其精神内涵的传播作用。而民族语言的传承变化,离不开本民族在历史进程中自身生产力的发展,若其民族实力落后于其他民族,民族语言则会受军事、政治等各种打击而变得式微,若其民族实力通过科技革命,制度改革带来自身实力的增强,便会对外形成主动的军事、政治力量输出状态,则民族语言会随着民族生产力面向世界的扩张而随之成为强势语言,比如,目前覆盖全球范围最广的英语,便是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用廉价商品和坚船利炮打开了各国的通商大门,在与世界的交流沟通中凭借其“日不落帝国”强大的实力,让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3]。而在民族语言的普及下,其民族文化也随之成为扩散到世界各个角落,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文学,以基督教新教派为代表的英国宗教,以甲壳虫乐队为代表的英国流行音乐和以剑桥、牛津为代表的英国教育,直到如今都是世界各国人民热衷的文化因素。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从道德层面要抨击英国殖民世界各国,压榨各民族血汗的行为,但是我们也要从客观角度分析,英国在民族语言的世界性扩散带动了其民族文化的世界性流行,对他们自身来说,对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具有极大的提升意义。

2 文化变迁对语言传承的推动作用分析

事物的发展是互联联系,彼此推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语言为枝干,文化为根基,根稳则枝干能承载民族更多的文化形态,枝干茂盛则可以占据更多空间为根基带来更多的养分。民族语言对民族文化的作用是显性的、直观的、没有民族语言,那么民族文化就容易呈现出空心化、断层化现象。而民族文化对民族语言的传承是隐形的,内在的精神支撑,没有民族文化,那么民族语言就容易成为“空中楼阁”,不能与植根于民族精神深处,只能让民族空有沟通的工具,却无法形成凝聚力,向心力。而民族文化对民族语言传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让语言传承有依附的形态

如果单纯地让语言作为族群之间的交流沟通的社交工具来传承,那么其会凭其口头语言的极简主义,会追求语言的短、平、快,让其表现手法,修饰方式压缩成为最让民众通俗易懂的类型,这样将使得语言变得苍白,失去艺术魅力,没有感染力。比如,汉语言口语只需要掌握3 000个汉字,英语口语只需要2 000个词汇量便能沟通自如[4]。

但是让语言作为承载文化形态的一种方式,那么会在民族文化自身内涵的博大精深,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的带动下,会让语言丰富饱满,生动立体起来,让语言韵味悠长,思想浓郁起来。有了民族文化做支撑,民族语言才有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才有通过引经据典来增加语言句式、词汇量的文化资源。比如,书法艺术中对语言文字的艺术性改造,戏剧表演中对语言腔调的艺术性变化,文学作品中对语言文字的各种修辞手法的创新应用,都是在民族文化的大熔炉下,让民族语言在其中改造,升华,变化,促使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样式,让族群有更多的成语典故,俚语俗语和专业术语来实现交流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5]。

2.2 让语言传承能够与时俱进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大势的驱动下,民族文化呈现既相互交融,彼此吸收其优秀精神文化内涵的时代特点,又彰显出保持其民族特色的独立性姿态。历史证明,民族语言在民族文化自我封闭的环境中传承,将会死气沉沉,变成与人民群众脱节的“陈词滥调”,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其汉语言发展便处于停滞阶段,甚至还出现了以古语古法为荣的落后观点。而民族语言在民族文化开放包容的状态下传承,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带来的是思想认知、精神价值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能够让民族语言迅速在专业领域中,借鉴外来民族语言词汇来完善自身的表述语境,我国汉语言在理科各专业的理论概括和解释,大多数是日本、俄罗斯等国的语言词汇的舶来品。另一方面,民族语言的传承能够吸收消化外来民族文化之精华进行语言创新再加工。我国的汉语言历来就是一个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大背景逐步传承发展至今的,从汉唐佛教文化的引入带来了大量的关于哲学、思想方面的语言词汇,到当代互联网时代,汉语言与英语、数字等相结合的呈现出个性化、新潮化的网络语言生态,足以说明文化兴,则语言兴,民族文化海纳百川,则民族语言活力无限。

2.3 让语言传承符合民族心理

民族语言内部会因地域、民俗、经济发展情况而出现分化,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地区方言便是典型现象。这就导致语言传承,受政府语言政策的调整,区域经济影响力带动方言的强势等原因,难免会出现照顾大多数群体语言使用习惯,而出现方言取舍的情况。民族内部会因自身语言不够重视,出现心理认同上的落差,产生不平衡感,容易激发民族内部矛盾。这就需要民族文化中的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大局意识来调节抚慰族群思想认识的偏差,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语言传承中的语言使用标准的统一性,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符合全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

此外,突出民族语言文化符号的地位,在民族文化中彰显其存在感,也能够激发民族对自身语言使用的自豪感。如今的全球国际竞争不仅局限于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在和平开放为全人类普遍认同的基本原则下,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的输出,更符合其国家利益,不仅能激发他国人民对本国整体的亲和力,还能促进本国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在教育、科研、艺术、娱乐等行业更有利地进军海外市场,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文艺创作领域,结合民族语言进行创意设计,来提高设计作品的文化特性,已经成为流行趋势,比如,电影以地区方言进行配音,能更好地迎合当地观众;在服装设计中结合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艺术再创作,成为服装视觉重要的表现元素,一个字可以代表一种精神,一句话可以代表一种哲学,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民族文化感染力和视觉艺术冲击力。所以,民族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艺术性,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创造的审美提升,激发民族艺术创造灵感。

3 语言传承与文化变迁中的正向发展策略分析

首先,教育机构要改革传统学科教学相分离的形式,加强民族语言学科与民族文化教学内容相融合的一体式教学策略。因为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掌握语言使用的基本方法,却无法感知语言使用的巨大张力。因此,要让学生在领略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千百年来民族语言包含的多元化特征,如以汉语言为例,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就有民俗文化中的相声、民歌、地方戏剧等形式,只有激发民族语言的魅力,才能让其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反过来,通过这种形式的语言学习,又带动了民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其次,文化事业单位要将语言传承和民族文化保护以产业带动全民参与的进行。民族语言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宝库,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民族语言的传承和文化的保护需要有一个健康的持续的机制来带动,其中政府资源固然重要,但不具备长效性,因此,文化事业单位要引入市场机制,只有经历过市场竞争考验和洗礼,才能彰显出民族语言的生命力。比如,以德云社为代表的用民族语言弘扬民族文化的市场行为,通过全民关注,用各种市场渠道进行消费的形式,取得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 结语

除此之外,培养专业的语言传承和语言保护人才,以高度的民族责任心投身到民族语言的收集整理工作,利用一切有效方法抓紧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时间紧迫,势在必行。同时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民族语言传承的客观环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树立全民学习民族语言,践行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国家支持,社会鼓励,全民参与的大背景下,语言传承和文化变迁的轨迹始终能与国家意志,最广大人民的普遍心声相结合,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汉语言变迁
小渔村的变迁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浅谈如何有效地实施农牧区藏语文双语教学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