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的美国佬》中的家庭观

2019-12-30李仙铭刘克东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拉尔夫特蕾海伦

李仙铭 刘克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绪论

任碧莲(Gish Jen),华裔第二代美国作家。《典型的美国佬》(Typical American)是任碧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发表于1991年,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必读作品,本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奖提名,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小说中人物的个人经历置于美国历史的语境之下,不难看出:整部书揭示了身处美国的诸多华裔移民在异国他乡的陌生文化之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结果——由充满矛盾最终变为文化杂糅的产物。全书之中有一个值得关注之处,那就是丈夫拉尔夫・张(Ralph Chang)、妻子海伦(Helen)、姐姐特蕾莎(Teresa)三人的家庭观念。这个华人移民家庭的家庭观根植于他们成长的传统中国文化,之后则不断受到美国文化影响,通过分析其变化,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化身份和族裔性问题上所传达出的态度。因此,本文拟从家庭观的角度对《典型的美国佬》作品进行分析,说明在美国文化大环境之中,基于传统中国思维构建的家庭观,在美国华裔移民家庭之中是如何造成冲突,以及如何与美国文化融合的。

家庭价值观指的是“在家庭中所形成的个人对家庭事务的一种态度、信念和观点。从广义而言,家庭价值观也包括与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个人关系以及亲属关系中的信念、态度和看法。”[1]本文通过亲情观、婚恋观、子女教育观三方面分析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家庭观念。在这种文化杂糅的背景之下,作品所体现出的姐弟之间的亲情观既包括了命令式的中国式关心,又包括受到美国价值观影响的互相妥协的平等式关心;婚恋观方面,作品反映出无论受到何种外力影响,“家和”始终是华裔移民根深蒂固的家庭价值追求;对于子女教育观,尽管拉尔夫受到父亲教育观念的影响,但在美国价值观影响下,对于子女教育依然陷入了“金钱崇拜”,华裔移民在美国现实中的教育方式开始转变。

一、亲情观

作品依托于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拉尔夫与姐姐特蕾莎成长于一个封建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在中国封建传统的家庭观中,某个男性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往往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王治功在《论家长制》中提到:家长制就是家长支配财产和成员的绝对权力。[2]拉尔夫的父亲是前朝的政府官员,拥有典型的男权主义思想,认为自己一家之主的身份不可动摇。这种男权思想也影响着拉尔夫在移民后的家庭中与家人的相处模式:起初,拉尔夫的亲情观建立在家长制的家庭观念基础之上,移民后,受强调民主、平等的美国价值观的影响,姐弟之间的亲情观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拉尔夫与姐姐的相互关系中可以看出二人的亲情既有命令式的中国式关心又有受美国价值观影响而互相妥协的平等式关心。

拉尔夫的家庭观主要来源于他的父亲,他自认是这个移民家庭的“一家之主”,尽管姐姐特蕾莎是一个聪明能干的知识女性。特蕾莎现实中承担了家庭中的许多责任,也有能力担负起凝聚家族的重任,她的角色似乎更符合一个“一家之主”的形象。但是在家庭建立之后,对于姐姐,拉尔夫开始展示出他男权至上的一面。拉尔夫作为家庭中的唯一男性角色,他强烈批判和谴责姐姐在感情中的不道德行为:“拉尔夫说道:‘那么你呢?现在有两个男朋友了,一个还不够,是吧?’海伦转向拉尔夫,警告道:‘她是你姐姐!’” 拉尔夫认为他具有一种凌驾于其他家庭成员之上的权力,他有义务指出姐姐在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无论事情的对错,拉尔夫对于姐姐的批判充满恶意,这直接导致了特蕾莎搬离了拉尔夫、海伦以及她原本三人生活的家庭。但是在拉尔夫的心中,对于姐姐的关心是一种强烈的但被尊严包裹的关心:“特蕾莎空旷的房间甚是令拉尔夫感到不安。他无法忍受她的门开着,也无法忍受她的门关着。”②在特蕾莎搬出之后,拉尔夫开始感到失落,但是事情已经发生无可挽回,拉尔夫强大的男性自尊在此时占据了他的全部思想。在拉尔夫生意失败,家庭陷入混乱时,特蕾莎选择搬回了他们共同居住的房子中。受美国价值观以及家庭风波的影响,此时拉尔夫的亲情观念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学习尊重姐姐的个人意愿。虽然特蕾莎与老赵的恋情被拉尔夫嗤之以鼻,但出于对家庭成员真切的关心,以及对家庭和谐的维护,他选择了退让和妥协。作品体现中国式家庭中的权威与西方家庭中的平等的平衡,家庭已经不再受到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但是在重大事情面前,仍然能够保持凝聚力与向心力。

