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病虫害防治课程学生思维模式构建

2019-12-27申海香

绿色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病虫害防治课程思政

摘要:指出了课程思政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病虫害防治类课程瞬跟课程思政改革的步伐,不断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构建了“绿色十生态+人文+环保+经济十安全+创新+哲学”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出了应充分发挥专业课大学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生态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形成客观的辩证思维,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病虫害防治;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281-04

1 引言

“课程思政”改革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2017年,“课程思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专业课作为大学课堂的主阵地,应深挖专业课的思政育人元素,找准契合点,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渠道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1]。

病虫害防治类课程是农林专业的岗位核心课程,着重研究农林生产中病虫害的识别、诊断与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由于化学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的过量使用,引起了农残超标、土壤污染、有益生物减少等破环生态环境和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农林生产中的问题、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等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意识保障,要消除生态环境破环、生态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环境必须通过生态环境思政教育纠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行为,培养国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必须要坚持生态文明教育[2]。由此可见,无论是专业技能培养,还是立德树人,病虫害防治类课程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相促进上均有着得天独厚的学术和教学优势。

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架构,深挖思政融合点,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观、辩证法和实践论等。将绿色思维、生态思维、人文思维、环保思维、安全思维、经济思维、创新思维、哲学思维等融入到教学目标,建立“绿色+生态+人文十环保+经济+安全+创新+哲学”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图1);深度挖掘总结课程中“绿色、生态、环保、敬业、共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隐性思政元素,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生态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形成客观的辩证思维,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2 绿色思维的构建

绿色思维是一种秉承绿色理念,实施绿色战略,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绿色增长的思维方式[3]。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思维,变革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病虫害防治类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绿色思维,充分利用课程优势,深挖与构建绿色思维相关的思政融合点,不断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使学生树立绿色思维的生态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病虫害的综合治理部分,重点引入“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深度分析开展“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植保工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突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植保理念、具有公共服务意识。

在病虫害防治技术部分,重点推荐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对绿色农药技术,绿色化肥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等的推广和应用范围。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污染和农药残留,保护天敌生物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生态思维的构建

生态思维是以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与生态哲学思维方法来自觉审视和积极思考人与自身生存发展其中的自然界,特别是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进化与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思维方式[4]。生态思维主要包括整体统一性、多样丰富性、开放循环性、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等观念。

整体统一性观念要求把整个自然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要把人类看作整个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讲解病害发生原因部分,详细分析了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从农业生态学观念出发认为植物、病原、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口它们同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又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发生和消长又与其共同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状态密切相关。因此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病害的发生需要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发生。在“病虫害综合治理”部分,强调要从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根据病虫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全面分析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生态平衡及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调节生态系统中某些组成部分,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害天敌生存,而不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因此,学生必須树立整体统一性的观念,从生态系统的全局出发开展科学、有效、安全的防治工作。

多样丰富性观念要求人们在对自然的探索、改造和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视野、开阔的胸怀、未来的眼光关怀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生物物种灭绝速度的不断加快,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和反思。因此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不是彻底干净消灭病虫害,而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作用,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 人文思维的构建

在课程绪论部分,结合十九大报告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分析国家对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部分,通过讲解昆虫的繁殖方式和個体发育(化蛹与羽化),使学生联系到个人的发展。以蝴蝶的破茧成蝶为例启发学生,要像蝴蝶一样,懂得蛰伏、积极克服困难、不懈奋斗、积蓄力量,破茧成蝶和实现人生的锐变。“昆虫的生活习性”通过讲解昆虫的假死、拟态、保护色、伪装等生活习性,引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从而启发学生要熟练掌握生存技能,学会保护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真菌的营养体与繁殖体”部分,讲解真菌形成不同的营养体变态形式来适应不良的环境条件;真菌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无性抱子,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进行有性繁殖,产生抗逆性较强的有性孢子,从而使真菌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保证了后代的稳定性。由此启发学生要像真菌一样,遇到恶劣环境,要学会与环境做斗争,不断适应环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勇往直前。

“缺素症的识别与防治”部分,引入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找出土壤供肥短板,提供合理的施肥方案,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土壤资源,就是绿水青山。该教学过程中重点开展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仅强调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更侧重引导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根据最小因子定律,引入木桶原理和个人SWOT分析法,客观分析个人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正视自己的劣势和不足,逐步改进自己,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本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成果导向教育、行动学习模式和育训结合模式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了“成果导向+行动学习+育训结合”教育模式;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学习情境,根据学习情境的典型工作任务编制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过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实施教学;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具有团队精神,精诚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 安全思维的构建

