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博士作品展应引导当代书法创作走向高雅

2019-12-17杨帆

大学书法 2019年2期
关键词:作品展书法家博士

⊙ 杨帆

一、书法博士作品展的现状与特点

“书法博士”古已有之,未敢以新鲜名词称之,而单独以书法博士群体为对象的书法作品展,倒是近年来产生的新事件。书法博士是传统书法发展与现行教育制度结合下的产物。考之于史,西晋时期已设立书博士,唐代国学凡六,其五即书学,也置书学博士。古代那些书学博士,早已成为书法史上的大家、名家,只不过他们同时还是经国之大才,或是传承经典文化的学者,皆非仅以书法而存世。

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教育体系分科之影响,书法才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专业。1918年,蔡元培在第一国立美术学校开学典礼上,提出增设书法专科。1934年,金陵大学胡小石教授为文科研究生开设书法专门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美术学院于1963年招收首届书法专业本科生,1979年又招收首届书法研究生。1995年,首都师范大学招收首届书法博士生。迄于今日,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皆纷纷设立书法博士点培养高端书法人才,有的学校还设立书法博士后流动站。在高等书法教育体系中,本科是基础,人数比较多;硕士是中高层次,人数比较少;博士是高层次,人数更少。书法博士基本代表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高精尖层次。对这个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书法创作的博士群体之培养,可谓书法史在当代的一项宏大工程。

书法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称一个稍有功底的人为书法家,其标准既多样也模糊。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展览可以成为书法家,参加各级书法家协会的活动也可以成为书法家,则全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书法家。而在国家现行学位制度下,必须通过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者,方可称之书法博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博士学术水平的规定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因此,书法博士应具有在书法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并有创造性成果,也应在书法艺术领域独立从事创作实践并有创新和突破,即学术与创作须并重。这是书法博士区别于大多数普通书法家的本质特点,也是书法博士群体能单独举办高品位作品展的内部条件。书法博士的培养已有二十余年的历程,培养单位由当日的一家衍生到今日的十余家,博士生导师也由过去的一二位增加到今日的数十位,毕业的书法博士生数量也由过去的个位数增加到今日的三位数。书法博士的学术研究理路和创作风格,正朝着多元化方向纵深发展,且已具备一定的规模,这是书法博士群体能单独举办高品位作品展的外部条件。

在当代中国书法四十年“书法热”推进并渐趋冷静与向传统书法本体回归的背景下,正是在这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书法博士作品展随之而生。近年的书法博士作品展,约可分为几类:一是某一培养单位组织所培养博士生举办的展览;二是三五数量不等的博士自发组织的联展;三是某一博士举办的个人书法展;四是按性别区分举办的女博士作品展;五是某一官方机构或民间机构举办的博士作品邀请展或提名展。展览规模各有大小,展览地点亦遍及南北东西。笔者作为书法博士群体之一员,曾参加了2016年1月在常州市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邀请展暨学术论坛”。2017年7月,又在南京市江苏现代美术馆参加了“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展暨学术论坛”,该展由开办书法专业较早的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所属书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且担任学术主持的徐利明、王冬龄、邱振中三位教授都是在学术与创作上卓有建树的书法博士生导师,展览作品涉及人员多,规模也较大,当属比较有代表性的书法博士作品展。

2017年江苏现代美术馆的书法博士作品展,因是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又作为学术支持,故邀请了全国近130位书法博士及在校书法博士生参展。参展博士涵盖国内所有招收书法博士生的培养单位,其中近40位博士已是各院校博、硕士生导师,近20位博士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继续从事书法研究工作,算是书法博士群体在创作与学术上的一次集体亮相。透过此次展览,约可窥见书法博士作品展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其一,人员分布广,但不平衡。小型的书法博士作品展人数少,或仅限于某一区域或某一培养单位,数据上不能说明问题。以2017年的博士作品展分析,参展博士分布于21个省,可谓幅员辽阔。但人员比重极不平衡,北京34人,浙江24人,江苏14人,上海7人,陕西7人,广东6人,四川5人,山东5人,福建3人,广西3人,湖南3人,贵州2人,辽宁2人,重庆2人,其余河北、黑龙江、湖北、吉林、宁夏、天津、云南仅1人。这当然不是全国书法博士的准确数字,但也反映出各地书法高端人才培养的不平衡,与全国各省区书法发展的不平衡是大体相当的。