身为姐姐,特蕾莎对于弟弟的关心就较为明显。由于新中国的成立,美国当局拒绝了拉尔夫的回国申请,拉尔夫的焦虑使他忘记更新签证而成为了“无身份”的非法人员。期间他被迫退学,在餐馆打工,穷困潦倒,最终特蕾莎在公园的长椅上找到了他。特蕾莎将海伦和拉尔夫团结在一起,让他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她对于弟弟的关心和亲情的重视在她的做法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海伦和拉尔夫结婚后,由于弟弟的男权思想逐渐觉醒,为了维护弟弟的尊严和家庭的和谐,特蕾莎不断做出妥协与让步。比如她没将自己拿到奖学金的事情告诉弟弟,避免姐弟之间生出嫌隙。在中国传统的亲情伦理观念之中,维系家庭的和谐远远重要于自我个体的发展。

总体来看,在华裔移民家庭中,中国的传统亲情伦理观念会成为主导个体行为的重要准则。张家人之所以能够像是背负着使命一般团结在一起,就是受浓烈的亲情观念所影响的结果。绝对的男权主义在美国这片土壤不能开花结果,尽管原生家庭所传达的家长制观念根深蒂固,但是在两种文化洪流互相的浸染之中,诸多华裔移民家庭逐渐开始选择弱化家长制思维,平等独立、和谐共存的亲情观念也是文化融合的必然产物。

二、婚恋观

构成家庭最基本的关系是婚姻关系,也是在人际关系中最密切、最长久的关系。而家庭作为一个小集体,每个成员的行为要符合家庭的要求和利益,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夫妻关系。中国家庭中强调的是彼此包容、相互理解和谦让,家庭之间成员关系不是完全平等的,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家庭中追求的是和谐。[1]中国式夫妻关系的构建离不开根植于夫妻双方思想深处的“家和”思维,当这种思维遇到了强调个性与发展的美国思维,二者不免要产生一番激烈冲撞,家庭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分析书中不同的婚恋关系在这一过程之中的表现,不难看出:在华裔移民的认知之中,“家和”思维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式的婚姻关系尽管有些刻板与固执,但其中所包含的“中式婚姻法则”却是不可动摇的底线与原则。这是因为它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中国人对于婚姻关系的一种根基式的价值观——无论家庭受到何种影响或产生何种变故,夫妻双方都要尽力维护家庭与婚姻的和谐与稳定。这一点,从作品中海伦和拉尔夫为代表的原生家庭中的妻子与丈夫,即可以看出。

海伦和拉尔夫作为典型的中国式夫妻关系,两人的结合实在应该算是“家是人的根基”这种思维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姐姐特蕾莎希望在美国的张家人能够团结在一起,建立起自己的家族,她一手操办了海伦和拉尔夫的婚姻。不同于自由恋爱,在整段婚姻过程之中,拉尔夫和海伦没有很好的个体交流作为基础,二人不甚了解对方,更谈不上精神的交互。他认为他关注睡梦中海伦的呼吸是对海伦的爱,并且利用自己的丈夫身份命令海伦重新学习呼吸方法。拉尔夫并没有关注到夫妻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于自己的妻子也缺乏基本的爱与关心,这样的婚姻关系难以保持稳定,这使后来格罗弗进入海伦的婚姻变得顺理成章。格罗弗与海伦的关系之所以能够变得亲密,是因为在婚姻生活之中,海伦受到了拉尔夫以男性权威身份所给予她的压迫,个人的意愿没有释放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格罗弗的出现让海伦感到自由和放松,给了她喘息的空间,格罗弗会帮海伦涂脚趾甲,而这种亲密的行为却从未出现在她和她丈夫的相处之中:“她笑了起来,让他去涂她的脚趾甲,这种事情本来是不会发生在她身上的。” 然而在格罗弗与家庭之间,海伦选择了守护自己的家庭。书中描述到海伦和格罗弗在楼上调情,由于格罗弗说话的声音较大,使得拉尔夫上楼询问,尽管拉尔夫怀有猜忌,但是面对海伦的啜泣,他说出了:“什么也没发生。”“他没有问,更不会问,他们选定了这种共谋关系,有些事情就应该心照不宣。这是一种契约,更是一种谨慎,同时也是一种生存,如果不这样,那么他们就得过另外一种生活。然而他们不会治愈这种裂痕,只会用礼貌去弥补它。” 正如海伦曾无数次想要对拉尔夫说出真相却无法开口一样。

