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君子”人格塑造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君子人格政治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1 塑造君子人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1.1 塑造大学生君子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来文化加速进入,同时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各式各样的思想文化信息,这些文化元素良莠不齐,有些夹杂着腐朽、色情暴力、拜金主义等西方不良价值观念。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形成期,思想意识尚不够成熟、坚定,面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往往不能正确判断和辨别,容易被引诱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大学生能否抵御外界不良社会因素的干扰,抵制各种诱惑,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君子人格培养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教育目标,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基本准则植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将大学生塑造成德才兼备,品行优良的谦谦君子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使命。

1.2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君子人格的重要载体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专门研究人们思想行为并进行有效指导的学科,其将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作为研究重点。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在高校,大学生接受最为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载体的系统化的学习,大学生提高了判断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了“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成了“真”“善”“美”的君子人格。

2 影响大学生君子人格塑造的因素

2.1 教育重心失衡

当下,大学生君子人格塑造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失衡。教育失衡一直以来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教育失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领域最主要,也是最难克服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2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然而时至今日,一切为应试教育让步的思想仍然在很多教师、家长观念中根深蒂固。在应试教育主导的教育环境中,一切为考试服务,以增强学生应试能力为主,以提高升学率为最终考核目标。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德育、体育都需要为智育让步、服务。在高校,虽然升学率不再作为重要的教学考核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依然将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二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育人。注重课堂理论教育,忽视实践育人功能是影响大学生君子人格塑造的又一因素。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不仅显的枯燥无味,无法让学生入脑入心,由于缺少亲身实践,学生也无法深刻领悟、体验到君子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君子人格的真正魅力所在。

2.2 西方文化冲击

当前,随着网络日益发达、便捷,西方社会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相继进入我国,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事物判断、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错误思想、言论所误导,进而会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和抵触。

2.3 网络发展影响

互联网科技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更是如此,伴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和智能化,一部手机解决所有问题已经成为可能。在高校随处可见“低头族”,人们在网络上聊天、看视频、购物、打游戏,在网络空间,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学生占比最多,比例为24.8%,其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占比分别为10.0%和10.6%。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和社交是网民上网主要用途。网民使用微信、QQ、微博的比例分别为86.9%、64.7%、42.1%。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真实世界和网络世界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困惑、迷惘和混乱,失去理性和自我。

3 塑造大学生君子人格的路径选择

3.1 社会层面

一是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积极营造传承传统文化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氛围是开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君子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弘扬君子文化,倡导践行君子行为,塑造君子人格,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的重要途径。通过自全世界创办孔子学院,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加强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目前我国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孔子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二是君子文化活动欣欣向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优秀传统的中华文化也逐渐被人们重视、推崇,全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各种国学经典朗诵活动、汉服文化活动、君子文化表演等层出不穷。通过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重新为人们所认识、发掘并不断发扬光大。

3.2 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上,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授课模式,将君子人格的文化精髓、时代新内涵和新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教师也多以解释概念和阐述理论等方式进行授课,这种被动式的授课模式形式单一,方式缺乏新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一般以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作为教学范围内容,很少涉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君子文化教育更鲜有之。针对这一现状,应改革教学内容,在授课内容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君子文化传播和君子人格塑造作为思想政治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创新授课载体。开展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的只能在课堂上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种形式的不足之处。通过开展国学君子礼仪课程、君子文化讲座、校园君子评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君子文化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君子人格,自觉践行君子人格。三是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扎实与否为主要指标即通过课程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合格与否。这种评价标准已经是大部分高校通行的做法。造成这种评比标准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还是教育者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唯成绩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决不能重回强智育、轻德育的老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文化的代表君子文化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体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

3.3 学生层面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主体,无论是通过社会层面还是学校层面,最终的落脚点都集中在学生层面。因此,通过积极营造君子文化、君子人格的社会氛围、校园氛围,都是期望对大学生君子人格塑造进行教育引导。当下我国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物质诱、西方社会的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充斥在大学生周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防腐拒变、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加强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君子人格,做新时代君子。一是端正态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因此,需要摆正思想态度,以主动学代替被动学,以终身学代替一时学。二是加强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掌握不深入,必须要强化大学生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和塑造他们的君子人格,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结。

4 结语

大学生君子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个人共同努力。高校应该将提升学生的君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时,养成君子人格,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君子人格政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君子无所争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有君子之道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