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尾圣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及现状

2019-12-26陈智慧杨兹举丁晓辉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天后宫会馆马来西亚

陈智慧 杨兹举 丁晓辉

海南地理位置优越,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南隔北部湾与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相临,东面遥望菲律宾,向南一路经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直通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历史上,海南岛一直是南出中国的重要站点,南海诸国朝贡贸易的转运站,海南是整个东南亚网络中一个重要的网点。

明末清初,海南人开始出洋,至乾隆后渐趋成势[1]。在经营东南亚的帆船贸易中,海南人最早进入的是越南[2]。1823年,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就成立了琼府会馆,这是海外最早的海南地缘组织。19世纪初,每年大约有一百艘帆船从海南出发到越南、泰国和新加坡从事贸易[3]。咸丰八年(1858),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琼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海南人或被“卖猪仔”到东南亚当苦力,或通商,经由新加坡转赴到马来亚各地,出现了第一次出洋高潮。后来日军入侵,时局混乱,出洋避难、谋生者众多。19世纪中叶以降,琼人出洋东南亚的主要国家是泰国和新加坡。1854年,海南人韩旺彝和王志德等在新加坡筹建琼州会馆。1869年,马六甲成立琼州会馆,是马来亚最早的海南会馆[4]。1860年,北汶浪成立了琼州会馆,这是泰国最早的海南会馆[5]。民国,时局纷乱,海南出洋谋生者更甚。据1933年陈铭枢等人统计,民国以来,出洋在外者仅文昌地区就有约9万人[6]。1939年日本占领海南岛后的调查资料显示,由海南岛出洋的达39万人,其中泰国25万人、马来亚10.2万人、印支半岛3.8万人[7]。据庄国土先生的估算,迄2007年,东南亚华人华侨总数约3348.6万,其中泰国700万、印尼1000万、新加坡353.5万、马来西亚645万、文莱5.6万、缅甸近250万、菲律宾150万、越南150万、柬埔寨70万、老挝28万。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三国是东南亚也是世界华人华侨数量最多的国家[8]。

出洋的海南人,不仅把家乡的物质原料、生产技术等带到了东南亚各国,更把故乡的社会习俗和精神信仰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妈祖、水尾圣娘、108兄弟公这些海南人十分崇信的神灵伴随着琼侨的脚步传播到了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尼、柬埔寨、文莱等国。

一、马来西亚水尾圣娘信仰溯源及其概貌

海南人与马来西亚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明朝时期。明成化十七年(1481),“遣礼科给事中林荣充正使……封满剌加国故王苏丹速沙子马哈术沙为国王”[9]。林荣系文昌人,这是有关海南人去马来半岛的最早记载。不过当时两国的外交关系也仅限于此,还没有发展到移民、大规模商贸往来的层面。“康熙五十六年,甲严洋禁商船,不许私造往南洋贸易,有偷往潜留外国之人,督抚大使通知外国,令解回正法,再奉旨五十六年以前出洋之人,准其载回原籍。”[10]这是一则禁令,却从侧面反映出早在1717年前,海南人与东南亚地区的商业贸易往来已经非常繁盛了,虽然官方是不鼓励的。到19世纪上半叶时,海南人开始移民马来西亚,谋求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各地开始出现水尾圣娘庙。这些庙宇多数又是会馆,“馆庙合一”,既是侨居的海南人处理社会事务的机构,又是凝聚亲缘、寄托心灵的宗教场所。一些会馆最初建立时本身就是庙祠,庙祠是会馆的前身。1993年的调查显示,当时全马来西亚八十六间海南会馆中就有42间供奉水尾圣娘[11]。

据现有资料来看,马来西亚最早的水尾圣娘庙可能是登嘉楼琼州会馆。清道光年间(1820-1850)海南人便南下登嘉楼州,搭建了当时临时容身的处所,称之为“公司厝”,并将水尾圣娘神像供奉于内,称其为水尾圣娘庙,后来在庙宇的基础上成立了登嘉楼琼州会馆,“馆庙合一”。庙内供水尾圣娘、妈祖、昭应英烈一百有八兄弟、关圣帝君、福德正神等神明,是为“天后宫”[12]。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都有盛大的水尾圣娘宝诞庆典活动。

