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语用的语文阅读教学再构策略

2019-12-24陈瑜

关键词:苏教版文本课文

陈瑜

摘 要:语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应以语用能力为抓手,探究小学阅读教学的再构策略,即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师生关系的重塑、文本解析再读、阅读教学策略重构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进一步落实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用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1-103-2

本文所论及的“语用”,是指在文本语境下,对课文典型语言文字现象的揣摩、体会及凭借自身所掌握的语用经验和知识,对语言文字加以规范运用的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指向语用的小学阅读教学再构策略。

一、依托文本,发掘“语用”的教学价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想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教师必须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分析文本的语言内涵,做好谋篇布局的设计。

1.从编者意图出发

语文教材的选文,多是隐含着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它包含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此,编者的意图是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从编者的意图出发,才能更好地厘清“语用”教学的方向。比如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文本以大段的重复的手法呈现出作者的自由,这一份“自由”正是源自祖父对“我”的爱。在教学时,教师应紧扣文本的句式,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

2.从语言内涵出发

文本内涵蕴藏于字里行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的精妙,通过对话表达与写作练笔,实现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语用能力。例如苏教版二年级的《猴子种果树》,其语言结构非常清晰,并且十分相似。可以让学生在理清语言结构的基础上讲故事或续编故事,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素养。这一类型的课文还有很多,细读品悟,发掘语言的内涵,让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形成有抓手,有梯度。

3.从谋篇布局出发

写文章好似建大厦,而谋篇布局就是这大厦的框架结构。对文章谋篇布局的把握,是对文章的形而上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苏教版六年级《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为例,课文的故事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两个主人公的鲜明的性格对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这其实都是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谋篇布局出发,关注文章的写作的顺序,搜寻文章的写作线索,勾连前后文关注照应和过渡等等,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构思的奥妙。这样总结出的经验是扎实有效的,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性思考,便于广泛的阅读时落实语用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重构“语用”的逻辑线路

1.目标设定有高度

课堂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文本教学方向的把握,是语用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重要依据。基于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应关注语用的“点”,一节课上不可能完成很多项的语用能力的实践,教师可以选择最适切的“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落实实践。例如将苏教版《三亚落日》一课的教学目标,可抓住文中作者运用得最多的一个手法——比喻展开教学。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出发,拓展阅读各类文学作品中描写太阳的比喻句,体会修辞的精妙;活用比喻句,描写日出,感受不同时候太阳的美。这样的目标层次清晰,挖掘文本适度且充分,为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发展搭桥铺路。

2.任务驱动有深度

指向语用的任务驱动,是以“主问题”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产生新的认识,萌发新的问题。例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老师问:“剪枝的学问,这里‘学问是指什么?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学生们明确了任务,找到答案。而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用意绝非教孩子们剪枝的技术,蕴藏在剪枝背后的“学问”在课堂上呼之欲出。老师追问:“剪去这些枝条和结果之间有关系吗?把关系说清楚。”“桃树是这样,人也是这样。你能说说吗?”学生理解到减去是为了增加,舍与得的关系。老师用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捅破了“窗户纸”,学生豁然开朗。通过适度的目标设定、强烈的任务启动,教学就变得明朗清晰了,学生的探究适切而有价值,其语用能力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三、勾连延展,融通“语用”的应用方式

在教材中有许多同类的课文,比如类似的描写對象,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等。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文章无需过多的教,只要把相似之处放在一起,学生读一读就能发现其中的表达奥秘。这类文章的教学要关注纵向对比,横向拓展以及与自身的关联。

1.新旧勾联,纵向对比

教学时,发现不同学段的文本之间有相似之处,这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新旧知识的勾连,是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的《珍珠鸟》,其中有一段关于珍珠鸟外形的描写,“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让学生对比读苏教版三年级课文《燕子》中的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就会发现写事物时,同样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来描写的。再进一步探究描写的顺序,感受其中的奥妙,从而掌握描写事物的要领。课文中精炼优美的句子,恰好是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范式,类比的教学恰恰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在比较中发展思维,在比较中发展语用能力。

2.旁征博引,横向拓展

教材上的课文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我们习得语用的重要依靠,但如果仅仅围绕课文不做突破,这样的教学也是片面、狭隘的。要全面习得语用,需要大胆从现行教材中突围,以教材为“例子”,围绕一个语用习得的要点,把课内的阅读与课外的阅读相融合,做到“学一篇带几篇”。

以苏教版三年级课文《恐龙》的教学为例,研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关注说明方法,体会科普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准确和严谨。将其与学生搜集到的恐龙的资料进行对比学习。同样是写恐龙,思考两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通过类比学习,就能发现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这样学习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3.对接生活,融会贯通

要使学生主动地感悟与体验,就要求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阅读教学中语用的习得可以运用于生活,生活中的收获也可以转化成课堂上语用的实践。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课文《木兰从军》时,在品读文本时,不仅要求学生明白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木兰的品质的,更多的是关注作者是怎么将木兰“爱国爱家”“英勇善战”的品质写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口头表达训练:面对这样的选择,家人们极力反对,他们是怎样劝木兰的,木兰又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对课文进行补白,同时也是将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加以融会贯通,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因而以此为契机,学生的语用实践也就落到了实处。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只停留于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那是非常狭隘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发掘文本的内涵,更要突出言语的表达与运用,真正地实现全语文、深阅读的教学,进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抓手和坚实的保障。

(作者单位:太仓市浮桥镇九曲小学,江苏 太仓215400)

猜你喜欢

苏教版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