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沿线传统艺术文化研究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例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飞天莫高窟壁画

(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地理位置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其历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十分悠长。在敦煌,每一块秦砖汉瓦都渲染着历史的尘土,每一处关隘废垒都书写着不朽的传说,车辙斑驳的丝绸古道延绵不断,莫高窟九层楼的风铃依旧日夜作响。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珍贵的艺术宝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连接中西方交流的咽喉要地,不仅肩负着民族交往的使命,也承担着东西文化交流的重任。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好比辉煌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历史长河中文化交流融合的推手,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见证。敦煌莫高窟壁有4.5万m2的壁画面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壁画最多的石窟宝库,被世人赞誉为“墙上的博物馆”。敦煌壁画体现了是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着中华历史卓越,该文将4个方面来论述敦煌壁画的艺术文化。

1 多元化的内容取材

敦煌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生动地刻画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它寄托了世人善良美好愿景,安抚人们的心灵,敦煌壁画大多数都是刻画佛像,神佛的画像占据了敦煌壁画的大部分,其中所绘佛像有三世佛和七世佛,除此之外还有释迦七世佛以及贤劫千佛等多种佛像;菩萨包含观音、文殊、普贤、势至等,不仅如此各种护佛神也在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敦煌壁画中,模样各异,神韵不一的佛像就有12 208座,可见佛教文化影响着敦煌壁画的创作,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经变画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类题材,简单来说经变画就是用绘画、文学的手法将深奥难懂的佛教经典通俗地表现出来。它促进了百姓更好地理解各种复杂的经文,加快了佛教的传播速度。

带有佛教色彩的壁画还有故事画,故事画的存在是为了让百姓更加对佛教文化感兴趣,将晦涩的佛教文化用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呈现出来,吸引群众,使其笃信朝拜。在观看的过程中,人们被丰富精彩的故事吸引,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故事画的种类也非常繁多,佛转故事画宣扬了释迦牟尼生平的事迹;本生故事画描绘释迦牟尼及弟子的善举,宣扬因果轮回皆有报应;姻缘故事画描绘了释迦牟尼及弟子、善男信女感化教育百姓;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根据史籍记载绘制而成,释迦牟尼在讲解佛经教义时列举通俗的故事使人更生动的理解佛教文化,诞生了比喻故事画。

除了以上三类带有佛教色彩的取材,敦煌壁画还包括山水画供养人的画像和装饰图案画,以及一些珍禽异兽,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创作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共计11个朝代的变更,体现出我国绘画技艺的进步,这些变化也能映射出历朝历代所经历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发展。上述7种壁画,除了装饰图案之外,一般带有故事情节的壁画,特别是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的状态,如统治阶级的宴饮贺喜、日常出行、骑马游猎、礼佛拜见等;劳动人民的辛劳耕作、狩猎捕鱼、冶铁制陶、屠宰炊事等;还有求学练武、嫁娶庆贺、少数民族、商人往来、外国使者出行等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敦煌石窟,不仅是人类璀璨文化的集合,供人观赏,也是丰富历史文献宝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2 “飞天”的造型特点

飞天这一类形象在敦煌壁画中最为值得一提,它的造型多样,色彩绚丽,风格特别,令人流连忘返,在敦煌莫高窟内,几乎每一个石窟中都有飞天的存在,有的手捧莲花,有的成群飞舞,有的演奏乐器,姿态婀娜,数量数不胜数。

隋朝是历史上莫高窟建造洞窟最频繁的朝代。根据统计,隋朝立国只有短暂的三十多年,但是所建造的莫高窟数量达到了一百多个。新修建的石窟有101个之多,重新修葺北朝时期的石窟有5个。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4个朝代更迭后,迄今为止仍然留存的洞窟有36个,与隋朝一代相比只占据了1/3。隋文帝杨坚与隋炀帝杨广都对佛教文化十分信奉崇拜,据史籍载隋炀帝曾让工匠在宫内为其创造 “活动飞天”,可见统治者对飞天的喜爱。在隋朝时期佛教发展的如日中天,与此同时敦煌飞天数量激增,放眼望去,满窟所画皆是飞天,敦煌飞天艺术在这个时期到达顶峰。这个时期的飞天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而且造型姿态无拘无束,任意飞翔,体现出自由的生命力,已经完全摆脱了西域画风的影响,而是采用了中原技法,绘画技法日益成熟,造型不再单一的以线为主,而是线和色并用。飞天创作非常灵动,布局多为群体,首尾衔接,表现形态丰富,绘画的技法。飞天的造型大多都是中原女性,有些身材苗条纤细,面颊消瘦倾力,有些肌肤丰盈富态,体态婀娜多姿,韵味十足。