19世纪,马来西亚各州创建的水尾圣娘宫庙约有10座:登嘉楼和安宫(1796-1821)、槟州的海南会馆天后宫(1870年(1)有的学者认为是1870年,如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有的学者则认为更早,约为1866年,如张逢博《马来西亚琼籍华人的妈祖信仰》、刘春燕《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特点》。)、雪兰莪州吉胆岛昭应庙天后宫(1872年)、柔佛州陈厝港琼州会馆天后宫(1880年)、柔佛州新山海南会馆天后庙(1881年)、霹雳州太平海南会馆天后宫(1881年)、柔佛州麻坡海南会馆天后宫(1882年)、雪兰莪州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1889年)、雪兰莪州巴生海南会馆天后宫(1894年)、霹雳州安顺海南会馆天后宫(1895年)、砂拉越州古晋海南会馆天后宫(1878年)。登嘉楼州还有一处甘马挽海南会馆,该馆建立时间为1937年,但据一些老人追忆,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起人冯琼笃(冯延笃)就曾以私人名义购得一间高脚茅屋作为邻近同乡的临时居所,并在其内设天后宫,里面奉祀天后圣母和水尾圣娘[13],因而该庙实际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样算下来,这一时期马来西亚供奉水尾圣娘的宫庙事实上就有11座。

进入20世纪,日军侵华、国内局势不稳,战乱蔓延至海南岛,迫于生计,大批海南人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存。数据显示,1921年,马来西亚(包括新加坡)的琼籍华人约68200人,至1947年,马来西亚(包括新加坡)琼籍人数已增至157 649人[14],20余年增长了89 449人。海南人所到之处,必建水尾圣娘庙,此时期马来西亚的水尾圣娘庙数量激增,如彭亨州关丹天后宫(原名“琼州庙)(1902年)、柔佛州古来海南会馆天后宫(1902年)、槟城州北海琼州会馆天后宫(1906年)、柔佛州峇株巴辖海南会馆天后宫(1910年)、柔佛州令金海南会馆天后宫(1912年)、柔佛州笨珍海南会馆天后宫(1912年)、吉兰丹州道北海南会馆天后宫(1916年)、柔佛州东甲海南会馆天后宫(1919年)、柔佛州新文龙海南会馆天后宫(1919年)、彭亨州文德甲淡属海南会馆(1924年)、沙巴州斗湖海南会馆天后宫(1927年)、柔佛州三合港海南会馆天后宫(1929年)、柔佛州昔加末海南会馆天后宫(1931年)、柔佛州哥打丁宜海南会馆天后宫(1931年)、雪兰莪州吉胆岛海南会馆天后宫(1932年)、柔佛州居銮海南会馆天后宫(1935年)、槟城州威省海南会馆天后宫(1947年)、柔佛州士古来八哩半水尾圣娘庙(1948年)等。即使至20世纪后半叶仍新建有不少水尾圣娘庙,如森美兰州淡边海南会馆天后宫(1951年)、彭亨州淡马鲁海南会馆天后宫(1951年)、吉隆坡增江南区崇真堂(1953年)、槟城丹绒武雅琼谊社南天宫(1958年)、柔佛州的居銮琼联社昭应祠(1969年)、马六甲州马日丹那海南会馆天后宫(1974年)、柔佛州新山县淡杯镇天后宫(1976年)、雪兰莪巴生甘榜爪哇九天庭(1978年)、森美兰波德申石云洞(1978年)、登嘉楼州龙运海南会馆天后宫(1980年)、雪兰莪适耕庄水尾圣娘庙(1982年)等。