其二,展览的规模虽小,但总体质量高。书法博士作品展,其规模较之其他展览为小,即使比较齐整的集中展示,也才一百余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面向全社会通过展览、研讨会形式,至今吸收会员多达一万余人,而书法博士培养已二十余年历程,人数至今也才三位数而已。这个群体代表了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的高端层次,数量当然就不能多,范围小是它的特点,展览规模小也是它的特点。从选拔展览对象的角度论,国家级展览仅兰亭奖设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为参与选拔的前置条件,其他海选式的展览均无投稿资格限制。而博士展的任何一个参展作者,都是在学术与创作上经过严格的博士招生入学考试,再经历三至六年的学术与创作磨炼,且课程成绩与学位论文合格者。因之可言,书法家协会会员是经过展览选拔的优胜者,但不要求继续接受专业培训和考核,而书法博士则既须经过选拔,还须通过专门学习与考核。书法家协会会员好比古代通过礼部考试并被直接选任的进士,书法博士好比通过考试的进士,再进入翰林院接受专门学习,散馆后考核合格者。所以说,经历了严格学术训练的书法博士,以他们的文化广度、审美识见的高度,其作品展览在整体的水准上都是比较高的。

其三,作品展示与理论研讨的一体化互动。诸如近年的邀请展、提名展、个人展,也多在展览的同时开设一个研讨会,但研讨多是相互吹捧,已失去学术上争鸣的本质,尊严没落,斯文扫地,风气庸俗,影响极坏。以2017年江苏省现代美术馆的书法博士展为例,该展要求参展博士提交两件作品和一篇论文,并在论坛上作学术报告,与会博士参与讨论,评议人综合各种意见作评议。所展示的两件作品,体现出书法博士在创作上继承传统的深度和创新的广度,所提交的论文,也反映出书法博士研究视野所涉书法史、创作理论、书法文献、古文字学、书法批评、书法教育、篆刻理论等方面,可谓专而谨,博而厚。如果仔细对照作品和论文可发现,书法博士在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上的旨趣整体上是统一的。书法家协会举办展览,一般只展出作者一件作品,更勿论同时提交论文,这是广大社会书家素质不一的原因所致。从作者群体论,能扎实地举办既有若干作品也提交论文的展览,目前只有书法博士这样的学者书家群体能实现,应当起到引领风尚的作用。

其四,作品创作在内容、形式、格调上的高雅较显著。书法博士在博士生阶段是专事学术研究的,以理论研究为主攻,未闻有专事创作的书法博士。他们研究一个具体的学术问题,写一篇完整的博士学位论文,会耗掉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少数书法博士在本科、硕士阶段所学并非书法专业,社会上一些不甚明理的人,便以此为由,认为书法博士的创作整体是薄弱的,甚至是退步的,其实这是一种不深谙书法规律的误会。从书法博士作品展可看出,其中不少博士也曾是书法家协会通过展览选拔的优秀者,只不过他们通过若干年的沉淀和学术训练,其创作更显平和,更见思想认识和审美识见的高度。学术研究的旨趣必然影响到他们创作审美的转变,学术研究的深度也从正面促进着他们创作高度的提升。比如,研究古书论版本的,会特别注意作品中文字版本的可靠性;研究篆书的,会更加考究作品中篆法的准确性;研究晚明书法的,会更在意书法形式上既合传统又具突破性。这种因为读书治学而形成的学识上的优势,从专业素养到文化修养、综合学养,已与一般书家的乱抄内容、盲目求新有本质的区别。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书法博士要查阅大量古今一手文献,长期浸染,气质变化,其创作手法与审美就必然与时下的“展览体”拉开距离,从而使博士作品展整体传透着一种雅驯正统的格调和浓厚的书卷气。

二、当代书法创作存在低俗现象

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对传统的深入继承并结合当代的审美创新,具有歌颂现实与弘扬真善美的内质。高雅精致的书法,必将通过传播途径和社会教化,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精神境界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低俗拙劣的书法,必将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影响。

雅与俗在艺术审美上是相对的概念,也一直存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诗有风、雅之别,画有文人画、界画之分,文字有代表官方正统的官书,也有来自民间的俗书。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往往孕育产生于通俗的民间艺术,故通俗的民间艺术形式往往发生在前,尽管它在形式技巧上简率不经,但正是经过文人群体吸收其质朴生动的意蕴,并改造加工,才提炼而成典雅的艺术。二者之间只有雅、俗的分野,没有孰是孰非的界限。如果在创作中对历史上的经典艺术形式加以支解破坏,将民间艺术形式的朴拙演绎成真丑真拙,则势必落入审美趣味的低俗。那些趣味低级、表现庸俗的作品,在历史上一直作为高雅艺术的对立面存在着,诸如气味糜烂的艳词,状如算子的馆阁体,不衫不履刻意断烂的印章,虽然当时奉迎了部分人的视听,但最终还是被历史淘汰了。一个艺术门类中,如果充斥着大量思想境界与审美趣味低级的人,所创造的作品也大都是低俗的,危害极大,应予遏制。