唐代是历史上莫高窟造窟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现在存有洞窟最多的朝代。莫高窟现存洞窟的数量共有492个,唐代洞就有窟232个,占现存洞窟的1/2。足以见得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时期,盛唐是佛教兴盛鼎的时期,唐代的界限分为吐蕃占领敦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唐前期时,国家实力雄厚,造型风格自由洒脱,石窟壁画色泽斑斓多彩,到了唐后期,叶蕃占领了敦煌,但是叶蕃人也同样信奉佛教,并且唐代文化根深蒂固,所以此时的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变化并不大。唐朝有近300年的辉煌历史,强盛的国力,丰厚的经济条件促进了为佛教的发展壮大。统治者对佛教的倡导喝扶持,更直接地促进了佛教的繁盛。这个时期敦煌石窟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现代存留的唐代洞窟有236个,占洞窟总数量的1/2。此时壁画中的飞天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朝5个朝代,逐渐完成了中国化历程的演变,它的一些最基本的飞天形象多为菩萨装,造型皆是女性形象,其画法由浪漫、夸张的风格转为贴近现实生活,所画图像也由天人转为中国仕女,不仅如此,飞天的脸型不有是西域的形象特点,而是也转为中原本土面孔,更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直至中原的五代时期,朝廷逐渐走向衰亡,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少数民族所侵占。时局动荡,只有敦煌仍旧保持着汉族地方政权。这个时期由于密教经变画的兴起,使得飞天的数量急剧衰减,甚至飞天在有的洞窟已经消失不见。就算仍然绘有飞天的洞窟中,飞天在壁画中所占的比重也少之又少。这个时候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着力强调各种经变,经变画的造型开始偏向烦琐,原来大幅经变画也开始缩小,在一个洞窟中甚至出现十多幅经变画,这一改变使敦煌壁画失去原来的整体感,不再有雄浑的气势。除此之外,壁画的世俗性也十分显著,描绘市井生活成了大部分出行图、经变画的主要内容,影响到飞天的创造,使飞天的形象和当时妇女的写照十分相似。飞天造型全为女性,头梳单髻,朱唇微点,面容秀丽柔美,朱唇微点,情态婉约,体型优美,呈现一派净土仙女模样。虽然这个时期其形象还保留着唐代画风,体现了娴熟的工笔仕女画的风范,但其实已远不如唐代时富丽,飞天画开始进入了衰落阶段。

3 丰富变幻的绘画风格

敦煌壁画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可以说它将国画的浓墨重彩、线描、以形写神的特点结合的淋漓尽致,十分完美。从古至今,国画非常强调色彩的运用,例如彩陶注重运用黑与朱,漆画注重红绿色调的衬托作用,帛画的五彩缤纷色泽斑斓,这些经典更加说明了浓墨重彩的审美魅力。所以壁画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得当,颜色绚丽丰富,所使用的颜料就有几十种之多,不仅有敦煌本地的绿铜朱砂,还有从外地西域引进的颜料,可见当时颜料的选取是多么的讲究和精细。浓墨重彩的绘画手法使得颜色对比鲜明,气势恢宏,所塑造的形象也更加令人深刻。直至今日,敦煌壁画的色泽欣赏起来依旧鲜亮多彩。敦煌壁画总体上呈现的颜色以砖红色,石绿色,石青色为主,颜色搭配呈现出一种庄重又绚丽的风格特点,给人一种神圣的感受,使人置身于佛教的氛围中,感受到敦煌壁画的魅力。

我国的书法家和画家都很擅长线描,古代画家匠人将描绘人们衣服纹理的线描广泛得运用到了描绘动物,山水,风景,建筑等,敦煌壁画也使用了线描,概括的表现了所绘制的内容。中国的画家在艺术创作时十分注重点缀和装饰,在敦煌壁画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初期的壁画在人物布局上十分考究,采用了反复、平均、重叠、交替等多种手法,布局合理,变化多样,和谐统一。相互融合也相互对比,体现了壁画创作者令人敬佩的匠心造诣,敦煌早期壁画中富有的线条韵味,柔美与刚毅的完美融合,正是传统绘画技法中“以线造型”“骨法用笔”的显现。