海南人从踏上马来西亚土地的那一天就把故乡崇信的神明也一并带来了,从19世纪初一直延续至今。马来西亚各地的水尾圣娘庙应该远不止这些,只是限于现有资料匮乏,只能呈现出上述整理结果。正如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玲教授所言:“在对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中,几乎所有学者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文献资料的匮乏,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战火及社会变迁等因素对华人文献造成的破坏。文献资料的缺乏不仅使学者无法展开深入的研究,亦使东南亚华人社会在对自身发展的论述中失去历史的发言权。”[15]现有的马来西亚海南文化研究学者主要是吴华、安焕然、杨善勇、苏庆华、刘崇汉等学者。本文有幸能对马来西亚的水尾圣娘信仰有一个概观,主要是基于这些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尤其是吴华和安焕然两位先生,他们与柔佛各地的海南会馆共同合作的“搜集柔佛海南人史料合作计划”为学界研究马来西亚的海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因而我们能看到柔佛州的水尾圣娘庙相关资料相对较多。事实上,我们相信在马来西亚各州的水尾圣娘庙应该远不止这些,或者也还有时间上创建更早的水尾圣娘庙,或新近创建的庙都应该还有,只是限于现有资料不足而未能呈现出来。相信随着研究资料的进一步完善,马来西亚水尾圣娘信仰的概貌必将有更全面的整理。

二、马来西亚水尾圣娘信仰分析

(一)空间分布

对早期出洋的华人们来说,庙宇就是他们在异乡主要的群聚地。他们在所到之处先建庙,以庙作为其临时居所,庙宇兼具处理同乡事务的功能,最后在庙宇的基础上创建会馆,即使会馆建成,仍保留庙宇的存在,并且庙宇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纽带性作用。因而,水尾圣娘庙的建立和存在,事实上就从侧面反映出海南人的移民时间、移民轨迹和生存空间分布。从表1可以看出,整个19世纪,马来西亚创建的水尾圣娘庙主要集中分布在登嘉楼州、槟州、柔

表1 马来西亚的水尾圣娘庙统计

州名水尾圣娘庙数量庙名霹雳州2太平海南会馆天后宫安顺海南会馆天后宫雪兰莪州5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巴生海南会馆天后宫吉胆岛昭应庙天后宫雪兰莪适耕庄水尾圣娘庙雪兰莪巴生甘榜爪哇九天庭登嘉楼州4登嘉楼海南会馆天后宫甘马挽海南会馆天后宫龙运海南会馆天后宫登嘉楼和安宫森美兰州2淡边海南会馆天后宫森美兰波德申石云洞吉兰丹州1道北海南会馆天后宫彭亨州2淡马鲁海南会馆天后宫文德甲淡属海南会馆天后宫砂拉越州1古晋海南会馆天后宫沙巴州1斗湖海南会馆天后宫马六甲州1马日丹那海南会馆天后宫吉隆坡2增江南区崇真堂吉隆坡甲洞天后宫

佛州、雪兰莪州、霹雳州,说明海南人于百年前初至马来西亚时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马来半岛的几个沿海城市。由海路而来,又居于海滨地区,所以对“海神”尤为需求和崇信,故水尾圣娘庙遍布其所到之处。19世纪时,海南人已进入到加里曼丹岛(东马),1878年创建的砂拉越州的古晋会馆天后宫就是一个确定的历史见证。进入20世纪,水尾圣娘庙开始出现在森美兰州、吉兰丹州、彭亨州、沙巴州、马六甲州等地,这说明海南人在此时已将自己的生存空间拓展至马来西亚内地地区,并且在马来西亚各地分散开来,移民和定居,进一步融入了当地社会。整体看来,水尾圣娘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西马)沿海地区,而东马(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水尾圣娘庙数量则较少,但海南人到东马的时间也非常早,不过移民规模不及西马。

(二)神级地位

在马来西亚所有供奉水尾圣娘的庙宇中,水尾圣娘作为唯一主神的庙宇数量不多,要么是与妈祖、冼夫人、观音等神作为共同的主神被供奉,要么是作为妈祖、108兄弟公的附祀神。更多是作为妈祖的附祀神。详见表2。