当代书法几十年,广大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广度与开新的深度上,功绩和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对诸如笔法、结字、章法、墨法等形式美方面的探索与努力,都十分充分,某些推进与创新,甚至已超越古人。但是,在进步的同时,和历史上的低俗现象一样,书法界依然存在着一批低级趣味的人,正创造着一大批低级趣味的作品。近十余年间,依托书法家协会的展览平台迅速走红的书家此起彼伏,其中不乏文化修养浅薄、审美趣味平庸者。他们混迹书坛,不愿一心向学,既无知亦无畏,将经典书法演绎为丑拙,将民间书法夸张为支离,或肆意怪诞,或刻意描摹,以平庸低俗为正统高雅,既误人亦自误。

当代书法创作存在的低俗平庸现象,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其一,作品内容的浅薄与平庸。好的书法作品,不仅形式优美,且从文字到内容,都应该具备雅正乃至无可挑剔的品格。书法创作在文字内容的选择和运用上,必然与文学、文字学、版本学等传统学问相关联。比如,选择什么内容关系到作者的文学素养,选择什么版本关系到作者的目录学素养,选择用什么字形关系到作者的文字学素养。一幅作品须文、书二境俱美,并且无错字之瑕,方可称善。一些仅重视技法而不甚读书的作者,其作品内容多是乱抄一些古代诗词或文,不甄别版本,不考究字形,甚而错字百出,影响极坏。尝见“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入选者,竟在作品中大量书写早已废止的唐朝武则天所造文字。这些自出新意的字,悖逆六书,曾遭到无数学者的批评。今日再将古代的这些糟粕用于创作,就是缺乏文字学修养造成的识见上平庸的体现,不值得提倡的。

其二,作品形式上的刻意求变与刻意模仿。中国书法的字体,随社会实用之需而发展,盖其依类象形而谓之文,形声相益而谓之字,著于竹帛而谓之书。字有六书,而书亦各有体势。历史上的一些书体正是适应不同书写形制而产生的,如秦书八体之署书、殳书、摹印、刻符皆是,于是有甲骨、铜器、竹木简帛、镜鉴印章、绢素卷札等书法形式,皆适乎其时,顺应实用而兼顾审美。故古时书法遗迹传至今日,亦不觉其造作生硬,纵有残泐断烂,其形式亦皆一任自然。可是,近年某些书写者,或刻意照搬古代的书法形式,将前人书法中的一些糟粕一并接纳,将一些特殊样式的书法不加改造就在宣纸上再现,其视觉极不可观;或刻意模仿残碑断碣的断烂痕迹,行笔抖动夸张,见之使人作恶;或为了迎合评委胃口,投机专营,亦步亦趋,效颦出丑;或违反书法本质内理,刻意求变,四五十岁佯装七八十岁的成熟样,大悖以书卷怡养的自然规律;或刻意求新,锐意各种实验,树立某种特殊形式和个人风格。如此平庸之作,有的竟可混迹高级别展览,其深层原因,当然是为了名利,不惜违背书法自身规律去求新求奇。实际上,一件作品的流传和价值,靠的是作品本身的内蕴,而不是作品外在的标签和荣誉。

其三,作品审美趣味的真丑与真拙。中国书法的发展整体上以帖学为主脉,到清代中晚期又产生碑学。帖派书法以典雅平和为尚,碑派书法以真率拙厚为尚。受晚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提倡取法穷乡儿女造像的碑派审美影响,一些书写者只看其表,盲目以各种荒诞不经的笔法去表现非书法因素造成的碑铭点画形态,将结字的天真朴拙变得支离破碎,将摩崖中那种自然天成的章法布局夸张为做作铺排,违背书写本质和形式美法则甚远。其作品极尽做作卖弄,笔意泯灭,肆意雕琢,支离失态,甚至将民间书法中的糟粕夸大发挥,打着以丑为美、以拙为美的旗号,实乃毫无艺术审美价值的真丑真拙。实际上,清代的碑派书法大家,大都是经国之才,或长于经史,兼及金石文字之学。虽然置身于崇尚碑铭的碑派审美大潮,但由于他们在参加科举对策的前期已有相当的帖学基础,故在吸收民间书刻的同时,尚能以自身学养去扬弃,能以自身的“文”去雅化,故作品仍具文气与典雅的品格。

三、书法博士作品展应给当代书法创作以高雅的示范

书法博士大都具有较好的创作基础,又经历了严格学术训练和学术道德的考量,故以他们为对象举办的作品展,各自皆能保持独立自我,不取媚于世人,较好地传承了中国书法正统典雅之品质。因此,通过深化博士作品展的形式和内涵,必将在当代书法创作的高雅追求上率先示范,并推进当代书法创作向健康的道路发展。

