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章著作考述

2019-12-27潘猛补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永嘉县永嘉平阳

潘猛补

(温州市图书馆,浙江 温州 325009)

章嚞(1249—1325年后),字德元,号春谷,温州平阳章均垟人(今苍南)。曾任永嘉县学教谕、翰林院国史院编修官,是元代著名的方志学者和文学家。其一生编纂方志之多,不仅为元代之最,且在历代也属罕见;文学成就不凡,二次因赋作得官,是元代南人献赋得官的典型,名盛一时。然《全元诗》仅收录其诗一首,且有争议。同时,其生卒年历来文献记载不确,而元代人著作中还将其姓或名误记。故对其著作及生平一一考述,特以彰之。

一、地方志书考述

1. 《永宁志》

大德年间(1297—1307年),章嚞在永嘉县学教谕任满时编成。林景熙《平阳州志序》:“会前永嘉教谕章嚞德元修《永嘉县志》成,捧路檄来补平阳、瑞安二属《州志》。”[1] 432林《序》写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又云“前永嘉教谕章嚞”,说明章嚞此时已离职,修志必在此前。洪焕椿《浙江方志考》误为“修于至大、延祐间”[2]。关于此志书名,孙诒让“考明《文渊阁书目》十九,有‘温州路《永宁志》八册,又《永宁志》一册’,旧《通志》、府县志所载元时地志,别无所谓《永宁志》者,疑即章《志》,本以汉县名书,与陈氏《永宁编》相类。霁山《平阳州志叙》,据当时县名言之,故曰《永嘉县志》耳。”[3]并认为其书名当为《永宁志》。又尹廷高《章春谷编永和(宁)志成》诗:“地图东尽海云边,撰集如今洵可传。九斗光华归杰作,千年文献续遗编。登临往迹跨灵运,抵牾人空识马迁。自叹三家村里客,得来纸上考山川。”[4]尹廷高,处州遂昌人,有《永嘉秩满代者未至思归》 《送永嘉宰王吉卿满任》诗。考王安贞字吉卿,大德七年至十年(1303—1306年)为永嘉尹,知尹廷高掌教永嘉,作《章春谷编永和(宁)志成》诗当在此时,由此推知《永宁志》编成亦在此时。

2. 《平阳州志》

平阳州判官皮元延前永嘉县教谕平阳章嚞、西安教谕陈天佑统集编成《平阳州志》,为平阳县第一部志书。《元史艺文志》有著录[5]。据林《序》:“平阳旧无志。何以无志也?温属县也。土地、人民、政赋附见于《永宁编》、《永嘉谱》者往往而略。”“会前永嘉教谕章嚞德元修《永嘉县志》成,捧路檄来补平阳、瑞安二属《州志》。”“廪馆之,共笔札。德元祖述《编》、《谱》,搜旧闻,访残刻,山林遗录,官府近制,无不博询旁采,增昔所无,续今所有,而定去取于侯。其友前西安教谕陈天佑孝章,相与汇集,手抄穷日夜,不为无助。”“继而谢公振孙来守是州,捐俸率先锓之。”“德元以侯令属予叙,于是乎书。”[1] 432《平阳州志》明弘治时尚存,王朝佐等《东嘉先哲录(外两种)》引之[6]。又旧志有“陈德昭字处晦,号东皋。兄弟三人同居孝友,有遗之占城三犬,其一毙,其二悲号三日不食,人以为和气所感。章编修嚞纪其事。”[7] 408当为《平阳州志》佚文。