表2 水尾圣娘在马来西亚各庙宇中的神级地位统计

庙名主神水尾圣娘神级地位供奉的其他神明新山淡杯天后宫安顺海南会馆天后宫吉隆坡甲洞天后宫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登嘉楼和安宫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冼一品夫人天后圣母观音菩萨水尾圣娘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如来佛祖共祀主神洪仙大帝、华光大帝、观音佛祖、关圣帝君、福德正神、济公活佛、三太子、齐天大圣、五雷将军、昭应一百有八兄弟、山川二类五姓孤魂108兄弟公、关圣帝君昭应英烈一百零八忠魂神牌108兄弟公、千里眼、顺风耳福德正神、二郎神、太爷爷、关圣帝君、大将军(虎爷)、观音菩萨、土地公槟城天后宫威省天后宫新山陈厝港天后宫峇株巴辖海南会馆天后宫新山海南会馆天后宫永平海南会馆天后宫古来海南会馆天后宫哥打丁宜天后宫居銮海南会馆天后宫昔加末海南会馆天后宫令金海南会馆天后宫笨珍海南会馆天后宫东甲海南会馆天后宫三合港海南会馆天后宫淡边海南会馆天后宫巴生海南会馆天后宫道北海南会馆天后宫淡马鲁海南会馆天后宫文德甲淡属海南会馆天后宫古晋海南会馆天后宫斗湖海南会馆天后宫昔加末琼侨伯公庙麻坡巴莪琼伍关府雪兰莪巴生甘榜爪哇九天庭森美兰波德申石云洞增江南区崇真堂天后圣母大伯公关公玉皇大帝张公圣君昊圣真人副祀神天后圣母、昭应公、土地神、佛祖、关帝108兄弟公、祖先神位108兄弟公、千里眼、顺风耳、大伯公、侯王爷、山水二性男女五性孤魂神位、天后圣君、五方土龙神冼太夫人、福德正神冼太夫人、兄弟公、温州侯王、庇民侯王冼太夫人、108兄弟公、千里眼顺风耳、五方五土龙神、唐番地主财神天后圣母、冼一品夫人、108兄弟公、华光大帝、午里眼将军、顺风耳将军、洪仙大帝、福德正神、昌化大爷公公、先故诸公孺灵位冼太夫人、108兄弟公冼太夫人、108兄弟公、福德正神108兄弟公、福德正神、千里眼顺风耳冼太夫人108兄弟公、土地公冼太夫人、108兄弟公、福德正神108兄弟公、华光大帝108兄弟公、千里眼、顺风耳、福德正神千里眼、顺风耳、五方五土龙神、唐番地主财神、大伯公、昭应英烈一百有九兄弟,中泰地主、历代先贤108兄弟公、华光大帝、仙山老爷、玄天上帝、齐天大圣、游天将军、如来佛祖、白衣观音、福德正神、土地公、地藏王菩萨金童玉女、108兄弟公、华光大帝、福德正神、千里眼顺风耳、土地公婆千里眼顺风耳、注生娘娘、观音菩萨、昭应英烈108公、山水二类男女孤魂排海圣娘、观音菩萨、华光大帝、关圣帝君、108兄弟公、山水两类孤魂拿督公、108兄弟公、五虎将108兄弟公斗母天尊、天后天尊、注生娘娘、观音佛祖、千面观音、关帝圣君、南北斗星君、一殿阎君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玄天上帝、中坛元帅、关圣帝君、福德正神、观音娘娘、齐天大圣、济公活佛、广泽尊王、地母娘娘、关平太子、周仓将军、妈祖、二郎神、财神爷、吕洞宾、千里眼、顺风耳,王爷公、土地公、虎爷公、大二爷伯、释迦牟尼天后圣母、冼太夫人、中水侯王、梅仙大帝、关圣帝君、华光大帝、福德正神、齐天大圣、土地公

庙名主神水尾圣娘神级地位供奉的其他神明龙运海南会馆天后宫天后圣母不确定马日丹那海南会馆天后宫不确定不确定天后圣母、108兄弟公

目前搜集到的马来西亚43座供奉水尾圣娘的神庙中,其中有5座是把水尾圣娘作为主神供奉的,有4座分别以昊圣真人、关公、玉皇大帝、大伯公为主神,更多的则是天后圣母为主神,其中有10座庙宇是把水尾圣娘和天后圣母、冼夫人、观音、如来佛、108兄弟公等共同作为主神。这个现象说明,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影响力非常大,在琼侨心目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也说明,水尾圣娘作为海南岛北部地区土生土长的神明,其地位也非常高,与妈姐平齐。在马来西亚的这些神庙中,有一些是海南人创建的,也有一些则是潮州帮、福建帮创建的或共建的,但只要是以水尾圣娘为主神的神庙,则多是海南人创建的。水尾圣娘庙有时更像是海南人在海外的身份标签,水尾圣娘是海外琼籍华人的文化身份证。

