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国画“留白”技法的影响

2019-12-17毛怡琳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翠鸟留白

□毛怡琳 赵 君 浙江理工大学

国画创作,不仅是对自然万物的单纯描绘,更是画家借由笔墨这一传播媒介将事物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达到表述自我思想内涵的目的[1]。笔墨之于创作者时而平静如流水,时而狂放如奔马,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心境造就了艺术家的丰富情感及品格。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历代文人墨客艺术审美品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儒家“中庸之道”在国画“留白”中的体现

“中庸”出自《论语·雍也》,其中“中”为中和、不偏之意,“庸”同用,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讲求的是采用适中的角度,用中和、中正的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2]。

例如,潘天寿先生的《翠鸟图轴》,两根树枝折叠在一起形成了近乎九十度的角度,一只孤傲的翠鸟站立在树枝上,翠鸟停落的位置看起来似乎岌岌可危,随时有掉落的危险,但是从翠鸟淡定的神情和画面下方的草丛以及微微上扬的树枝来看,整个画面上下相互呼应,使画面在视觉上保持了平衡。观者可以从潘老先生的作品中感受到儒家美学的精神思想,《翠鸟图轴》整幅画面中并没有使用浓墨重彩来渲染,寥寥几笔便讲清楚了整个故事,画面上尽显开合之气,大面积的留白非常自然地将观者的视线连接到翠鸟的身上。国画中对笔墨的挥洒与节制,对“留白”之处的考究,尽显儒家美学,“中庸之道”游荡于画面的方寸经营之间。

二、道家“有无观”在国画“留白”中的体现

老庄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道家所推崇的观念中,天地间万事万物皆是“无”和“有”的辩证统一,二者之间看似相互对立,实则相互依存[3]。国画经由“留白”所产生的“无”空间,亦体现了道家哲学观的“有无观”。在中国画中,这种“有”即是由笔墨所构成的实景,其表现可以是世间万物的千百种姿态,与之相对应的 “无”则是绘画创作时所留下的“空白”,表现的是画中的虚景,通过对“白”空间的巧妙布局,本质在于用“无”诠释“有”,以空来营造满,从而达到一种深幽的意境。

例如,八大山人朱耷先生的《荷花翠鸟图》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错落空间构图,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整个画面一分为二,形成左右相互呼应的视觉感受,结合画中虚景达到纵深整体画面的视觉效果。画家有意营造的“无”空间,充分体现了老庄哲学中的无为观与“有无相生”的道家美学观。除此之外,道家哲学还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朴素美学观点。在朴素美学思想的影响之下,画家们开始通过对笔墨浓淡的把控来实现对黑与白的诠释,进而在黑白画面色彩基础之上,发展出“墨分五色”的色彩理论体系。“留白”之白,就其色彩意义而言,它并不是无“色”的,而是带有一定的玄学色彩,同时也深刻表现着道家哲学中“有之为利,无之为用”的哲学思想。

三、佛教“色空观”在国画“留白”中的体现

中国绘画缘起宗教,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宗教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对绘画艺术起着渗透作用。佛教“色空”理论最早出现在由唐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其中论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佛学思想中将能使人感触到的有形物质称为“色”,将这一思想立足于中国画,便能够理解在佛教哲学概念中,黑与白之间是相互参悟的。画家们利用笔墨的“黑”描绘出画面,同时又将想象空间通过剩余的“白”传递给观者,通过黑白、虚实相互之间无差异的存在,在纸上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怀。

例如,齐白石先生画虾却从不画水。作品中的实景其实只有虾这一主体,但经由作者笔墨润色之后,却能够使观者“看到”水,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虾在水中游动的场景。如齐老先生所言,绘画的精神在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虾的晶莹剔透可以通过实在的笔墨表达,而水的广阔与流动却是不可表现的。在这些由虚与实所构建的和谐空间中,中国画的“留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它通过对这种对立物象的营造,将中国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哲学思想以诗意般唯美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

四、传统哲学思想对“留白”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国画技法的影响,是通过对艺术家们精神思想的影响来实现的。在众多传统哲学观念中,儒、道、佛三大家的哲学理念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产生了影响。儒家崇尚的“中庸之道”、道家追寻的“有无观”以及佛教所讲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观念都在不断相互争辩和补充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倾向。在这些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构图画面布局,除去对画面主体必要的描绘和点缀之外,留出较多的空白之处,这样既能够凸显作品的含蓄内敛,又能使画面产生一种韵律之美。

龚静在《文字的研究》一书中提到:“所谓留白而生的韵事,贯穿和实践着中国美学的精髓”,“留白”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重要技法。借由“留白”所带来的意境美,给予观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意境既是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追求,同时也是观者的欣赏感受。意境的主旨是情与景的交融,用有限追求无限的可能,笔墨通过“留白”等技法塑造出“画外之画”“象外之象”,从而达到能够引发观者审美想象的目的。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对国画“留白”技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中国画中的“留白”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魅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内涵丰富,对历代文人墨客艺术审美品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翠鸟留白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笑翠鸟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白描画禽鸟(八)
现代新儒学在韩国的发展研究——以朴钟鸿的哲学思想为中心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