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艺术实践类公选课程初探
——以常州科教城跨校选修为例

2019-12-17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常州学分艺术

□徐 静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类公选课是公共选修课程中的重要类别,开设艺术类公选课是各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在公选课程中开设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尚不多见。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受自身发展历史及教育属性的定位,其课程体系,尤其是以扩展知识、提升素质为使命的公共选修课亟须细化,从而呼应高职类学生“重技术实践”的学科定位。基于此背景,常州科教城所辖的常州大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常州市政府规划及协调的区域互助、资源共享的理念下,打破院校“围墙”,尝试跨校选修课。各校根据本校特点,遴选出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类课程,面向科教城五所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已经总结出了较为完备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比对全国高校同类课程现状,探讨艺术实践类跨系公共选修课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以期能为同类教学提供参考[1]。

一、国内高校选修课现状

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构成板块,长期以来,由于受组织实施的便捷性与约定俗成的艺术普及思想影响,各高校多开设公共美术选修课程,且多以理论课或欣赏课为主,如《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中外美术史》《影视赏析》等。由于只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而忽略了艺术实践,使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很难完全融入艺术体验中,从而降低了他们对选修课课堂的参与性。由于公共美术选修课的开展旨在为广大热爱艺术的学生提供一个感受艺术的平台,拉近了他们同艺术的距离。因此,艺术实践类选修课程对非艺术学生而言,更能填补他们艺术感知的空白,满足其感受艺术的诉求,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促进“人本”全面和谐发展[2]。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看,各大高校大部分的选修课程多采用合班制大课教学,少则也有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通常一个阶梯教室能容纳几百人,但是由于人数过多,教学环境不够理想,课堂秩序难以维护,教学氛围不够浓厚,任课教师无法照顾到学生个体体验的差异性,加之受从教精力、授课时间的限制,不能给学生带来启发性的思考,导致很多学生都认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目前高校选修课程中最为常见的现状。

从选课学生的心态来看,不少高校在开设选修课时,只关注教师是否可以“开”,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愿意“选”以及“选”的真正目的。据笔者调研了解,很多学生的选修课都是为了课程背后的学分,学分的多少以及该门课程通过率的高低,成为他们是否选择该课程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由于大课人数众多,给任课教师的点名造成困难,即使点名也多以抽查点名的形式代替,任课教师对学生无法有效识别,逃课现象司空见惯。因而,对于多数任课教师而言,人数之多,课堂纪律之混乱,似乎也只能通过点名作为评判和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了,课堂互动、学习的跟进就无法得到切实贯彻。学生们由于缺乏必要的体验,认为选修课内容没有“用武之地”,多满足于“修学分”的功利目标,选课的初衷大打折扣[3]。

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为了达到家长和高中教师们的既定目标,很多学生舍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从文从理。在这种机制下,当他们进入高校后,公共选修课就成为很多学生追求自己兴趣爱好,展现自己真实特长的一个最佳选择。有不少学生确实是把选修课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来谨慎对待的,他们希望通过对选修课程的了解进而选修一门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能辅修第二专业,这就要求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多了解其他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突破专业的局限,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自己的就业面,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艺术实践类选修课价值应对

高校开设艺术公选课程是深入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当艺术选修课发展成为学生凑学分的一门普通的选修课程,其开设的意义又有多大?

笔者所任职的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起积极响应常州科教城管委会的号召,对公选课程改革进行了尝试,率先在艺术公选课程中推出《乱针绣基础》《仿景泰蓝工艺画》《服饰品设计与制作》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实践课程,并面向大学城其他五所高职院校,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与以往的课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定位:课程主要以实践动手为主,以艺术制作体验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旨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敏感度和感受力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被唤醒。以《仿景泰蓝工艺画》课程为例,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了解后,任课教师通过手把手、分步骤给学生们详解讲解制作工艺,示范工艺流程,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仿景泰蓝工艺画的制作过程,使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传统景泰蓝工艺制作过程中的掐丝、点蓝的意义,学生接收到的不再是“呆滞的思想”,不再仅停留在欣赏、观摩的阶段,而是在艺术欣赏、工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完成一系列作品,实现课程目标。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练习,并结合学生最终作品效果作为考核依据,这与一篇课程论文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及将课堂点名作为考核依据的方式截然不同。

(2)选课人数:由传统的大班合堂课到小班制教学,小班制教学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和引导每位学生。一般来说,高职类艺术专业的班级人数都控制在30人以内,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考虑到课程需要学生们动手参与,公选课程继续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限定班级人数不超过30人。也将教学场所相应地调整为专业教室及工作室,真正实现一对一的辅导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使选修课凝聚为一门技艺。以《乱针绣基础》课程为例,学生参加了本门选修课的学习,真正收获的不再局限于理论性的了解和对作品的欣赏,更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感受“一针一线”,落地为体验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3)技艺传承: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近年来很多学校都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非遗进校园”成为文化教育联动的活动形式。事实上,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到高校,学校从来不缺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动力,只是在运作模式上往往仅局限于单纯的“展示欣赏”和“蜻蜓点水”式的体验活动,在实际课程建设上,很少有在校内真正开设固定的传统文化课程和长期相关的主题活动,进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全面纳入现代学校教育。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推选的艺术公选课程中就有常州地方非遗技艺乱针绣,作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在近百年来一直是“藏在深闺人不识”,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杨守玉、陈亚先、孙燕云三代人的努力,已被列入“常州三宝”,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成为具有常州特色的工艺。在此背景下,基于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以乱针绣为代表的传统技能课程被推选为为数不多的大学城公选课程之一,使非遗在“进校园”的基础上深化为“进课程”“进课堂”,不断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深度保护。所以,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逐步发现实践类公选课程的开展,广受学生好评,备受大家青睐,很多学生是“慕名而来”“有备而来”,甚至还有学生表示可以不要学分也要来参与课程学习,这是在以往的公选课程教学中很难遇到的情况,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自愿选课,更看重的是课程内容,而不是来修学分、混学分。在美术高考制度下,高校开设选修课更多体现了功能价值之外的“兴趣”,从而诱发其内在“小宇宙”的爆发力。这不仅是一种理论阐述,更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多位案例所印证的。

结 语

艺术实践型公选课是“工匠精神”及“非遗保护”语境下高校选修课新的组成部分,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来看,在实际执行中也是颇受学生青睐的课程类别,其开设内容、组织形式均同传统以理论合班制为主的选修课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种差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了常规专业课程“学以致用”的压力,与学生内在的动手实践意识产生共鸣。常州科教城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跨校选修,学分互认”的方式促成了艺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有效改革,拓展了院校“围墙”的界限,激发了学生对“隔壁校”的向往欲,而艺术实践类选修课恰以特殊的形式满足了青少年阶段学生求新求异的诉求,成为选修课教学的有益尝试和革新路径。

猜你喜欢

常州学分艺术
常州的早晨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纸的艺术
学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爆笑街头艺术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