(三)祭祀活动

很多马来西亚的水尾圣娘庙,都会举办祭祀庆典活动。其中,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吉兰丹道北天后宫、登嘉楼海南会馆天后宫、登嘉楼甘马挽海南会馆天后宫、彭亨州关丹天后宫、柔佛麻坡海南会馆天后宫、新山淡杯天后宫等的庆典活动隆重而盛大。

雪隆海南会馆,每年农历十月十五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水尾圣娘千秋宝诞庆典活动。最近一次当属2018年举行的水尾圣娘千秋宝诞,设7天“水尾吉祥灯”燃灯法会,各方信徒来供奉水尾吉祥灯,祈求平安吉祥。此外还有法师率大众进行诵经及上佛供仪式。

吉兰丹道北天后宫每年的水尾圣娘宝诞庆典活动,是该宫最重要的庆典活动之一。信徒们多来求金龟、平安符、红线。经商者求取金龟并深信能够为其生意带来财气。小孩求红线祈求平安。早期的庆典还有琼剧表演。

此外,登嘉楼海南会馆天后宫、甘马挽海南会馆天后宫、关丹天后宫、吉胆岛昭应庙、麻坡海南会馆天后宫、新山县淡杯镇长天后宫、永平海南会馆天后宫、古晋海南会馆天后宫等都将农历十月十五水尾圣娘宝诞视为该宫主要的庆典活动之一,各方信徒都来祈求平安。活动当日各庙都设有隆重的拜祭仪式,还有舞龙舞狮、歌台表演、义卖、晚宴等活动,多数庙在早期庆典活动中还曾设有琼剧表演。

多数庙都将农历十月十五定为水尾圣娘的宝诞日,但有的庙,如登嘉楼和安宫则将其定为十月十九,彭亨州文德甲天后宫定为十月初十,彭亨州淡马鲁天后宫定为十月十九,昔加末海南会馆天后宫定为十月初十,东甲海南会馆天后宫定为十月二十三。

在水尾圣娘的祭祀活动中,祭品是非常独特的。马来西亚的华人庙宇中,佛教类神明的祭品一般为水果、素食。一些来自中国民间、与道教文化相关的神明则多用荤食祭祀,尤以三牲为主。如武吉港脚天后宫规定:除了观音佛祖需要供奉素食外,其余神明皆以荤食作为供品。吉胆岛昭应庙规定:昭应公以羊祭祀,而妈祖则以素斋祭拜。彭亨州淡马鲁天后宫规定:观音诞要以素食供奉,虎爷一般以水果、清水作为供奉,信徒还愿时可能有肥猪肉、鸡蛋、芝麻、绿豆和清水等,拿督公的供品则一般以黄梨、香蕉为主,信徒还愿时则有肉类供品,但绝不能用猪肉。作为以荤食为祭品供奉的神明,水尾圣娘和妈祖又尤为特殊,以黑公羊为最重要的供品。如关丹天后宫、麻坡海南会馆天后宫、甘马挽海南会馆天后宫都规定两位神明的祭品必须有黑羊。随着妈祖的佛教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庙都将天后圣母的祭品改为素斋,而水尾圣娘的祭品则还保持着荤食传统,尤其要有“黑羊”。比如:在甘马挽海南会馆天后宫中,农历三月二十三的集体拜祭、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天后圣母宝诞、农历十月十五的水尾圣娘宝诞、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关圣帝君宝诞是该宫的主要祭祀活动,在这些祭祀活动中所用的祭品有鸡、羊、水果、海南糕和鸡蛋等,但现今只有在水尾圣娘宝诞时才用黑羊拜祭[16]。

用黑羊祭祀的传统可以追溯至殷商时代。甲骨卜辞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祷雨,叀黑羊,用。有大雨。

叀白羊,有大雨。(《合集》30022)

弜用黑羊,亡雨;

叀白羊用于之,有大雨。(《合集》30552)