3. 《瑞安州志》

未见著录,仅见林景熙《平阳州志序》,章嚞于大德十一年前后奉温州路檄编《瑞安州志》。

4. 《温州路志》二十卷

《文渊阁书目》[8]《元史艺文志》并作“十册”。《弘治温州府志》十人物《章嚞传》:“至大庚戌(1310年)修《温州路志》。”“时永嘉有夏开先者,世著儒业,治丧不用浮屠,乡里尊之,与嚞同事纂修。夏开先字景妆,永嘉人。”[9] 258据程钜夫《章德元近稿序》:“君名嚞,尝著《东嘉郡志》二十卷,甚有法。”[10] 26可见,又名《东嘉郡志》。书佚于明后,《永乐大典》尚有残篇断简;此书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有《温州路志辑佚》。林景熙《鹿城晚眺》诗章祖程注引《温州路志》:“归附后,军民官不相统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分为一十七翼,各有千户镇守,皆周岁更戍焉。”[1] 231涉及兵制,弥足珍贵。《弘治温州府志》收录二条,均作《元志》。温州路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事有伯帖木儿(拜特穆尔),蒙古人,“大德十一年夏四月,拜特穆尔来守是邦”“乃召郡博士及群士之贤者修其图志,求古今之遗迹,山川之胜概,为之台榭游观,乐民之乐,而政成矣,至大三年受代去。”[10] 22其图志就是《温州路志》,郡博士应该指章嚞,其年龄、资历、学识都符合任职条件,此时章嚞已为温州路儒学教授,受拜特穆尔之召而编纂路志。

5. 《东瓯志》十册

《文渊阁书目》不著撰人,《元史艺文志》无册数,《弘治温州府志》书目有著录,并云:“延祐己未(六年)自翰林还里,重修《东瓯志》。”[9] 258据赵凤仪《六书故序》:“延祐戊午,予来领郡,命其孙隆出诸家藏。”“予既锓《四书》与《郡志》,明年捐奉廪以倡刻而庋诸阁。”[11]赵凤仪延祐五年(1318年)任温州路总管,延祐六年(1319年)捐俸廪刻印成书,延祐七年(1320年)为《六书故》作序,足证《弘治温州府志》云其任总管时间在延祐四年(1317年)当误。《东瓯志》久佚,据任敬《温州府图志序》:“余承命来守于温二年矣。庶务繁剧,未遑他及。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会省部以修图志责成郡县,于是属府学教授徐宗起,永嘉县学训导张升,集四邑之耆年宿学,相与采摭、讨论、考究《延祐东瓯志》,而续补其所未备者。”[9] 635可见,洪武十一年修的《温州府图志》以此志为蓝本。

6. 《天台郡志》十册

《文渊阁书目》不著撰人,《元史艺文志》无册数。此志是应台州路总管赵凤仪之聘,取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增删成。章嚞《永盈仓记》有“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总管赵侯瑞卿视仓”[12] 132的记载。赵凤仪字瑞卿,任台州路总管当在此时,章嚞编纂时间亦同。至于书名,刘绍宽云:“按吴承志《县志稿》云:‘《雍正通志·艺文类》载杨敬德《赤城元统志序》:‘永嘉章嚞取成书改作命曰《天台郡志》’。按《天台郡志》名殊不典,据旧志经籍目录载,嚞所修《温州路志》 《东瓯志》诸目,似嚞立名本自分折古今,不应有此。钱氏大昕《元史艺文志》于《天台郡志》下援《文渊阁书目》引州路志十册《台州路志》,即嚞书,疑《天台志》乃《路志》中删出之外志,以其不合志体,故如《东瓯志》例,别标名目。诋嚞者恶其改易旧志,因而诬之。’今按:吴说甚辨,惟省府县志皆言章著《天台郡志》,无言作《台州路志》者,兹仍其旧未敢辄改。”[7] 510在宋元人的笔下,以“天台”称谓台州可谓蔚然成风,故书名应作《天台郡志》为是。

二、文章考述

章嚞《春谷集》,《弘治温州府志》有著录[9] 488,又名《章德元近稿》。程钜夫《章德元近稿序》:“近得东嘉章君德元,与予同史馆,年相近也,道相似也,又敦信而恺弟,古君子人也,心甚好之。乃时与之谈,向如淫声美色而远之者,如沐猴衣冠,执干而舞,非不俯仰中节,投之以果,则不觉攘臂而起矣。此非绝之不深,制之不严,为知者然也。君之诗若文,质厚而气和,壹以理为主,苍然正色,贯松柏而后凋,不知世之知君者复几人也?安知数十年后无索君于茫洋之间、溟滓之外者耶?予之所谓欲谢去者,行见之矣。如为君一言。”[10] 26程钜夫(1249—1318年),延祐三年(1316年)由翰林学士承旨致仕,为章嚞翰林院上司,其序当写于延祐二年(1315年)。这年所写《温州路达噜噶齐拜特穆尔德政序》,系“编修章德元缕缕为予道之,且属予序。”[10] 22两人关系甚密,其与章嚞“年相近”,可见,章嚞当也生于1249年左右。

