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探析

2020-01-02赵俊逸蔡后奇赵松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婚恋观思潮婚恋

赵俊逸,蔡后奇,赵松林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2.襄阳市卧龙中学,湖北襄阳 441054)

当代大学生多处于18~22岁这一年龄区间内,这一阶段的年轻人的婚恋观具有不稳定,极易被改变的特点。而外来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更是以其新鲜大胆的文化特点,对当代大学生的婚念观进行逐步渗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此影响下,逐步改变甚至完全颠覆原有的婚恋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恋爱交友,社会整体婚恋态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面对这一现状,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助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婚恋观,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良好婚恋观念,营造社会良好婚恋风气。

1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特征

后现化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颇具影响力的一种社会思潮,从兴起领域来说,最初从文学和建筑兴起,逐渐蔓延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从兴起时间来说,它诞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在70年代到80年代不断地发展壮大,震慑了整个欧洲理论界。同时,它以强有力的渗透力影响到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一方面是资本主义文明逐渐陷入发展困境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明危机下的社会自然而然却又是迫不得已的产物。

英国后现代主义评论家詹克斯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长与增幅,是后期现代主义的表现。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评论家利奥塔指出:后叙事是对元叙事的怀疑,也就是对总体性,一元性,普遍性的概念的根据的怀疑,这样就可以发现社会的本来面目:多元的,异质的,矛盾的。因此,后现代主义社会是差异的多元的,充满着差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元的文化内核无法再进行统一,社会由此变得更多浮于表面和病态,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的人的思想理论基础不再变得坚定和统一,更多是趋于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判断事物好恶的标准更多是从当前个人的需求出发,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进而更加导致了社会的后现代特征深化,人类社会更加趋于无中心,不确定和破碎。

在其总体特征上: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色彩,猛烈的批判和反对人类社会旧有的规章制度,渴望创造一个更具有个体性和自由性的新社会,其中的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但在另一方面,它反对和解构的范围过于广泛,程度过于彻底。完全的解构造成了人类思想的混乱,价值观判断的迷茫和不确定。需要在道德层面上得到统一的内容同样是分崩离析,如国家利益观,道义观,婚恋观等,都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规范和统一,这是需要我们进行纠正和批判的。

2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的影响

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中国传统的恋爱和婚姻关系是具有极强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的,既有自身对稳定关系维护的信念和行动,同时也受外部社会群体及传统道德规范的制约和监督。这是被中国绝大部分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的。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之后,思想本身就处于极度活跃,不愿长期处于停滞和稳定关系阶段的大学生,其婚恋观也受到了自由且具有革命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其择偶标准,性道德和性取向,对于恋爱和婚姻的看法等方面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2.1 导致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的虚无和拜金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反对本质的存在。它认为事物是没有终极本质和终极价值。理性主义是无法把握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反对理性的滥用,反对人类社会利用理性来安排社会生活。在认识论上,根本否定存在任何的表意活动,一切只是语言游戏。其拥簇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从人的自身感受出发,满足自身利益和发展需要。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直接震荡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择偶标准。“金钱至上”“外貌协会”“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后边笑”,这些时代新词不再包含贬义,更多的变成了时代热词。选择恋爱对象的考察标准也陷入不断异化的境地,价值观和文化教育素质的重要性逐渐被取代,财富的多少作为评判人的标准,过度的物质性造成了人心的浮躁,思想的贫乏和眼光的虚高。“高富帅”和“白富美”牢牢把握相亲市场。大众渴望通过一次婚恋关系实现自身阶级的改变,但是,与此同时,自身的外貌和经济条件却被选择性的忽视。长期以来,自身思想的虚无与行动的软弱不断加深,二者不断影响,直接导致整个大学生群体择偶标准的病态化和虚无化。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借鉴的。

