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探析

2019-12-27张小虎

文化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受众

◎张小虎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内容的传播逐步产生出许多新型捷径,并且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建立了现代化的平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由于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是采用口耳相传的方法,使其传承道路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信息内容的发布范围大大降低,并且不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主要优势,扩大其传播范围与拓展更多传播路径,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保护与传承。本文主要对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简要探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一)创新意识不足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独特的历史性,其在宣传、欣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若想有效地保护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大力解决现存的传承问题。要通过不断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力,扩张传播范围,从而使传承队伍和力量更加雄厚。然而,现阶段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方法及模式方面较为落后,同时传播内容比较单一。

(二)年轻受众和传播者匮乏

传统媒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关键路径,其大部分受众以及传播者老龄化现象显著,而与之不同的是新媒体的受众对象通常是年轻群体。此外,传播语言环境的缺失以及传播道路的阻断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众对象产生“错位”,同时难以将其受众对象年龄层面差距缩减,进而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失传[1]。

(三)老龄化传承现象严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传承性,师徒、母女、父子等传承关系较为普遍,为了保障其技巧与工艺的精确性,口口相传是主要的传承方式。大部分传承人为了维护自身效益与行业发展地位,通常不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透明化,同时对继承对象也有较为严格的筛选流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其传播范围,甚至产生了“后继无人”等不良问题。因此,伴随着传承人的年龄上升,继承人大量匮乏,进一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

(四)单一化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仍然较为普遍,尽管部分传承人已经开始着手将其与新媒体结合并发挥其优势,但也仅限于互联网渠道化与工具化等方面,使其难以从传统媒体中脱离。此外,基于互联网的陌生化,难以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机会。

二、新媒体对文化遗产传播的作用

(一)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造经典

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生的原境,均来源于以经典的自然经济形态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其中包含许多知识技能以及传统仪式等,然而并未能全面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审美趋向,若能有效将其在方式或中心上渗入现代社会的审美,那么实现经典再造也是非常可行的。

(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效果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了大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将新媒体引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不仅有利于促使人们更加深层的认识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同时还有利于拓展与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逐步形成全社会人民的关注、主动担当传承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其提升保护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全社会人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2]。

三、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以传统的手工技艺作为起始点

在传承的手工技艺过程中,把文化艺术的外包包装与生活相结合,有益于在宣传与推广中展现其独有的魅力与文化底蕴。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投入市场前,应要对其建立相关知识产权与品牌的保护意识等,在产品形成后,应要具有针对性的发挥利用现有的新媒体资源,对产品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宣传,并对其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发展。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

通过建立新媒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构建与受众群体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拓展更多传播路径以及加深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三)充分发挥现有新媒体资源的优势

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博客等渠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进行宣传推广,同时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巡演活动。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群体的注意力,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兴趣。此外,通过在微博上开通相关的官方账号,同时对其平台上进行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内容的发布,并对此进行定期更新维护,同时拓展更多咨询平台[3]。

(四)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体验

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体验,有助于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在实际传播过程中,通过现有新媒体资源的推广宣传,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路线”,使游客能够在旅行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涵的乐趣。例如变脸、皮影戏、吴歌、雕刻等,使得游客亲身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之处。其次,通过将新媒体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结合来开展线下体验活动,如体验馆、体验区等,不仅有助于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更多的传播与保护路径,同时还有利于游客转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态度,并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及传承意识。

四、结语

综合上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逐步面临破坏以及失传。因此,通过充分利用及发挥现有的新媒体时代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有助于为其拓展更多有效的传播路径,扩大其传播范围以及受众群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天方夜谭,然而在传播过程中要重视结合现今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进而提高传播效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传承。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受众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