“在中国传统神话中,黑色常常与水相关。‘水正’(水宫)被称为‘玄冥’,意为‘黑而神秘’。孔颖达曾指出:云‘黑牡秬黍’者,以其祭水神,色尚黑。黑色与水对应的观念,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并被广泛接受。”[17]其实,黑色与水的这种关联文化,不仅存在于中国,弗雷泽发现在世界其他文化那里也认为黑色似乎与云和水存在某种普遍联系,黑色动物常被用于祈雨之祭。“在东非瓦布格威族中,祈雨者把一只黑羊、一头黑牛犊牵到太阳下,放到屋顶上,剖开它们的腹部,使内脏和鲜血飞溅到各个方向。瓦果果巫师在祈雨时要身穿黑色服装,使用黑色家禽、黑羊和黑牛,在祖先的坟前祭祀。马塔贝尔人祈雨时,要使用一种用黑牛的血和胆汁制成的符咒。苏门答腊人祈雨时,要把一头黑牛沉到河中,在它逃往岸边的过程中被河里潜水的女人捉住。阿萨姆的加罗人在旱季要用黑羊在山顶举行祭祀。立陶宛的人在旱季要用一头黑色小母牛、一头黑色公羊和一只黑色公鸡在树林深处祭祀雷神。弗雷泽认为,祈雨时选用黑色祭牲,是因为黑色能够使天空布满降雨的黑云……黑色祭牲就是雨云。雨云是黑色的,这是雨的本性。”[18]

由此可以看出,水尾圣娘信仰是比较原始的一种民间信仰,作为海南本土兴起的神明,它保留了较为原始的中国早期文化观念,从其祭品的特殊性来看,她与“水”相关,是典型的水神、海神。即使后来随着琼侨下南洋的脚步传播至东南亚国家,其神性、神职也未发生改变,尽管有的庙内祭祀仪式有简化、祭祀日有不同,与妈祖、108兄弟公、大伯公、观音等有合祀现象,但其信仰核心——作为海神——从未发生改变。

三、马来西亚水尾圣娘信仰的文化意义

(一)构建异域生存的文化力量

对于下南洋的海南人来说,水尾圣娘曾是他们漂洋过海航行途中的精神信念。早期出洋,鉴于航海技术和条件,更多地依赖自然之力。《康熙琼州府志》就曾经记载:满剌加,在占城南。自三佛齐顺风八昼夜可达。人们想一路平安抵达目的地,只能“听天由命”。出洋的海南人坚信水尾圣娘就是“天”,能保“命”。据说,道光年间,一艘南下的中国帆船不幸于毛剪港沉没,一位乡贤就从破舟中找到一尊水尾圣娘金身,将之携回当时海南人在登嘉楼建立的临时居所(公司厝)内供奉,这便是马来西亚最早的“水尾圣娘庙”,后来成了登嘉楼琼州会所。可见,出洋的海南人随身携带着“水尾圣娘像”。作为海神娘娘,她既是航行途中的平安符,更是海南人移民异域漂洋过海的精神信念。

对于背井离乡、在外谋生存和发展的海南人来说,水尾圣娘更是他们在异域存活、奋斗过程中的精神导航和支柱。19世纪初,漂洋过海至马来半岛的琼人面对的生存环境是未开化的、人迹罕至的荒蛮之地,如何存活,以什么行业立足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峇株属新加兰“海南港”,位于柔佛州西南部,“一百年前,这里是沼泽地带,没有陆地,也没有交通,到处皆是荒野,以及苍苍的丛林,当时住在这里的海南人,要到外地必须要乘船进出,而所有的土产也要船运”,所谓海南港就“是海南人用锄头开拓出来的”海港[19]。20世纪初,海南人被当作“猪仔”卖到东南亚各国,为外国老板支配的锡矿做矿工,或在橡胶、胡椒种植园做农夫,每天工作十几二十个小时,惨死者无数。所以先辈们常说,早期下南洋的历史就是一部琼人的血泪史。在严酷的条件下,人们内心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水尾圣娘就是琼人的精神支柱,因而凡是所到之处海南人都先建庙,庙里必供水尾圣娘,或108兄弟公,或妈祖等。他们坚信这些神明能保佑人们在异域立足、平安、发展。今天,马来西亚的琼侨每到农历十月十五前后到庙里拜水尾圣娘都是求平安,商人则祈求财运亨通。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海南人在马来西亚已立足、扎根,并有了较好的发展。从早期的咖啡业、餐馆到今天的经营汽车行、金融贷、建筑、树胶园主,海南人的发展呈多元化,并且有不少人从政,据统计,共有9位海南籍人士任国会上议院议员,14位任国会下议院议员,众多人任各州议员。海南人在马来西亚经历了一个从移民、扎根到本土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方面积极努力地融入当地文化以求发展,另一方面也更注重在异域文化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独具特色的原乡信仰文化正是其文化身份的标志。生活于马来西亚的海南人靠着水尾圣娘信仰、一年一度的水尾圣娘祭祀庆典活动保持自身文化身份,凝聚社群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今天我们仍能依据水尾圣娘庙宇空间分布、信仰文化识别马来西亚琼侨的历史活动轨迹和现存活动区域,它是马来西亚琼侨的一张文化身份证。