其一,推进书法博士作品展的开放性与影响度。书法博士作为当今书法领域的高端人才,有责任引导当代书法创作走向雅化。书法博士要有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感,就应将其作品展作为传播文化正能量的重要手段,置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这就要求书法博士不仅要学有专攻,还要具备创作高雅书法的过人本领,更要有社会良知,在自娱的同时,将优秀的书法传播到社会,对广大从事书法创作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博士作品展毕竟是近年才产生的新事物,新生事物当然就有不成熟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成长。就目前而言,博士作品展举办场次尚少,规模不大,一般仅限于少数几个博士的联展,影响度还不够高。即便比较大型的邀请展,其观展的和参与研讨的,主要都是博士群体自身,或是邀请的各院校教授、文化部门领导,面向社会的开放性也是不够的。因此,往后的博士作品展,可在展览的形式和组织上更加多样化,以期更具开放性,产生更大的影响。比如,全国各地的书法博士可在各自的区域举办个展,或举办联合展,或大型展览巡回于各地展出。随着以后书法博士数量的增加,书法家协会还可将博士作品展列入工作计划,将其与青年书法展、老年书法展、妇女书法展、公务员书法展一并作为常规展览,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对全国书法博士在创作上的整体水平作检验和展示,并产生更宽广的社会影响。

其二,深入提升书法博士作品展的学术品位和精神境界。目前的书法博士作品展,要么是个展,要么是联展,要么是提名展,在展览的个性特点上,与其他人群、其他类型的展览,还未能体现出多大的区别。博士群体已经有比较好的学术背景,有的甚至在学术上卓有建树,是一批既从事创作又从事研究的特殊群体。博士作品展的举办,大可结合自身优势,体现其独有的学术品格。比如,可按书法博士不同研究方向举办一些比较专题性的学术展。研究断代史或专门史的,可举办断代史专题书法展;研究版本目录与古文献的,可举办书法文献专题展;研究书体字体、金石文字的,可举办金石古文专题展;研究古书论的,可举办古代书论专题展;研究书法批评的,可举办批评专题展;研究篆刻史的,可举办印学专题展。通过各类专题展,既能展示各位博士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创作成果,也能借展览推出其学术取向与研究创造,在展览的学术品位上必能树立较好的典范作用。

书法博士作品展,不仅要体现创作方向的正统,弘扬民族传统书法中的精华,还要体现出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创作的作品,在思想、精神内蕴上要求高雅,对社会上一般书家给予高尚审美、高尚情操的启发。歪曲传统、丑化经典、偏离创作的正路,即“假、恶、丑”,在博士书法作品展中不应存在。博士书法要植根传统,结合研究专长,创作出追求“真”“善”“美”的作品,既表现个人高尚的精神境界,也表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而感染大众,引领时风。

其三,切实开展作品展与理论研讨的互动。中国书法的发展由古而今,传承有绪。前贤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漫长而生动的创作与理论互动的书法史,创作与理论都不是单线孤立的发展。书法风格涵泳书法理论,书法理论又催生新的书法风格。以古鉴今,创作与理论的互动,对于新时代书法的大繁荣,对于广大有理想的书法研究者和书家传承优秀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某些展览,不仅展示作品,还附带一个理论研讨;某些论坛,不仅讨论学术,也附带一个作品展。但这种创作与理论并行的模式,还不够深入和一体化,因为参展作者,在研讨会上没有论文,论坛上提供论文的作者,展厅却没有他的作品。以书法博士为对象举办的展览,不仅要提交数量不等的作品,还提交论文,因而在作品展与理论研讨的互动上比较能落到实处,具有示范性。只不过某些博士理论强创作弱,某些则创作强理论弱,尚需进一步加强创作与理论两方面的实力。这种作品展示与理论研讨一体化互动的展览模式,值得书法家协会借鉴和提倡。书法家协会举办展览,若规定投稿者必须既提交作品也提交论文,就势必要求社会上的书法家多读书,读好书,像博士那样也尽量去读一些文化经典,查阅一些原始文献。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广大书家通过读书,不仅可解决书法创作在文字内容上的选择,同时又能怡养性情,增进学养,增强作品的书卷气。长此以往,书法家就不是仅事翰墨的书法家,而是有文化筑基的,有理论支撑的书法家。

四、结语

书法博士在10年前尚是少数,不能形成气候。现在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培养的书法博士已有百数,将来还会逐渐增加。以后的中国书坛,那些靠投机取巧、走捷径获取名利的书家,不专心治学和研究创作,只会将一些低俗的审美趣味通过展览等渠道蔓延开去,将中国书法引入歧途。书法博士若始终能将做人的高度、学术的高度、创作的高度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则以后的书法博士作品展,必将逐渐引导当代书法创作走向高雅正统的道路。

猜你喜欢

作品展书法家博士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家·谢 锐
作品展
小小书法家
小主编作品展
森博士作战室
书法家
平博士密码
博士蚊
小主编入选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