海伦的最终选择仍然是她的家庭,因为对于海伦来说,维护家庭的整体和谐远胜过得到个人内心的愉悦,与西方人单纯的“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爱情观相比,在华裔家庭中,婚姻关系的建立与稳定是一件复杂得多的事。很多婚姻并不是以爱情作为基础,而是更多地建立在伦理关系之上,这种传统而纠结的婚姻观作为一种根源文化,以原生姿态占据了中国人的思维,无论受到何种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价值取向还是华裔移民家庭的主旋律。尽管受到美国自由开放、尊重内心的婚恋观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华人的自我意识、自由精神仍处在萌芽阶段,建立尚需时日。从一而终、坚贞不渝、家庭为重作为传统文化之中最受崇尚的观念,被深深地烙在华人的骨子里,成为华人思考一切的基础,指导第一代华裔移民在婚恋之中的一切选择。

三、子女教育观

关于子女的教育,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是在拉尔夫父亲对拉尔夫的教育以及拉尔夫对于女儿们的教育上得以体现。拉尔夫对于子女的教育观经历了由含蓄的中国式教育转变为直接的美国式教育再归回到中国式的教育的一个轮回,这是因为拉尔夫的教育观念源于父亲对于自己的教育,来到美国后虽然受到了美国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倾向于崇尚金钱,但最终没有脱离中国教育的内核。

在拉尔夫的成长过程中,自己主要受到父亲的传统封建的中国式教育。父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老学究的形象。他痛恨腐败的政府,是一个典型的正直读书人。就是这样一个正直的父亲形象,面对不成器的儿子时,想尽办法让孩子出了国。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拉尔夫在印象中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认知。当他拿到教授的身份,能够终身任职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他最成功的时刻了,他多么希望父亲母亲这时候能亲眼看看自己成功的样子。这种思想也渗透在蒙娜姐妹的启蒙教育之中:“他教蒙娜永远不要将书拿倒” 这也表现了拉尔夫对于读书的高度认同感和对知识的尊重,这也是受到了父亲对于子女教育的影响。

起初,拉尔夫在教育子女时倾向于中国化,他要求孩子学习中英文,教育她们要尊重书本、尊重知识,学习舞蹈钢琴,表现出一个淑女的样子。海伦则指导她们怎样说话、何时应该结束话题不再继续说下去,这是一个表明观点的礼貌办法。“‘美国孩子,他们的母亲什么也不教。’海伦说” 这样的说话方式是中国式的,含蓄内敛。中国人说话更多讲究意,许多话是不需要说明白的,海伦认为这样也是一种礼貌。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直白,这是中国化教育思想的些许体现。

拉尔夫结识了格罗弗之后,他开始沉浸于对于金钱的崇拜。在格罗弗的洗脑下,他辞去了终身教授的职位,开始做起了生意。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快速累积财富,进入美国的上层阶级。这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他对于子女的教育。在崇尚金钱的思维影响下,他教育蒙娜姐妹要“金钱至上”:拉尔夫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在这个国家什么最重要么?钱” “拉尔夫在教什么?金钱崇拜” 。最后,在经历生意失败与特蕾莎车祸之后,拉尔夫开始陷入反思,也开始转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他对自己的子女说,还是不希望他们过于美国化。

在作品中可以看出,拉尔夫对于孩子的教育经历了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到教育孩子美国化的本质主义教育,最终,拉尔夫还是回归起初的教育方式的过程。在经历了一系列家庭的动荡之后,拉尔夫回到学校教书,对子女的教育也回到了传统中国文化的轨道之上。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在整个过程的转变之中,则体现了华裔移民在生活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需要,无论何时,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是无法因为后天的环境而更改的。

结语

故事发生在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时刻,在这一时期,中国与整个世界刚刚开始产生联系,极具东方特色的封建文化与西方民主文化第一次正面相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身处美国的新移民们的身份也在传统中国文化继承者与西方新文化的学习者之间摇摆。两种价值观念的冲撞融合必然会带来华裔移民对于自身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的困惑,这也正是作者任碧莲在文学创作之中一直探讨的问题。任碧莲的作品专注于华裔移民故事的讲述,这种写作倾向并非来自于某种政治压力,更多的是一种种族情感诉求,因而在本部经典作品之中,我们没有看到被固化的甚至丑化的中国人形象,他们同样具有旺盛的学习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有着与白人共同的人性,努力在异国他乡追求自己认为好的事物,能够在经历了混乱之后重建起内心的秩序。

通过对于亲情观、婚恋观以及子女教育观的分析,分别阐述了三位不同移民者拉尔夫、海伦、特蕾莎的思想变化,从而分析看出华裔移民者家庭中的中国文化对于华裔移民家庭的重要性。在家庭观的变化中去体会移民者面对新的环境产生的新的家庭观念。杂糅的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有了新的模式。对于传统的刻板的美国华裔的家庭观也有了新的诠释。

猜你喜欢

拉尔夫特蕾海伦
作家死亡之谜
凌波微步
英国提前大选,特蕾莎·梅正在下一盘大棋
特蕾莎·梅——英国版“默克尔”
海伦·凯勒的故事
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
你留下,让我们先死
等猪会飞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