(二)本土文化的异域重塑价值

水尾圣娘信仰文化不仅对生活在马来西亚的琼籍华裔意义重大,而且对马来西亚的本地人来说也有较大影响。正如厦门大学曾玲教授所言,华人在下南洋的历史过程中,“一方面运用原乡的中华文化资源整合社群,再建华人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华人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播到马来西亚,并在当地社会的脉络下传承与发展出具有马来西亚特色的华人文化形态”[20]。

当下,水尾圣娘信仰文化连同妈祖信仰文化在马来西亚社会已形成一种特殊的“当地”文化资源,发展成了旅游业力推的文化消费产业。如马来西亚乐圣岭天后宫,主殿供奉天后,左侧供奉水尾圣娘,右侧供观音。该宫现已被评为马来西亚最具特色的华人庙宇和吉隆坡十大旅游景点之一,不仅引来大批游客,还是当地的婚姻登记处,每年有众多新人来这里希望得到“女神们”的祝福。

此外,由水尾圣娘和妈祖庙所依附的会馆发展起来的慈善业、教育业又深深影响、带动了当地非华人群体。学者林希就曾系统地考察了马来西亚各会馆及其天后宫创建华文学校、办华文教育的问题。其中创办非常成功的就有古晋海南会馆天后宫、槟城琼州会馆、雪隆会馆天后宫、北海琼州天后宫。一些华文学校已成为国民型学校,如依托雪隆海南会馆创办的伯桥南学校[21],它们“凭借其成功的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术成绩上的卓越表现,以及拥有浓厚中华部氛围的校园等”,不仅招收华裔学生,更是吸引了无数非华族家长和学生,学校每年都是爆满[22]。

水尾圣娘、妈祖,她们作为“女神”信仰,因其女性神灵天然的母性、包容性等特征赋予了异域下中国文化明显的文化亲和力,使其在马来西亚社会中不仅使华裔群体内部之间的关系和谐,而且在华裔与当地文化之间也架构了良好的文化沟通渠道和纽带。

四、结语

水尾圣娘信仰作为海南岛本土产生的地域文化,被虔诚的琼侨带到了东南亚各国,并在异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早在清道光三年(1823)越南的胡志明市海南会馆(原名西堤琼府会馆)内就设有庙宇,主神天后,右侧奉水尾圣娘,108兄弟公[23]。1841年,海南人在泰国三清创建水尾圣娘庙,这是海外最早的海南籍人士所建供奉的庙宇[24]。1854年,新加坡创建的琼州会馆内就供奉有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和108兄弟公。印尼巴厘岛的丹戎贝诺阿海港有一座海南人修建的昭应祠。据推测,这座庙的建造时间大约在1850年中期至1860年之间或更早,庙中主祭坛上供奉的是108兄弟公、水尾圣娘和天后圣母[25]。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海南同乡会圣母宫大约创建于清朝统治时期民国之前,宫内供奉水尾圣娘。1939年马来奕市琼籍华侨华人创建了海南公会,公会内建有水尾圣娘庙。在泰国72府,凡有海南华人的县市,都有水尾圣娘庙的创立[26]。可以说,在近两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琼侨的东南亚奋斗轨迹,水尾圣娘信仰已发展成为一种有东南亚影响力的信仰文化。

猜你喜欢

天后宫会馆马来西亚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看你一眼就会笑
一岩九饮会馆
有你在可真好呀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