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窦娥冤》中用典情况考察与分析

2019-12-27姜志刚

文化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浣纱窦娥冤司马相如

◎姜志刚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本文研究内容的界定

(一)引用与用典

用典也称典故,从修辞格的角度来说,典故并不是独立的修辞格,而是属于引用的范畴。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就明确地指出引用中的“暗用法最与所谓用典问题有关系”。郭锡良等也说“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语法与修辞》中说的就更为清楚了,“在说话或写作当中,有意引用别人的言论或成话及公认的史料、典故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引用。”

综上,用典是修辞手法引用的一种。

(二)事典与语典

作为修辞手法,《辞海》中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所以一般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是指引用古代的故事,语典是指引用前人的诗句或文辞。《窦娥冤》中引用了若干典故,有语典亦有事典,我们都将纳入考察的对象。

二、《窦娥冤》中用典情况考察

楔子中有2处,一处在窦天章的开场诗,“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引用的是汉代赋文学大家司马相如年轻落魄和后来得到朝廷任用的故事。

第二处是窦天章的唱词【仙吕·赏花时】“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四壁贫”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是汉代司马相如年轻贫穷的故事。

第一折中有2处,一处是【后庭花】中的“女大不中留”,这是一句古代谚语。另一处是唱词【青哥儿】中的“巧画蛾眉成配偶”。引用了汉代张敞和他妻子情意浓厚,他替妻子画眉毛。后来常用这个故事表示夫妻感情好。

第二折窦娥唱词【梁州第七】“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说的来藏头盖脚多伶俐,道着难晓,做出才知。旧恩忘却,新爱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

这里连用了5个典故,其中“当垆涤器”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后过着清贫辛苦的生活。“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是梁鸿、孟光夫妇互敬互爱的故事。“哭倒长城”是民间传说,说的是孟姜女寻找丈夫范杞梁而哭倒长城的故事。“浣纱时甘投大水”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伍子胥在逃亡途中得到浣纱女的帮助,他嘱咐浣纱女不要把此事泄露出去,浣纱女为了表明真诚的心志而投江自尽。“上山来便化顽石”是古代神话传说,说的是妻子盼望外出不归的丈夫,终日登山远望,时间久了便化作一块石头。

第三折中有7处典故,“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这里的“盗跖”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眼里是“大盗”,“颜渊”一个当时的“贤人”,后来人常用他们比作坏人和好人的典型代表,这里意在说明好人和坏人不区分、是非混乱、颠倒黑白。“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里的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传说中的周朝的忠臣,后被杀,血液化为碧玉。“望帝啼鹃”语出《华阳国志·蜀志》是古代传说中蜀王杜宇,禅位其相,归隐西山。后变为杜鹃鸟,日夜哀鸣,声音凄厉。“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后又唱“要甚么素车白马”。前者出自《史记》,相传邹衍对燕惠王很忠心,却被人诬陷下狱,他仰天大哭,夏天五月里,天竟然下霜,后来常用这个典故代指冤狱。“素车白马”出自《后汉书》,东汉时,范式和张劭友好。张卲死了,范式从很远的地方乘着白车白马去吊丧,后来常用这四个字代表送葬的意思。“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这里的“东海孝妇”故事最早见于《汉书·于定国传》,汉代东海郡有一孝妇,遭人诬陷,枉判死刑,郡中因此枯旱三年。

三、《窦娥冤》中用典的特征及分析

(一)用典分布

从上面的考察来看,《窦娥冤》中共引用的典故有16处典故,其中楔子处,都是窦天章引用汉代司马相如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虽然贫困潦倒,但又希望能像司马相如那样虽然贫穷但终有出头之日。

第一折共有两处,第二折有5处,这7处除了第一折“女大不中留”的谚语外,其余6处引用的都是夫妻恩爱、忠贞不渝的典故,目的是讽诫婆婆见异思迁,不能做一个忠贞的封建女性。第三折引用了7处典故,都是与好坏不分、忠贞被冤的故事有关,意在表明自己遭受天大的冤屈。

《窦娥冤》中用典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三折中,而这三折恰恰是窦娥与蔡婆婆之间的矛盾、窦娥与官府之间的矛盾最为激烈的地方。尤其是在第一、二折中窦娥引用的7个典故都是针对蔡婆婆,从典故的内容来看都是与妇女守节有关,是窦娥对婆婆委婉的规劝和讽刺。尤其是在第二折唱词【梁州第七】中连续用了5个典故,说明窦娥对婆婆所持有的反对态度越来越强烈,更说明了在《窦娥冤》这部戏剧中窦娥与蔡婆婆的矛盾是整个故事的重要关节,是作品思想主题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侧面反映了窦娥与蔡婆婆两种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传统思想受到极大冲击与破坏的现实情况。

(二)用典状态

从对《窦娥冤》中用典情况考察来看,作品中典故使用的状态几乎都是在人物的唱词中,只有窦天章引用的两处典故是出现在人物的开场诗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雅文学,所以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对白中没有出现典故,这与杂剧自身的性质有关,中国古代戏剧虽然是讲故事,是一种叙事艺术,但严格来说它又属于诗歌范畴,是一种诗歌艺术。古人常谓“听戏”而不经常说“看戏”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中国古代戏剧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它的语言艺术,即唱词。而在戏剧中唱词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抒情,所以使用典故既是中国抒情文学的传统,又是能使文辞更加典雅优美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元杂剧中用典也都主要分布在唱词中。

(三)用典方式

用典包括明引和暗用。明引就是指出典故的出处。暗用正好相反,不指出出处,现代语言中也不用引号等来标记。在《窦娥冤》中所引用的典故都是暗用,没有明引。暗用典故主要考虑到唱词的优美和典雅,但暗用典故也容易使得文辞晦涩难懂,所以我们看到《窦娥冤》中所引用的典故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传说,比如司马相如、孟姜女、东海孝妇等,这些故事浅显通俗易于大众接受和欣赏,这样既能保持文辞的优美典雅,又不至于观众(听众)不知所云,达到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效果[1]。

总之,本文通过对《窦娥冤》中用典情况的考察,进一步分析其用典的特点和作用,得出典故使用在叙事文学中在人物刻画与叙事过程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对进一步认识《窦娥冤》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浣纱窦娥冤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新编京剧:伍子胥与浣纱女
亲子奔跑,遇见美好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钓得「金龟女」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司马相如,只为帝王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