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郭永怀两弹一星中华民族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

“两弹一星”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振兴爱国热情的象征。在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奠基新中国安全基石的旷世伟业。“两弹一星”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建设时期的生动体现,饱含着刻苦攻关、独立自主赋予了艰苦奋斗精神丰富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青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彰显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两弹一星”研制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核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时原子弹的研制技术却为几个少数国家所垄断,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生存。新中国面临着国际上的严峻竞争,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刻不容缓,为打破西方大国核威胁和核讹诈,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1958年时任第二机械部核武器研究院院长李觉将军为了选址筹建核武器研究院,跑遍了中国的千里大西北,根据这次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最后把地点选在青海省。同年7月,党中央批准选址建议,并命名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当时,在国家经济一穷二白、科学技术几近空白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定。老一辈科学家们迎难而上,独立自主的进行研究,在戈壁滩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取得了科研攻关的胜利,在艰苦奋斗的岁月里,科研工作者以昂扬的斗志和艰苦的精神,战胜了艰难困苦,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

2 “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2.1 “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当时,苏联突然毁约外加自然灾害等困境,使得“两弹一星”研制工作陷入窘境。与此同时,“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产生了内部分歧“面对着困难,科研事业特别是以导弹、原子弹为主要标志的国防尖端项目是‘下马’还是‘上马’的问题,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有些人认为困难太多、太大,国防尖端技术发展应该放慢速度。还有少数同志提出停止搞尖端技术,主张我们只搞飞机和常规装备,不搞导弹、原子弹等尖端武器。”[2]在这种情形下,国防尖端工业、核武器计划能否坚持下去,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攻克各项难关,“两弹一星”科技人员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在平均海拔3 200多米,年均气温零下0.4℃,高寒缺氧,条件恶劣的青海高原搞建设,在困难极其巨大的情况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造出了“争气弹”,发扬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2 “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牺牲精神

金银滩,青海最负盛名的草原。1959年秋,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当地牧民的心间回荡,世居金银滩草原的1 700多户牧民需要搬迁。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时任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长夏茸尕布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奔走于牧民家中解释劝说,极大地推动了搬迁工作的进行。出于保密,金银滩草原的1 700多户牧民在三天之内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背井离乡无偿地让出了世居之地。他们相信,这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只要国家需要就义无反顾。这些世代生活在此地的牧民,他们用最无畏的选择最坚定的行动诠释了牺牲精神的深刻内涵。

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郭永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1963年,郭永怀先生同其他科学家一起进驻221基地,积极参加规划我国力学发展蓝图,培育力学人才,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他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贡献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先驱。郭永怀先生为祖国科技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绩。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先生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郭永怀先生为了保护热核导弹实验数据,将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同年20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实验获得成功。郭永怀先生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用他伟大的一生诠释了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

3 “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精神,是在“两弹一星”研制特殊时期逐渐形成的。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鼓舞着人民为党的事业而前赴后继。“两弹一星”科技工作者为了祖国科技事业发展,隐姓埋名、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建设祖国。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执着坚守,意味着中华民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1 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不竭动力

“两弹一星”中的艰苦奋斗精神,从来不仅是历史的财富,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也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两弹一星”研制时期物质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物质上的困难并没有使共产党人畏首不前,激发了共产党人以苦为乐、刻苦攻关的豪情壮志。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民族,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奋斗观的践行者,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在奋斗过程中的鲜明态度,今天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靠九千多万共产党人凭借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3.2 是新时代精神的崭新风貌

经过长期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奋斗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3]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民族之林。新时代弘扬奋斗精神,就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就是用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3.3 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背景中蕴含着生动形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青年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时代和潮流的引领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赋予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思想一脉相承,体系紧密贯通,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和特点,把“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实现了红色基因的育人价值。

“两弹一星”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六十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中华儿女,开始了他们壮丽多彩的人生,在物资匮乏极其恶劣的艰苦环境下,把青春奉献在了这片土地,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4]历史和现实表明,青春只有在为国家为民族利益的拼搏中,才能显现它的价值和意义。青年应敢于有梦、勤于圆梦、勇于追梦,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幸福而奋斗是幸福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猜你喜欢

郭永怀两弹一星中华民族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为祖国做最后的贡献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祖国作最后的贡献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