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捉迷藏》电影艺术情节设置与心理

2019-12-17查沁怡苏州大学

艺术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全家福心理艺术

□查沁怡 苏州大学

“视觉艺术心理学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进行心理学角度的阐释”,在影视艺术领域,影视艺术创作者在对作品的创作实践中往往会形成特殊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通常是通过创作者们对影片内容、形式、风格的选择来表现和营造的。影视艺术的创作中抓住了人们体会艺术美感时极为重要的两点——视觉与听觉,在有些美学研究中甚至把视觉和听觉定义为审美感官,认为嗅觉、味觉、触觉等与审美无关。由此可见,影视这一兼有视听表达的艺术形式在受众接触时带来的审美影响和冲击十分之大。

一、细节与暗示

《捉迷藏》是一部韩国惊悚电影,讲述了男主人公因寻找失踪的哥哥,发现了一个躲在别人家生活的神秘陌生人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捉迷藏》电影的创作者在剧情设置中埋入了许多细节暗示,片段情节暗示或是部分细节暗示让观众对之后将发生的事情产生模糊的猜测,有意识地影响着观众的心理氛围。创作者以对神秘人真实身份的暗示、对之后剧情的暗示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因种种情绪暗示和心理被逐渐发展的剧情影响,开始对剧情产生种种猜测,惊悚氛围也随剧情的推进而产生。创作者在设计电影情节时,借助这些暗示来推动情节,并通过一些目的性暗示增加电影的趣味性和悬疑性,有时也会埋下伏笔或是利用观众的猜测让剧情产生一波三折的效果。

二、“看”与心理

电影中的许多细节都由“看”来呈现,“看”不仅指影片表现给观众的、主角所注意到的细节暗示,更是指电影人物通过眼睛反映出的心理活动,以及电影人物表现出的眼神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眼神”辐射出的情绪感染力十分强,电影中人物的眼神对观看者的心理影响很大。影片中恩慧面对危险时惊恐的眼神、白成洙惊恐的眼神、浩世秀雅面对未知危险时惊恐的眼神……让观众的心理跟随着电影中人物的情绪起伏。

三、对比呼应

《捉迷藏》电影的各种情节片段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呼应之处,这些情节的呼应起到了重复强调的作用,加深了观众心理情绪的渲染,有些甚至让观众产生后知后觉的、毛骨悚然的心理感受。

电影片名以“捉迷藏”命名,题目的一语双关让电影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印象,使观众琢磨良久。

电影中出现多次的“全家福”照片也在各个剧情节点中形成呼应,四张幸福美满的图片成为贯穿整个影片剧情的重要道具之一,引导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而观众通过反复加深全家福照片的印象构成强烈的对比。第一,白成洙钱包中他和妻子儿女的全家福;第二,白成洙从钱包中照片背后抽出的他和养父养母以及哥哥的全家福照片;第三,拜访哥哥邻居珠熙时看到电视柜上摆放的母女合影和男人的单人照;第四,珠熙母女搬走时抽出照片后,照片背后房子真正主人的全家福;第五,小女孩笔下绘画的她和妈妈的全家福。这些全家福照片彼此呼应,而幸福的画面与悲惨的现实又形成了强烈对比。

白成洙与珠熙的经历也形成呼应,身为养子的白成洙撒谎说哥哥非礼女孩,从而取代哥哥继承父母的遗产,而失去父母信任和爱的哥哥孤苦伶仃,身患皮肤病,白成洙一直隐瞒着哥哥的存在,白成洙用谎言骗来的幸福生活使他的心理受到压迫,患上了严重洁癖。珠熙残忍地杀害他人,强占别人的房子,抢夺别人的东西,以残忍的手段获取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甚至还把自己掩饰成被别人偷窥的受害者。白成洙和珠熙都想要有一个幸福安稳的家庭,但获得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样的——鸠占鹊巢。

电影是集视觉和听觉于一体的现代艺术,电影画面的艺术设置让种种细节影响着观众的心理,观众通过观看电影可以较好地体会艺术作品表现出的艺术美感。电影作品往往能更直接、更深刻地对观众的心理造成影响。

通过对《捉迷藏》这一电影创作手法和剧情细节等方面挖掘,我们可以看出电影的剧情设置和各种情节片段对观众的心理影响。创作者通过采用设置情节、转换视角、细节暗示、呼应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制造出惊悚的艺术氛围,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思维也跟随作品想表达的内容发展。创作者通过电影的画面与声音轻而易举地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并带动观众情绪,由此可见,电影这一兼有视听表达的艺术形式在对观众的心理情绪带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是其他形式的作品难以做到的。

猜你喜欢

全家福心理艺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过年全家福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全家福
纸的艺术
全家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