《全元文》卷一〇二一收有章嚞《风潮赋》 《永盈仓记》 《集仙宫上真殿记》 《东岳行宫记》 《本斋王公孝感白华图传》[12] 130。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德元年(l297年)所写的《风潮赋》。那年七月十四日,温郡风潮海溢,廉访司佥事完颜贞、行省都事鲜于枢来两州视灾赈恤。完颜贞有《海潮》诗以纪其事。章嚞便援笔写了一篇《风潮赋》,赋中描述台风海溢的形势,受灾触目惊心的惨象,提出赈灾的要求。“桑田几变沧海, 沧海几变桑田。”[12] 130章嚞感慨沿海地区在遭受海患时的环境变迁。面对如此灾难,看着家园被毁,“俄而混汪湟、迷田畴、围山岳、汩陵丘。禾登场而梗泛,茅罣林而桴浮。片片翔鸳瓦,层层压蜃楼。小屋如蹶块,大屋如行舟。”[12] 130财产损失巨大,人员伤亡更是惨重,“搜遗驱于狼藉,历尸堆之稠叠”[12] 130。《风潮赋》展示了平阳海溢所带来的破坏场景,虽然用了很多晦涩的词语,读之仍然让人动容。鲜于枢读后十分赏识,推荐其为永嘉县学教谕。延祐初章嚞到京都,时献《汉图会同赋》,又被推荐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集仙宫上真殿记》末署:“延祐四年正月日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东嘉章嚞春谷甫记。”[12] 133又据太仓州东门海宁寺钟楼,章嚞有钟款铭正书阳文,亦题为延祐四年岁次丁巳十月甲子朔起十日癸卯[13]。此年其在江苏。

温州郡城东岳行宫在华盖山麓太玉洞天之西,延祐元年(1314年)毁于火。《东岳行宫记》有“经始于延祐五年八月,迄明年正月而大备”[12] 137。《东岳行宫记》写于延祐六年,章嚞已回温州。

《本斋王公孝感白华图传》为王都中而作。王都中字元俞,自号本斋,霞浦赤岸人。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王都中的父亲王积翁在出使日本途中去世,他的母亲在北京净垢寺出家为尼,后到平江住持阳山妙净寺近四十年,“趺坐而逝”。王都中“闻永嘉心乐周真师潜栖却粒有道,不远千里延至家庭。癸亥三月朔,设黄籙以展孝思。”[12] 13灵堂前放一个花瓶,二十多天“其花半萎,中有一萼,天然融结,状类桃实,非花非果,玉质縠章,宛分三脉,日渐以腴。烛之,内外映彻如净瑠璃。”[12] 135王都中因此绘制了一幅《白华图》,当时著名诗人张翥、李士行等二十人作题识赞咏,章嚞为之作传,署“前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章嚞撰”,记载了王都中孝敬母亲的故事,而东嘉郑僖又补《白华三章》以美王都中之孝感。此传是由于箫台(乐清)道士周心乐的关系,在癸亥即至治三年而作,周心乐乃得道之士。朱晞颜(1221—1279年),字景渊,长兴人,曾为平阳州蒙古掾、乐清长林丞司,有诗称赞:“箫台周心乐以濓溪自家意思扁其所居之室为赋短诗:真人绝浮伪,一室逃虚空。轩窗敞寥廓,八面俱玲珑。悠然会众妙,纳此灵襟中。鸣琴弄秋月,洒墨吟春风。至令千载闲,黙与前人通。驴鸣共草色,是乐真融融。痴人不解事,说梦追前踪。蒙头但熟睡,日影东窗红。”[14]所居“长乐道院去县西二十五里,在茗屿乡合湖桥东”[15],可知周心乐是章嚞的同乡好友。

