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家窑文化中的人物形象

2019-12-27杜马玉

文化产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先人彩陶远古

◎杜马玉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 甘肃 临夏 731100)

数千年岁月的长河,不断地冲刷人类文明的印记,但我们依然能通过先祖留下的文物领略先辈留下的灿烂文明。马家窑文化中,最令人心醉神迷的莫过于它的彩陶了,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文明,也记录了数千年前祖先的生活方式和原始崇拜[1]。

一、神秘又灿烂——五千年前文化的魅力

如果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要从殷商时代开始算起,那么远古时代的图案和纹饰,就成为带领我们领略远古文明、重新还原历史的最佳方式。马家窑出土文物非常典型,陶器造型优美、纹饰绚丽,并且已经有了色彩的运用。在中国考古史上,马家窑彩陶的影响力颇为深远,在研究远古历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没有文字的数千年前,我们的远古先人以何种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崇拜呢?出土的文物虽无言,但考古学家通过对彩陶纹样的解读和演绎,依然能将历史还原,带领我们探究远古先人在数千年前的精神状态。

马家窑文化足以用“神秘”“灿烂”来形容,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发现于1924年,文物出土地为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根据推算,马家窑文明的所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300元到公元前2900年,迄今已经有至少4900年的历史。根据《说文》中的解译,洮水出陇西西临洮,东北入河,洮水(俗称洮河)是位于甘肃西南部的黄河上游支流,经临洮县流入黄河,是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同时。“洮”一字也有“淘洗”的意思;在马家窑文化中,发掘的文物,较为典型的还是陶罐。这或许就是马家窑文化与临洮,与彩陶结下不解之缘的原因了。

二、马家窑彩陶艺术纹饰与人物形象解读

中国的彩陶文明可以追源于7000多年前,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恰恰是彩陶发展繁荣的时期。马家窑文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石岭下类型(公元前3100年左右)、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年-2900年)、半山类型(公元前2650年-2350年)和马厂类型(公元前2350年-2050年)。从时间最为久远的石岭下类型时期的出土文物,就能看出远古先人的高超智慧,更不必说其经历的后续的三个阶段了。

马家窑文化的遍及范围非常广,覆盖甘肃、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位于黄河上游的源流所在地。这也就意味着,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与水结缘,并且和水、农业关系密切。与其他文明相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文明,也经历了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首先,在石岭下类型时期也就是马家窑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出土文物大多以泥陶为主。尽管在该时期出土文物中有通体绘彩的文物出现,但是在颜色的运用上,石岭下类型文物大多以黑彩为主,并辅以少数的红彩。在纹路的选择上,石岭下类型保留了庙沟底类型的文物特质,圆点、三角和涡纹的应用较为广泛。

其次,马家窑类型的文物在色彩的运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该时期的陶器,图案的结构更加精巧细致,线条感十足,变化丰富,层次分明。该时期大多以平行线、同心圆等曲面构图,同时马家窑类型中出现了同心圆纹路,赋予纹饰更大的变化性。当然,在此阶段,鸟纹、蛙纹、水波纹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改进,最令人惊喜的是,在1973年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彩陶纹盆,其盆身绘有5人手牵手跳舞的形象,共计3组,在设计上更具动感,这意味着在马家窑类型时期可能就已经出现了祭祀等祈愿神明的仪式。

随后,半山类型彩陶算得上是马家窑文化的巅峰阶段,在此阶段,陶器的色彩运用发展到新的高度,圆形纹、贝形纹、神人纹等都在此阶段出现并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锯齿纹,图案的设计感更加突出。当然,在色彩的运用上,该时期文物普遍以红陶为主,这在前两个类型时期中是看不到的。

马厂类型是马家窑文明的最后一个阶段,陶器以红陶黑彩为主,在纹饰上诸如圆圈纹、波折纹、回形纹、三角纹和变形神人纹等均大量出现。当然,在纹饰的绘制范围上,马厂类型文物更加重视设计感,纹饰一般会在陶器上部装饰,这是半山类型的承接。令人惊喜的是,尽管马厂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彩陶文化逐渐走向衰弱的时期,但在陶器上,也出现了很多神秘的形状符号,例如“〇”“×”“卍”,很多考古学家认为,这可能是部落独特的印记,同时也不排除其是文字的前身的情况。

三、纹饰的文化意蕴及其原始人物崇拜

(一)水波纹——黄河发源处的农耕文明

在纹路的设计上,水波纹应用较为广泛,是马家窑文化的最为典型之处。从文物发掘地即可看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器型很多是小孔瓶颈陶器,这与当时潮湿的气候有莫大的关系。同时,在文物中很多都是取水的器皿,可见在当时先人已经有了取水用水的意识。因此合理推断,先人在当时可能就已经开始了农田耕作、自给自足。当然,与水作伴,我们的远古先人也对水波纹做了很好的诠释,例如甘肃永靖出土的螺旋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圏足彩陶豆(马家窑类型),在纹饰的选择和设计上,使用大量圆圈、线条,颇具动感,盆身纹路与盆内装饰相互呼应,可以将其看作是当时流经水域的真实写照[2]。

纹饰在很大程度上是先人的精神寄托。在水波纹发展的后期阶段,马家窑文化先人也创造出了蛙纹、鱼纹等典型纹饰。在文物中为何没有植物纹路的出现?由于农耕文明的发展,或许在当时先人就已经懂得如何耕作了。而蛙拥有在水中来去自如的能力,在先人的眼中,这或许就是一种神明的象征,在当时是一种难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

(二)变形鸟纹——远古先人的神明崇拜

在马家窑文化的纹饰演变中,可以看出人类智慧的提升。马家窑文化文物的纹饰变化具有很高的演变性,例如,在石岭下类型文物中,很多纹饰都相对简单,以点、线为主要元素,但是在石岭下类型中,就已经出现了变形的鸟纹纹饰,尽管在表达上还是较为简单,但是在后来的马家窑文化的演变中即可看出,该纹饰在表现上与马厂类型文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马厂文明中的鸟纹图案更加精致,在色彩的运用和制作工艺及陶器规整度上也更加完善。石岭下类型文物的意义也不遑多让,意味着在数千年前鸟的图案就已经成为“神明”的象征,颇具神秘色彩。

艺术的创造来自于生活实际,而生活实际中很多器皿,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五千年前远古先人的精神渴求和原始崇拜。尤其是在彩陶中出现的器皿纹饰,很有可能是一种巫术的象征。以祭祀器皿为例,其中的纹路设计,就代表着想要将内心所想传递给神明。例如,马厂类型中,出现了大量的神人纹形象,同时也有鸟的形象。在五千年前,飞行依然是一种难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自然会与神明相互挂钩了[3]。

四、结语

总而言之,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在远古彩陶文化历史上勾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如今历史不能重演,但是通过对远古先人留下的彩陶进行解读,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数千年前人类的艺术创造力。作为远古人类的艺术结晶,马家窑彩陶文化自身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在图腾中也体现出远古先人的原始崇拜,为史学家研究历史、还原历史,创造了良好的契机[4]。

猜你喜欢

先人彩陶远古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夜读春秋
远古鳄鱼用两条腿走路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从门缝掬接月光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远古厉险游
先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