以形写神是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在敦煌壁画的创作中也将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上文提到的重彩和线描,都是壁画创作的艺术形式,是传递思想感情的载体,目的是为了“以形写神”,在敦煌壁画中,无论是哪种所绘的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受众在欣赏过后可以被其中的感情意蕴所感染,这才是欣赏壁画的最终境界。

由于壁画得创作历史非常悠久,所以说不同时期的壁画会随着当时的审美和历史条件发生改变,从敦煌壁画创作开始的时期直到元代,其绘画风格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幻,十六国和北魏、北凉时期的敦煌壁画采用了西域画法,多为重色晕染,使得壁画充满强烈的立体感,绘画风格多为绘画风格质朴、笨拙,但没有丧失形式美。到了西魏时期,此时的壁画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绘画开始逐渐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大规模地出现了中原风格。绘画风格清新淡雅,绘画手法更加注重线条的使用。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绘画风格最为多变,在绘画手法上融合了中国汉朝绘画技巧和印度绘画技巧,体现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及融合。这个时期铁线描的绘画手法运动的时分到位,装饰图案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壁画中,手法已经非常成熟,呈的效果也很自然,秀骨清像在这个时期已经问世,所绘的人物身材修长笔挺,神采飞扬,令人惊叹,反映出了当朝士大夫受到玄学的影响,审美倾向也出现了改变。到了唐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这个时期所绘内容大多跟佛教文化有关,无论是艺术形象还是绘画风格都有了全新的一面,绘制的人物也是写实性更强,例如,所刻画的人物身材比例要符合实际,人物的表情平静严肃,人物整体体现出一种丰腴祥和的特征,整个画风呈现出一种自然真实的风格,这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和佛教相融合,绘画手法多为兰叶描绘,对线条的描绘采用了虚实结合,绘画风格非常细腻,由于受到了唐代绘画大家吴道子、李思训等人的影响,壁画的绘制更加注重细节,更加具有大家风范。值得一提的还有敦煌壁画中的装饰图案画,它为洞窟内的建筑彩塑进行了装饰点缀,不仅将壁画上的图案分隔开来,也将莫高窟内的建筑、彩塑、壁画完美地结合,堪称石窟内的纽带将不同式样的艺术联结起来。

4 敦煌壁画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敦煌壁画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震撼,同时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值得后人所探讨和学习的,其中蕴藏了非常丰厚的文化资料,领域跨度也非常广阔。

4.1 历史价值

敦煌的历史十分悠久,而敦煌壁画的存在可以使人们更好的发掘研究当时的历史情况,因为当时历史中并没有太多关于敦煌与周边民族的往来的交际,敦煌当地有威名声望的世族与大姓的记载,但敦煌壁画的供养人画像这些历史线索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本生、佛传、弥勒经变、宝雨经变还有供养人提记,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到那个时期的经济生活。涅槃经变、法华经变为人们刻画了当时军队训练征战以及兵器装备的史料。敦煌壁画中也有不少的体育属性的资料,如骑射、举重、投壶、弈棋、蹴鞠、游泳等。敦煌壁画的中佛教文化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的佛教思想、宗派和信仰还能更好地了解佛教的传播方式、佛教是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的过程。

4.2 艺术价值

从美术角度来看,敦煌壁画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在壁画中应有尽有,为中国后来的美术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敦煌壁画中含有音乐题材的洞窟大约有200多个,所绘制的内容有乐队、乐器及乐者。根据统计,单单不同类型的乐队就有500多支,演奏乐器有40余种,共计4 000多件,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便捷和优势。

从舞蹈的角度来看,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数不胜数,上文也提到过,西域风格的乐舞、本土的民间歌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天宫仙女的曼妙舞姿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神仙崇拜和向往,还有反映宫廷贵族莺歌燕舞的经变图。舞蹈艺术是没有办法保留的短暂时空艺术,古代的舞蹈形象,从敦煌壁画中显现出来,使得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各个时代的舞蹈发展历程。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敦煌壁画从十六国直至西夏描绘了数以万计不同类型的建筑画,其中包含了宫殿、佛寺、草庵、客栈、穹庐、监狱、桥梁等。除此之外,壁画中还保留着一些建筑零件以及建筑装饰,如斗拱、门窗、以及建筑施工图。难能可贵的是敦煌建筑的资料不仅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余年的建筑面貌,而且也填补了南北朝时期盛唐建筑资料缺乏的空白,这些资料在中国建筑史上都是非常难得珍贵的参考资料,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飞天莫高窟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飞天之梦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壁画上的数学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飞天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