植物检疫部分,举行“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水葫芦、紫茎泽兰、松突圆蚧、草地贪夜蛾等典型入侵生物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入侵能严重破环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和制约经济发展,强化生态安全意识,加强植物检疫,预防控制有害生物入侵。

农药的安全科学使用部分,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超量过量使用农药的危害。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图利湖和下克拉马斯保护区发生食鱼性鸟类大量死亡”和“美国洛杉矶动物园小河马突然全部死亡”为例,分析农药在食物链中的生物富集作用和对环境的污染,引出保护生态环境和安全科学使用农药的重要性。推荐学生阅读科普读物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使学生全方位了解化学农药的危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树立安全思维。要求贯彻“经济、安全、有效”的原则,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制剂,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准确的使用浓度,防治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用药的操作规程、规范工作,确保对人、畜、天敌、植物及其他有益生物的生命安全。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原则是安全原则。在病虫害防治时,要充分考虑到防治工作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要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协调选用一种或几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各项措施协调运用,取长补短,提高防治效果,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学生要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施药规范,加强施药防护,确保人畜等的安全。

6 经济思维的构建

农林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在病虫害防治过程要充分考虑到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因此进行病虫综合治理的目标是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投入,控制病虫的危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引入经济受害水平的概念,全面分析病虫害发生量、防治费用与防治效益之间的关系,引导生产者找出最佳的防治适期,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把防治措施提高到安全、经济、简便、有效的水平上。

在确定病害后,一定会要有经济损失。病害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降低产量及品质,造成经济损失。通过列举韭黄、茭白、郁金香碎色花、羽衣甘蓝、绿菊等都是因植物生病引起,但是这些植物有些成了美味佳肴,有的变成了园艺名花或珍品,经济价值反而大大提高,因此这些一般不作为病害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经济思维,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7 哲学思维的构建

病虫害防治类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观、辩证法和实践论等内容均有体现,通过将专业内容和哲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哲学思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在讲解病害概念时,强调病害必须有病理程序和经济损失,辩证地分析“病而无害”和“病而有害”,科学地判断病害,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昆虫的生活习性”通过讲解昆虫的假死、拟态、保护色、伪装等生活习性,引入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强调竞争是自然法则,是普遍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断提高个人的生存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和自然的发展。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部分,强调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有机体,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作用,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找出相应的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联系观。在讲解化学防治时,着重强调保护有益生物,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强调科学安全使用农药,避免污染生态环境,造成食品及人体的农药残留,从而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类实践活动必须尊重、顺应、利用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而不能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功利,违背自然生态规律,过度干预、开发、利用和破坏生态系统”相吻合。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我们在重视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对实践活动及相关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生态效益的认识、评估、尊重和维护。生态价值和生态效益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概念[5]。因此,病虫害综合防治时,在重視防治工作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预估、尊重和维护其生态价值和生态效益,保护有益生物,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而不是彻底消灭,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6]。因此,在病虫害防治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采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技术操作的规范性、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8 创新思维的构建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从根本上必须依靠科技人员对科学研究的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一场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绿色技术创新为龙头的绿色革命正悄然兴起,涉及绿色能源、绿色工艺、清洁工艺和绿色产品等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技术创新,如无公害蔬菜,无公害水果、有机食品、保护濒危生物物种等给农药的开发及应用技术的创新、病虫害治理新技术以及物种的保护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7]。因此在病虫害防治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构建,不断引入病虫害防治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摩尔根基因染色体学说的提出、米勒发明DDT、陈世镶教授叶甲六科分类系统的提出等为例,讲述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迎接挑战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拼搏精神,创造性地学习与生活。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的“成果导向+行动学习+育训结合”教育模式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技创新意识。

9 结语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病虫害防治类课程教学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逐步构建“绿色十生态+人文+环保+经济+安全十创新+哲学”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专业课大学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生态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形成客观的辩证思维,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伍玉鹏,胡荣桂,赵劲松,等.“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3):89~91.

[2]方熠.绿色思维与科技创新[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09(2):48~50.

[3]彭自然,李娟英,邵留,等.环境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248~249.

[4]包庆德.生态思维的特征与功能[J].理论建设,2007(6):5~7.

[5]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6]陆温.用创造性思维理论指导植保科技创新[J].广西植保,2005(1):28~32.

[7]曹丽慧,虞新胜.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J].学理论,2019(8):62~63.

收稿日期:2019-09-25

基金项目:武威职业学院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改革项目:《基于“成果导向+行动学习+育训结合”高职农林专业病虫害防治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武威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编号:X2019-JWC-IG-Y12)

作者简介:申海香(1982-),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病虫害防治类课程教育、土壤原生动物及污染生态学研究。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病虫害防治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