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党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党史受众

(湖南新华书店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 410005)

中共党史文化是新兴的先进文化概念,涵括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所孕育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1]。传播中共党史文化,就是要传播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中所凝结的理论、思想、作风、精神等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核心引领,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便捷高效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平台,充分运用新媒体,可以促进中共党史文化高质量传播,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1 新媒体在传播中共党史文化中的作用

1.1 新媒体能够拓宽中共党史文化的传播渠道

新媒体是区别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一类网络化媒体,已成为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灵活性、便捷性、聚合性、互动性、精准性等特性,可解决传统媒体在传播党史文化时的针对性、精准性、时效性不足问题,打破传统媒体渠道互动性和时空上的传播局限性。此外,新媒体通过将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形式与中共党史文化传播相结合,可以让受众更生动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增强中共党史文化对受众的吸引力、感染力。

1.2 新媒体能够扩大中共党史文化传播受众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拥有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已成为影响大众生活的重要媒介。通过新媒体传播中共党史文化,可大大扩展受众群体范围。(1)新媒体灵活、新鲜的传播方式,摆脱了传统媒体中过度关注理论、实证的传播风格,更符合大众文化需要和阅读习惯,因而受众接受度更高。(2)新媒体传播并不限制区域和用户类型,只要能够连接互联网,就能够通过相关IP获取信息,这使得众多对中共党史文化抱有兴趣的受众,能够利用新媒体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3)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关注。国际受众也可能通过新媒体获取中共党史文化内容,学习更多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历史——不仅扩大了中共党史文化传播的受众面,而且还提升了中共党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3 新媒体能够提升中共党史文化的传播效果

利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精准传播方式,能够切实提升中共党史文化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十分多元,其充分依托网络媒介的平台优势服务于受众,影响受众。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平台接口,可调动受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通过留言、评论、活动、转发、分享等形式,促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中共党史文化的传播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管理后台往往能够对受众浏览、关注、点赞等数据予以统计分析,因此,可以基于移动传播场景,借助社交关系、地理位置等为用户画像、描摹,实现精准传播。新媒体平台可以基于用户信息偏好、行为,实现有针对性地定向传播,提升中共党史文化传播的精准性、有效性。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内容结合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能够大大提升中共党史文化的传播质量。

2 中共党史文化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性中共党史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的创新不够

目前,在运营的中共党史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中,“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是最具权威性的传播平台,其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然而,其网页端主要上传理论文章(以研究学者的成果和领导讲话为主),传播形式缺乏灵活性、传播内容缺乏创新性;其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平台推送的内容,大都来自《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等媒体,原创性推文极少,推送的频率也较低。另外,各级地方党史研究机构对于中共党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还处于摸索之中,虽然不少党史研究机构已建立新媒体平台,但是在宣传教育、价值引领、互动性方面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只是将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上的内容照搬至新媒体平台上,缺乏基于新媒体平台优势的创新性探索。

2.2 未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中共党史文化传播内容的互动性不足

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的核心优势。通过互动,新媒体平台能够与受众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受众需求,为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提供依据。但是,从中共党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来看,存在着缺乏互动意识、互动效率低、互动覆盖面小等不足。以全国发行量较大的某党史类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其传播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图文信息大都来自于母体纸刊。虽然,微信平台已经上线了评论、点赞等多个功能,但在该账号所推送的文章底部,仅看到了点赞的功能按钮,其他功能均未出现。互动功能的缺失,使得受众在阅读完图文信息之后,难以与新媒体主体进行情感交互。仅仅将新媒体作为一个广告宣传与网络发布平台,自然也很难让受众对此类账号产生浓厚的关注兴趣。在新媒体时代,单向的传播已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只有重视与受众的交互,才能激发受众多次阅读与体验欲望,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中共党史文化的平台优势。

2.3 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中共党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被弱化