《永盈仓记》有“泰定乙酉,雨旸时若,其占为有年”[12] 132。泰定无乙酉,乙酉当为乙丑之误,即泰定二年(1325年)。章嚞卒年当在此后。

三、诗篇考述

《全元诗》只收录章嚞一首诗[16],且有争议。据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叙章嚞遗事:“章德元嘉,温平阳人。性喜静,文笔立成,讲解精到。时官延之师席,偕诣京师,咸推重之。献《汉图会同赋》,诸公称赏。列荐,除翰林编修。莅职将二年,其父寄以诗云:‘九十翁翁七十儿,此时那可两分离。客乡已是三年别,人世应无百岁期。春雁北飞频送目,夕阳西下几颦眉。何如及早成归计,莫待山榴开满枝。’即告归侍焉。”[17]德元为章嚞字,时年七十。《庶斋老学丛谈》作“嘉”,当因与“嚞”字形近误。“其父寄以诗云”,将这首诗著作权归给其父。盛如梓在大德十年至十一年间(1306—1307年)担任过嘉定州儒学教授,后以崇明州判官致仕。盛如梓虽然与章嚞同一时代,却未曾同事。其云章嚞“莅职将二年”,而诗却明言“已是三年”,时间不对;九十衰翁以诗代信,情理不符。正如程钜夫所说:“君之诗若文,质厚而气和,壹以理为主,苍然正色,贯松柏而后凋,不知世之知君者复几人也?”[10] 26诗为其作,理所当然。《庶斋老学丛谈》以之属其父,显为传闻之误,不足为据。《元诗选:癸集》据《四库全书》本《庶斋老学丛谈》作“在职将二年,作诗云”[18],无“其父寄以诗”,故认为是章嚞作,并改题为《告归作》[19],《全元诗》据此收录在章嚞名下,虽然无错,但应出校,以正视听[16]。

当时章嚞在翰林国史院的同事,台州临海人杨敬悳在与章嚞分别时有《送章春谷编修》诗:“笑拂雕鞍赋式微,天南遥指白云飞。五千客路心犹壮,九十亲庭计合归。倚杖雁山秋动色,染毫鲸海夜生辉。闲中应梦金銮署,月下凭栏看紫薇。”[20]“九十亲庭计合归”,显然是杨敬悳读了章嚞《告归作》有感而发。元著名文学家揭傒斯,是程钜夫的堂妹夫,延祐元年,由布衣授为翰林国史院编修。揭傒斯有《送张编修德元弃官归养永嘉》诗:“违亲远游宦,一命五载余。簪组虽可怀,中心在乡闾。始夏风雨高,词馆清且虚。疏华乱松阴,杨柳何舒舒。群彦满高堂,君子忽在途。攀之不能留,再会安可知。暂乖恒郁纡,况此远别离。岂无尊中酒,孰与斟酌之。仰视浮云中,莫知路所归。大海蟠扶桑,日出还相望。孤城寄海上,何处正相当。怀亲复别友,孰知心所伤。”[21]温州当时只有章德元为编修,也只有章德元“弃官归养永嘉”。“张编修德元”,当为章编修德元,殆同音而误。由“一命五载余”和“已是三年别”知,章嚞提前二年弃官归养,时为延祐五年,年已七十,由此前推知其生于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

除《告归作》外,章嚞还有《因宪使祭中山汤君墓有感》诗:“管鲍骨已土,市道何纷纷。对面隔九疑,况念宿草坟。贤者绣衣使,盛国超前闻。不忘平生心,卸鞚登秋云。当年鸡黍约,翻为鸡黍陈。死生迹已判,车笠情犹亲。洒洒泪亦落,染翰丰碑新。心同巽溪水,外静心纭纭。此事史所采,可但镵苍珉。孙子尚显扬,封诰飞恩纶。”[22]《全元诗》失收,当补。

猜你喜欢

永嘉县永嘉平阳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degradation of the C12A7 hollow cathode
Earl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12A7 hollow cathode fed on iodine
父辈们
【文学社巡礼】浙江省永嘉县上塘城关中学鹅浦文学社
永嘉县中学生闲暇体育现状调查
Masterpieces 佳作
我们一定会胜利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浙江省永嘉县旅游融合发展思考
浙江省永嘉县旅游融合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