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汉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承发展研究

2019-12-26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汉语言大学语言

宁 峰

汉语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延续着中华文明的脉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两千五百多年前,《周礼》记载“通译”,是最早有汉语言文化传播的史籍。秦王统一六国,规范和统一了汉字,为政令推行和文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依然和合统一,传承有序,连绵发展。西汉的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1]。该体系为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根基。隋唐时期,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为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营造了良好条件,汉语言文化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广泛传播。加上唐王朝“遣唐使”制度等开放的语言文化传播政策,使得汉语言文化盛极一时。到宋元时期,随着疆域扩张、交通的发展,以及贸易经济关系的加强,汉语言文化在亚欧大陆的传播和交流日益密切,为明清时期汉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做好了铺垫。“五四运动”是文言文时代与白话文时代的转折点,是近现代以来汉语言文化发展和转变的关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系统地普及和推广普通话、加强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化制度、政策、体系等铺平了道路。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文化走进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语言文化亦是如此,新时代的汉语言文化将以博大的包容性与世界语言文化和谐共生。汉语言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学文化,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伦理,具有统领和凝聚民族灵魂的强大动力。

一、建设新时期大学汉语言文化教育和传承的新阵地

汉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源,是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世界华人华侨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文化历经几千年传承,薪火不息,历久弥新,无论是魅力卓绝的诗歌文赋,美轮美奂的散文古韵,还是传承有序的史书典籍,都是我们民族的国学经典,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统领和凝聚民族灵魂的强大动力。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3]该文件规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4]2018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中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优势与作用……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探索构建具有高校特色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5]

2019年2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2018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 663所(含独立院校),在校学生3 833万人[6]。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教育理念和定位发生了较大改变,不仅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人才培养规划也在不断改革创新。简而言之,新时期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的基础教育人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等教育人才、科学技术研究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是充分落实学校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推广与创新的基本任务所在。新时期的大学,依然是我国汉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重要阵地。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加倍重视并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播工作。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汉语言文化更要从新的高度出发,全方位融入大学教育,切实推进汉语言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发展,提高质量和水平,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和方法,努力建设我国汉语言文化教育和传承的新阵地。汉语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可从学科研究、课程组设置、文化传播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各高校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设置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组,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语言文化的传授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内涵,语言文化的传播则可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二、开拓新时期大学汉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承一体化的新局面

在汉语言文化教育方面,小学以基础学习和基本应用为主,从拼音、识字、词语学习,到阅读并理解寓言故事、童谣童话,要求学生能诵读诗词歌赋以及一些优秀的书籍,熟练汉语言表达交流与写作等。初中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字词,要求学生能诵读和赏析古诗词和古文,着重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记忆和归纳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读写能力等。高中汉语言文化学习主要是阅读和鉴赏小说、诗歌、古文学,让学生掌握阅读、写作的综合能力和技巧等。进入大学后,不仅应该在中小学汉语学习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汉语言文学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在语言和文学等能力方面的提升,注重语言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强化,拓宽文学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首先,加强汉语言文化课程建设。加强汉语言文化必修课的建设,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化的基础,同时加快汉语言文化选修课的建设,拓宽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结构。其次,积极推进社团和工作坊的建设。让汉语言文化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建设社团和工作坊,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言文化活动。再次,充分利用外语课堂。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全球各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速紧密相连。外语学习是高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外语课堂,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会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最后,完善展示交流平台建设。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的各类平台。新时期的学校应致力于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从幼儿到中小学再到大学,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育理念和原则,构建文化课程体系,推动学校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传承和保护基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汉语言文化不仅要贯穿幼儿和中小学教育,更需要建立幼儿、中小学和大学一体化、分段化教育体制,有序推进、贯穿始终。作为汉语言文化的基础和应用阶段,中小学阶段不仅要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学”“育”并进的文化教育与传播。作为中小学汉语言文化教育的延续和拓展,大学阶段要注重营造大学汉语言文化学习环境和塑造实践应用与推广传承文化氛围。同时,各级管理机构、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都应该统一思想,加强落实,改变现状,逐渐在大学和学生中形成汉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承的普遍局面。

三、实现新时期大学汉语言文化教育和传承的战略新功能

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7]这一时代课题无疑为大学汉语言文化教育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8]作为教化育人的主要场所,大学不仅肩负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教育、传承和推广、创新功能,更是实现国家语言战略的主要阵地之一。

汉语言文化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增强民族精神品质和国家、社会的秩序意识。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应从汉语言文化观和教育观出发,改善汉语言文化教育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设置,更新教学模式、体系,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政府、社会、家庭等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汉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承的功能性[9]。我国未来的大学,不仅是传统汉语言文化的教育基地、传承和推广基地,更要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不但要提高学生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学生汉语言能力提升;不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但要注重汉语言文化体系的教育,更要向语言规划和传播秩序教育转变。总之,新时期的大学是我国汉语言文化的教育基地,要发挥汉语言文化的多元功能,尤其应加强对汉语言文化政策人才培养,建立语言研究、规划和战略研究等基地。同时,更要在本着内“内练基本功”,“外扬中国魂”的目标,加强汉语言文化的交流、辐射和推广,加强与国外孔子学院等汉语言文化学院和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共建关系,逐渐普及和推广汉语言文化知识,为汉语言早日成为世界主流语言,汉语言文化成为世界强势文化,真正实现国家语言文化战略而努力。

四、结语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对语言文化的研究、规划、建设和传承的重视程度,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稳定、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文化水平的发展。在我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现阶段,不仅要加强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更要积极传承和推广民族传统文化,从科学的战略角度分析,立足全球,审视汉语言文化传播的战略意义和教育传承属性,从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与传承角度着手,在新时期、新形势用新的发展眼光审视和探索我国大学汉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承。

猜你喜欢

汉语言大学语言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语言是刀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