2.2 导致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性取向的多元,性道德的异化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反中心主义”,它认为社会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被分割为一个一个独立的碎片,从彻底上消解了本末,内外,主从等二元论思想。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指出,后现代化思潮在保留了现代性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反思性等价值观的同时,过分的肯定和赞扬不确定性,模糊性,差异性和相对性的价值取向。由此可知,后现代主义的盛行造成了社会的虚无,而其在道德上就体现为道德虚无主义,即道德判断标准不再是一元的,而是更多的趋于多元性,不再是受外在社会道德标准的制约和限制,更多的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着手,满足自身的发展和需求。个人的道德能够自由的发展,而不是受固有的道德标准制约;个人的价值能够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压制天性。道德的虚无感反映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性道德上就更多地表现为不负责任的选择和放弃承担选择后的后果和责任。知乎,贴吧上更多的推送“大学生意外怀孕怎么办?”这类问题,问题下的回答数以千计,但归门别类还是要选择放弃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自己尚是未完全独立的个体,就要决定另一个个体的生死。性对象的选择不再是严谨的思考,负责的举措下的产物,而更多是此刻欢愉的匆忙决定。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说,恋爱对象和性对象的选择不再是持久,清晰的存在,而更多是模糊,不确定的对象。

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奉行的“怀疑精神”,怀疑现存的一切标准和准则。不相信一切权威的真理的存在。德里达明确指出,没有真理的本身,只有真理的放纵,它是为了我,关于我的真理,多元的真理。由此,他们否定了存在的相对稳定性和确定性,一切事物的面貌和一切事物的确定标准都可以变动,一切之前公认的真理都可以被推翻和重建。长期以来被人类社会绝大部分所认同的“异性恋爱”“异性婚姻”就更多地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拥簇者的怀疑。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逐渐开始审视自身和他人的性别取向,逐渐开始反思被视为绝对真理的“异性关系”是否一直具有其真理性,是否其不随时间和现实社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更多的大学生开始觉醒,企图冲破性别这一障碍,或者这一称不上障碍的障碍,渴望从人与人心灵的感知出发,去寻求真正的伴侣和配偶,而不是单单局限在异性这一单独的选项。受此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大学生,是激进的,他们开始怀疑异性婚姻和恋爱关系单独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同时他们也是合理的,合理的做一道多选题,无论异性还是同性,只要是真正的爱情,都渴望被理解,被包容。

2.3 导致大学生婚姻观的变化,恋爱到婚姻的道路被阻断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还有一种主义也是非常盛行的,就是“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即事物内部的联系,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因此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就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没有本质可言,也就更不用去探寻。“任何追求事物本质的人都在追求一个幻象”在此条件下,深度思维显得唐突和没有必要,人们只需了解事物的表面即可把握事物发展的全部要素和状态。受其影响下,大学生不再认真考虑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即婚姻,而更多的是贪图恋爱过程的欢愉,不去考虑二者深层次的内在必然关系。恋爱的目的不再是为选择一生长久伴侣做出正确的考量和选择,而是一“跟风式恋爱”,追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的快乐我要得到双倍的快乐,二“短暂式恋爱”,一段恋爱的持续时间不会超过真正感情培养起来的时间,恋爱双方来不及深入了解,就已经因为厌倦而分道扬镳。短暂跟风式恋爱只能浮于表面,却无法到达可以谈婚论嫁的深层层面。无法实现一段恋爱关系升华的同时,也无法完成婚姻关系的构造。当代大学生一边抱怨“中国式相亲”无法给人婚姻自主选择权,无法得到真爱,一边又在浪费恋爱对象彼此的时间和精力,谈着一场场没有结果的恋爱。这是自身婚恋观茫然错杂的表现,也是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产物。如何合理构建婚姻和恋爱合理必然的桥梁,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3 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大学生婚念观的影响的对策

(1)发扬社会主义社会主流婚恋观,正确引导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即指被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潮流,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适应性。而社会主义社会主流婚念观就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有效的付诸实践的婚姻恋爱观念。对于思想活跃,甚至趋于叛逆的当代大学学生来说,接受父母那套理论存在着一定的抵抗心理,认为那是守旧的,需要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推翻的学说。然而老道理中也有新青年可以吸收和借鉴的内容。如恋爱对如何谨慎选择及由恋爱到婚姻的道路如何通畅,如何树立正确的性道德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改进的东西。