一方面,部分新媒体主体为了吸引眼球,公开传播一些存在政治性偏差的内容,如对相关史实进行夸大、曲解,甚至抹黑,将党内的人事变动、组织发展曲解为政治斗争和阴谋,通过哗众取宠来吸引眼球;对于中共在历史上所经历的挫折进行夸大和抹黑,诋毁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污染中共党史文化。另一方面,具有一定时效性、话题性的内容往往更能吸引受众关注,因此,新媒体需要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传播[2]。然而,当前一些新媒体在传播中共党史文化时,推送的内容仍然是较为陈旧的历史资料,并没有与时事热点进行有效结合,也没有总结提炼出历史素材中的核心精神内涵,使得传播难以受到广泛关注,难以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

3 中共党史文化新媒体传播实践探索

面对当下中共党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存在的诸多不足,新媒体主体应充分用好发挥其平台优势,构建多元化、专业化传播平台体系,并不断挖掘中共党史文化价值内涵,激活党史文化基因,以促进中共党史文化高质量传播。

第一,中共党史文化高质量传播需要搭建多元化、专业化的新媒体平台体系。各级党史研究机构应不断总结经验,构建多元化、专业化的中共党史文化传播平台体系。(1)应当积极推进中共党史文化传播形式多元化。当前,中共党史文化传播新媒介主要为各类党史研究机构的微博、微信平台,且传播的内容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为了实现更高效的新媒体传播效果,应当在既有传播平台中,增加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内容,使受众能够直观地感受中共党史文化。(2)应当积极推进中共党史文化传播媒体多元化。如增加短视频平台、电子书平台、有声书平台、VR 体验平台等新媒体,以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特色,助力中共党史文化的传播。(3)应当积极推动中共党史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当下中共党史文化新媒体传播主体主要由党报、党刊、党史研究机构组成,其具备较强的权威性,但是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较为有限。未来,应当鼓励研究人员、党史爱好者等人士开设中共党史文化相关的新媒体专栏,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自身的研究成果,以丰富中共党史文化传播媒介,提升党史文化的新媒体影响力。

第二,依托新媒体平台功能,建立主体与受众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互动是新媒体的鲜明特色,新媒体主体应当增强与受众的互动频率,通过建立主体与受众间的互动机制,推动中共党史文化高质量传播。(1)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所设置的相关功能,以评论为主要互动形式,增加留言、点赞、自动回复、转发、分享等多样化互动功能,不断调动大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2)为了扩大互动覆盖面,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组织丰富的线上活动,吸引更多的潜在受众参与中共党史文化传播,如在线投票、主题征文、党史展厅、党史知识竞赛、党建宣传语征集、党史话题讨论等活动,均可一定程度的扩大党史文化互动覆盖面。(3)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样性,推动党史文化内容多屏互动和跨媒体联动。在与受众的互动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一种渠道,而应将同一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输出,实现党史文化跨媒体的联动传播,以更好地把握中共党史文化受众的互动偏好,提升传播有效性。

第三,新媒体主体应挖掘中共党史文化的价值内涵。中共党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文化引领与精神支柱。新媒体应当充分挖掘其文化的价值内涵,激活党史文化基因,提升中共党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1)在思想价值层面,新媒体应充分挖掘党史文化的核心思想价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凸显中国特色,凝聚中国力量,打造中共党史文化精品力作[3]。(2)在历史价值层面,党的诞生与发展壮大充分体现了人民意志,大量的史实和数据均能够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政党。在新媒体传播中,应当充分挖掘历史资料中的典型事件、人物和作品,并依托新媒体的平台特征、技术优势,让陈旧的历史资料通过全新解读焕发生机。如利用短视频、利用AR 与VR技术使受众能够更亲切、全面、生动的感知中共党史文化。(3)在文化价值层面,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的历程,就是中共党史文化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凝结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新媒体应充分挖掘、宣传党史中具有鲜明文化基因,将党的优良作风、光荣传统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受众,使受众能够充分了解中共党史,忆苦思甜、不忘党恩。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党史受众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党史上的今天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