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馆与大学生书法教育

2019-12-17高敏鲁旸堃

大学书法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术馆群体书法

⊙ 高敏 鲁旸堃

高校书法教育承载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与传承的使命。自20世纪60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率先设立书法专业以来,新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持续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在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美术学升格为一级学科之后,许多高校自主设置了“书法学”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书法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机制。同时,非书法专业群体的书法教育也在高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性高校和艺术院校大多设置了书法选修课,不仅可以引导在校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但是,高校的书法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书法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高校应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与参与性,开拓更广泛的教学资源及合作渠道,与美术馆共同探索适宜自身的“馆校合作”方式,通过跨平台的互动与融合提升书法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将美术馆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

美术馆与高校皆有艺术教育的公共职能,虽然两者的实施方法和环境有所不同,却都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肩负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趣味的使命。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文化机构,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功能在其诸多功能之中居于核心地位。如果说典藏是美术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可以称为美术馆的灵魂,抽去教育功能的美术馆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肉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代美术馆的发展趋势表明,美术馆正在从过去的“以收藏为中心”转化为今天的“以教育为中心”,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始终秉承着提升公众审美素质的宗旨,承担着推广、普及、传播艺术的使命。换而言之,美术馆本身就是一套公共教育体系。美术馆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模式契合了高校的实际需求,应与高校共同担负起大学生群体的书法教育之责任。

从教育角度而言,美术馆和高校的协同发展有利于社会艺术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利用。美术馆作为公共艺术机构,在藏品资源上比高校更有优势,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把馆藏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高校借助美术馆的藏品展开教学和研究,不但可以实现美术馆藏品的充分利用,而且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珍贵的创作和研究素材。在书法教学课堂上老师的口传心授固然重要,但是在书法学习中也不能忽略了对原作的观摩与研习,学生可以从原作中观察到平面印刷技术无法呈现的“纸墨相发”的质感和用笔的细节变化,启发学生未来的书法创作。与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美术馆的书法教育更关注解读方式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注重参与者的多样化体验以及与社会发生关联的相关尝试。此外,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方式,除了采用常规的艺术体验工作坊、讲解员导览、对话艺术家、青年艺术沙龙、学术讲座等手段之外,非常注重科技手段的融入,从而实现传统艺术在当代的视觉转换。欧洲的一些美术馆把影像技术运用在艺术教育中[1],高科技影像技术的引入让观众看到欣赏原作无法看到的细节,更全面地剖析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此类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开拓视野,丰富创作技巧和体验感,产生比一般课堂教学更生动的学习效果。“美术馆是以全民为对象,以终身教育为范畴,兼具多种功能的公共艺术文化教育机构”[2],大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美术馆的艺术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终身教育体现了教育对生活的回归,使艺术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相连接,既有助于书法专业学生逐渐摆脱“学院派”创作模式的某些束缚,亦可增进更为广泛的非书法专业受众群体对于书法艺术的认知与喜爱,使他们的心灵和生活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的美术馆自建立至今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从最初的简单化展览空间,逐步发展成为具备多重功能的专业化机构。“在当代语境下,美术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承与建设的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美术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通过举办丰富的展览和学术活动,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公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美术馆举办的书法类展览和开展的书法教育活动还处于初期阶段,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大学阶段是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美术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艺术教育活动不能停留于现在的状况。大学生是美术馆最具活力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语境里,美术馆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并担负起哪些职责,是值得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大学生群体书法教育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当前美术馆举办的书法类展览活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书法展览数量较少

美术馆是欣赏学习高质量艺术作品的场所,但是和绘画类展览相比,书法类展览在美术馆整体展览比重中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从展览类型、规模和数量来看,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群体通过参观展览提升书法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相应需要。

(二)缺乏对观众群体的深入研究

美术馆在书法类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的策划中,缺乏对高校学生这一观众群体独特需求的充分考虑。美术馆在展览策划之初,应该对目标观众进行界定,优秀的展览应该实现观众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只有深入了解目标观众的实际需求,才能策划出符合观众预期的展览。