对于政府,学校等官方机构来说,正确的引导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引导和规范不是僵化和固定,不是把每个人的思想都放在同一个模具里进行简单机械的复刻,更多的是一种趋势诱导。对于学校来说,开设相关选修课,邀请专家来学校进行相关方面的讲座,循循善诱,引导大学生懂得当代主流婚恋观不是陈腐教条,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无时无刻指导着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同时,也应在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婚念观的基础上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积极正确的成分,如自由主义精神,在追求真爱道路上内心一定要坚定,不受到外界无关因素的阻碍和制约等。促使当代中国大学生在正确健康的婚恋观的指导下正确选择婚恋对象,享受美好婚恋时光。

(2)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做到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人是环境的产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发展成长的格局很大部分上是家庭发展成长格局的映射。在孩子发展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是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婚恋价值观对于价值观尚未定型,婚恋观尚未真正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家长对于婚恋观的认知和父母关系的性质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婚恋观的形成。虽然不能把孩子的婚恋观正确形成与否完全归结于父母,但还是有极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因此,在父母确定婚恋关系的时候就需要做到认真思考,权衡利弊,遵循自身选择的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做到与配偶保持长期稳定婚恋关系。在此环境下成长生活的孩子耳濡目染,对于“如何合理选择婚恋对象”“如何保持良好稳定的婚姻关系”等问题做到正确的模仿和应用。当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脱离家庭,自己组建家庭时,有正确的婚恋观进行指导,提高自主构建稳定健康婚恋关系的可能性。在孩子组建健康家庭的同时,又有新个体的诞生,受到良好婚恋家庭环境的影响,实现正确健康婚恋观的延续。由此世代发展,实现良好健康的婚恋观作为公序良俗,实现传递和发展,促使整个社会婚恋风气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3)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手段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婚恋观的积极影响。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它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下新闻的传播变得快捷,新闻传播的主体变得随意,其内容也具有高渗透性。在新媒体网络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当代社会,信息的不断大量涌入造成了信息筛选性不足,各大新闻平台上混杂的包含后现代主义精神婚恋观的新闻,推送以其夸张的标题,华丽的辞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说教和洗脑促使其放弃原本坚持的社会主义健康婚恋观,选择投靠其对面,以满足自己一时的身心需要。这一传播过程是极其迅猛,具有极强侵略性的,同时也是要极大的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各大新媒体平台警惕的。

由此,作为信息的接受者的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辨别觉察能力,面对网络社会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判断觉察能力,提高自身信息筛选能力。根据社会主义正确婚恋观的标准,选择真正适合并且促进自身发展的相关理论说法并加以学习。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媒体,也应加强信息的筛查和评估水平,减少不良言论信息流入公共平台的机会和可能,加大健康婚恋观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作为信息传播规则的制定者的政府及监管部门,也应该提升其监管水平,制定更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相关网络信息监管的法律制度,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将不良婚恋舆论影响降到最低。三者协同发展,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网络舆论环境的创建和保护,健康的社会主义婚恋观的宣传和保护。

4 结论

该文通过对后现代思潮主要特点及受其影响下当代中国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的深度剖析,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观点为指导,深入研究促使其变化发展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原因以及培养健康良好社会主义婚恋观的措施。其得出的结论如下。

促使其发展变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原因。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理性主义”影响,造成了导致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的虚无和拜金。

(2)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中心主义”导致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性取向的多元,性道德的异化。

(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本质主义”导致大学生婚姻观的变化,恋爱到婚姻的道路被阻断。

培养健康良好社会主义婚恋观的措施。

(1)发扬社会主义社会主流婚恋观,正确引导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做到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3)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手段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婚恋观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婚恋观思潮婚恋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可行性研究
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1990年-2016年期刊发文数据的计量分析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北宋儒学复古思潮下的柳词创作探析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