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艺术批评中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

2019-12-27何嘉欣

文化产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进行批评艺术作品重构

◎何嘉欣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文化进入多元和开放发展阶段,艺术批评所处的背景、对象及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前艺术批评的发展,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东西方艺术理论的共同点;应针对当前艺术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民族和时代精神,在艺术批评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艺术体系构建中,艺术批评的话语是核心部分;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批评话语,就会使艺术批评缺乏中国特色[1]。

一、中国艺术批评中失语现象的缘起

提出中国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是因为在当前艺术批评中出现失语现象。艺术批评失语,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广受学界关注。很多学者对艺术失语话题进行探讨,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研究视角[2]。

总体来说,艺术批评失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当前中国艺术批评缺乏应有的影响力,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对艺术的引导作用。艺术批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背景下开展,应具备批判、求真的意识,并对艺术作品有针对性地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当前中国艺术批评中使用了很多西方的话语方式和内容,没有结合自身艺术的本质特征进行批评,缺乏系统的批评话语系统,不具有自身特色。与之相关的,有些艺术家总是喜欢利用西方文化形式渲染中国艺术,没有抓住中国艺术自身的本质和灵魂。

二、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

(一)注重本土话语的表达

首先,中国传统艺术批评要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使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体现批评的特点。例如,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均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一些学者认为这种以“意象”进行批评的形式,主要是通过作品外在的表象和直觉进行批评。通过“诗性”思维方式对作品进行感性层次的把握,通过诗性的智慧方式对作品进行批评,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的批评。

同时,中国艺术批评话语的使用,要能够具备一定的暗示和启迪性。中国艺术批评中并不缺少理性的思维方式,但主要注重采用与西方艺术有所区别的表达方式[3],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如槁木,心固可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

另外,艺术批评话语的使用,还要能够具有通用性的特点。在艺术批评话语使用中,要注重不同门类话语之间的相互通用。我们可以将对书画艺术进行批评的话语,应用到对人物的品评中;也可以将对书法的批评,应用到绘画中。

在本土话语的回归和重构中,我们要对传统艺术批评的话语进行保留和传承,以此体现中国艺术批评话语自身的魅力。

(二)渗透民族艺术思维

在中国艺术批评话语的使用中,话语、模式的使用固然重要,但是更为本质的是在批评时的理论思想和逻辑思维。中国艺术批评话语要能够彰显其民族艺术形式特色,实现艺术和人的融合[4]。

在传统艺术批评话语中,除了针对艺术作品进行表面的点评之外,更多的批评家将自己对艺术及社会的参悟渗透其中。例如“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这些评语中都将艺、道、人结合起来。

此外,要注重相互融通和“整全”意识,当前中国艺术家普遍认为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这些艺术之中都有普遍观念,渗透心灵层次的诉求,更多地表达出“整全”精神。例如书法家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动作中领悟到书法中笔法的应用;吴道子邀请裴旻将军通过舞剑帮助自己作画。因此,中国的书法、画法往往都有飞舞的感觉,即使相对枯燥的建筑也有自己灵动的舞姿,这些都可以说明艺术之间的表现是相互贯通的。

中国艺术批评话语中要能够传承“重品”的传统,艺术作品批评本身没有什么模板,不限于条条框框中,相比来说更加注重整体,对艺术作品的风韵、本质进行把握。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一直重视人品,将“重品”的传统纳入中国艺术批评话语使用中,将现代艺术元素和艺术创新纳入其中,可以更多地体现中国特色。

(三)传承中国文化精髓

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因子和细胞,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进行创作的同时,也是对其中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进行展示。可以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彰显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文化精神进行传承。

艺术批评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导向,可以对其包含的文化精神进行凸显,也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体现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智慧,将文化精神融入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将思想和意境融入艺术作品的构造中。当前提出艺术批评本土化构建,不仅仅要对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进行把握,还要对当前时代的文化精神进行渗透。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网络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越来越便捷,了解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艺术交流也变得频繁。在这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对艺术批评话语的使用要注重把握文化发展命脉,在生活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对其他先进文化进行有效吸收,对文化精华进行提炼和总结,将时代精神中所包含的创新精神融入艺术批评中。

三、结语

在新时代文化发展背景下,艺术批评的发展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东西方文化理论的共同点,针对当前艺术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民族和时代精神。在艺术批评中要大力弘扬中国文化的精髓,艺术批评话语要能够彰显其民族艺术形式特点,实现艺术和人的融合[5]。

在艺术话语的本土化回归与重构中,要能够认识到表达是其表象,艺术思维和文化精神才是内在本质,以此才能更好地促进艺术批评话语的本土化发展。在艺术批评本土化的构建中,不仅仅需要对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进行把握,还要能够对当前时代的文化精神进行渗透和弘扬。

猜你喜欢

进行批评艺术作品重构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特朗普称前助理是“狗”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如何对待无故拒绝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