(三)展览质量有待提升

美术馆自主策划举办的书法类展览较少,大多是外接展,属于场地出租性质,质量自然参差不齐。虽然,各省市文联和书协使用美术馆场地举办的书法展览可以保证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整体质量,但是在展览呈现方式及推广层面上缺少与观众的互动性,而美术馆限于有限的人力也很难为这些非自身主办的展览配套丰富的公共教育活动,使展览的效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美术馆的展览审核机制不够完善,承接的展览没有学术深度,只停留在悬挂、展示书法作品的初级阶段。更有甚者,一些不堪入目的“江湖书展”亦能混迹其中,堂而皇之进入美术馆之殿堂。参观此类展览非但无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书法评价标准和审美体系,甚至有可能使其走入误区,遭受“艺术毒品”之戕害。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4],接受过书法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将成为传播书法艺术的主力军。美术馆应在大学生书法教育中主动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针对大学生群体积极探索开展书法教育的路径和方式,在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同时,为自身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和创新活力。

首先,美术馆凭借丰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和拥有广泛教育对象的高校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模式。美术馆与高校都具有艺术教育功能,共同承担起以美育人和促进艺术传播的责任。美术馆和高校的合作可以实现从学校教育到社会认知教育的衔接,作为肩负艺术教育功能的美术馆,在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间起到了桥梁作用,是“学术性”与“公共性”的衔接。美术馆与高校的合作不乏先例,但大多数都在狭义美术的范围,侧重书法方面的很少。2018年,在河南省美术馆展出的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瓷印辉光——中国陶瓷印创作生态研究展”,邀请了高校学生来到展览现场与艺术家对话,进行创作体验和互动交流,并将配套展览的专题讲座放在郑州大学书法学院举行,作为“走进高校”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及探索“馆校合作”模式的有益尝试,对于强化美术馆在大学生书法教育中的角色担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美术馆在书法类展览的策划中应强调学术意识和学术深度。学术研究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美术馆应该以举办展览为切入点展示书法界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成果,推动书法理论研究和创作的不断深入为目的。“美术馆的展览,应该是一项学术研究、文化研究的结果,是知识能量的一种体现”[5],美术馆应该加大对书法理论研究专业人才的引进,以独立的学术立场自主策划书法展览。作品选择上应该兼顾现有馆藏和社会上广泛的书法家群体,通过展览引领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和创作方向,以展出的优秀书法作品为标杆,从正面引导大学生书法群体树立正确的创作方向、评判标准和审美情趣。

第三,美术馆在书法类展览的策展实践中应注重展览主题和呈现手段,把当代策展方法运用到书法类展览实践中。“策展人必须在裂缝上架起桥梁,将艺术家、公众、机构以及其他类型的团体连接起来”[6]。扶持本土青年艺术家的发展是美术馆的重要责任,美术馆可以在本地书法专业高校历届毕业生中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为他们举办展览,以展览推动青年作者的艺术创作,从而带动本地区整体书法创作水平的提升。馆校巡回展览的模式也值得在书法类展览中借鉴,美术馆可以选择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展览在有展览设施的艺术院校巡展,让在校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书法作品。另外,书法类展览也应该注重呈现手段的创新,作品装裱形式、墙面颜色、展签、悬挂方式和顺序等细节问题都体现出策展人的匠心独运。比如,在展览的最终呈现方式中结合大学生书法群体的学习需求,在展览中突出书法知识的传递等等。

第四,美术馆应该从传播学的视角兼顾观众需求,根据不同观众群体的特点缩短和弥合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美术馆在展览策划中应该细分观众群体,考虑大学生受众群体的独特性,策划适合他们参与的展览和活动,在展览主题中应该体现丰富性和互动性。大学生观众群体更愿意接受新媒体和新科技,在宣传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性。例如,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即是新媒体在展览中应用的成功案例,通过关注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平台,观众可以使用中英文语音与文字导览功能详细了解展出作品。在微信平台中推出观众评述环节,引出了“150岁的齐白石还活着吗?”等话题的讨论,引导观众参与到展览当中。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对高科技知识了解比较多,并且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新媒体在书法类展览中的运用可以拉近大学生观众群体和书法展览的距离,利用新媒体呈现的互动性参观体验让在校大学生更有收获。

总的来说,当前美术馆对于大学生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美术馆书法教育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效性也有待提升。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书法教育,应有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及多元化的渠道,美术馆与高校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致力于推动大学生书法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注释:

[1]钱初熹.培养公民视觉素养的美术馆公共教育[J]. 上海艺术评论,2017(6):56.

[2]陈炯.美术馆的历史、现状及价值延伸[J].艺术评论,2012(5):122.

[3]张子康,罗怡.美术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8.

[4]齐文生,郑培国.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特点研究[J].沧桑,2010(2):189.

[5]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41.

[6]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关于展览的一切[M].柏林:斯坦伯格出版社,2011:166.

猜你喜欢

美术馆群体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去美术馆游荡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书法欣赏
美术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加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