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审美特征和演奏要点分析

2019-12-17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演奏者钢琴创作

□陈 霄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一、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历程回顾

20世纪初,钢琴从西方传入中国。为了使这门外来的乐器为中国观众所认可和接纳,中国音乐工作者遂开始了钢琴创作和演奏的民族化历程。具体到创作来说,一方面,创作是一门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是极其丰厚的,它们正是绝佳的创作素材,中国钢琴改编曲因此应运而生。纵观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先是由赵元任创作出了《花八板和湘江浪》,拉开了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帷幕。随后沈仰田和李荣寿也分别创作出了《中国戏剧钉缸》和《中国戏剧曲》,为后来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40年代。该时期,在美籍俄裔音乐家齐尔品的带动下,中国钢琴创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贺绿汀、刘雪庵等艺术家都创作出了多部佳作。新中国成立后,又有陈培勋、马思聪、桑桐等艺术家创作出了《越调三首》《兰花花》《内蒙古民歌主题七首》等佳作,这标志着中国钢琴改编曲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的类型。第三个阶段是“文革”时期。“文革”时期涌现出了王建中的《梅花三弄》、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等佳作,直到今天仍广为流传。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艺术发展环境的变化,钢琴改编曲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种题材、风格的佳作层出不穷。谢耿的《霓裳羽衣曲》、朱嵩的《双鹤听泉》等,都是该时期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作品。“换而言之,钢琴音乐经过与中国文化的碰撞融合,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1]。”

二、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审美特征

(一)诗意之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音乐与文学的融合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多种类型的传统音乐普遍带有诗意美感,而由此改编而来钢琴曲也自然保留了这种诗意的色彩。以黎英海创作《夕阳箫鼓》为例,该曲原为一首琵琶文曲,而琵琶曲则是根据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作《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成的。黎英海在改编过程中,对琵琶和古诗两个母体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全部保留了原琵琶曲中的十个标题,如江楼钟鼓、临水斜阳、月上东山等,即便是没有音乐,仅仅是这些文字,也足以给人以诗意的美感。在保留了标题之后,每部分的描绘都围绕着标题而展开。如在《月上东山》中,作者使用了传统音乐中的“连环扣”手法,并特意将旋律上移,真实再现了日落月升时的唯美画卷。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前的朗诵者是琵琶,那么现在又多了钢琴这个新的朗诵者,带给了观众诗意的审美体验。

(二)意境之美

意境是东方美学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代表,它是指主体和客体共同构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空灵飞动的境界。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意境美感的表现也是十分鲜明和丰富的。以储望华的《二泉映月》为例,作品改编自盲人二胡演奏家阿炳的同名代表作。阿炳是一个穷苦艺人,常年在无锡的惠山泉边以拉琴为生。储望华在改编中,充分发挥出了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观众听到熟悉的旋律后,眼前自然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深秋的无锡惠山泉边,衣衫褴褛的阿炳正用琴声向人们诉说着人世间的悲苦。也就是说,储望华用钢琴这支画笔描绘出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让观众身临其境,继而感同身受,这正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此外,王建中的《彩云追月》、陈培勋的《平湖秋月》等,也给人其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感体验,体现出了中国创作者的独特审美追求。

(三)融合之美

钢琴是一门西方乐器。虽然在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民族化的改造,但其仍然带有西方文化的属性。对此,诸多创作者是有着明确的认识的,他们在东西两种音乐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实现了中西合璧,完美融合。以根据古琴曲改编而成的《流水》为例,古琴曲中,虽然每段都有明确的标题,但是彼此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对此,陈培勋在改造过程中,重新整合内容,先划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然后又加入了西方钢琴作品中常见的再现部分。这样一来,整个乐曲的内容更加清晰,富含逻辑性,颇有几分古典主义奏鸣曲的韵味。

(四)民族之美

进入21世纪后,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成了主流,由此也凸显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中国钢琴改编曲来说,既然在形式上是民族化的,那么就应在此基础上全面表现出民族化的内容,包含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等。唯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王建中改编的《梅花三弄》为例,在古琴曲《梅花三弄》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作品中的大量散板节奏,它旨在给演奏者提供广阔的个性表现空间。在改编中,王建中对此予以了充分保留,然后将旋律放在高音区,形象地表现出了梅花那种不畏严寒,迎风怒放的气质和精神。同时,演奏者也有着极大的二度创作自由,可以尽情展示出梅花的坚贞气节和崇高品质,这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

三、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要点

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既有一般钢琴曲演奏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一)夯实演奏技术

技术性是钢琴艺术的基本属性之一。具体到中国钢琴改编曲来说,需要做好两方面的技术准备。第一是基本的演奏技术。虽然多数演奏者都具有了一定的演奏水平,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其演奏基本功并不扎实,所以还是要将基本功练习及时“拾起来”,使个人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内。第二是特殊演奏技术。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为了实现对原型的模仿,经常会使用一些特殊技法,它们是多数演奏者平时很少接触到的。如《百鸟朝凤》中,就有对各种鸟鸣声的模仿,对此,需要演奏者通过对作品的全面分析,进行专项练习,方能满足实际的演奏需要。

(二)深入体验作品

钢琴演奏是一门二度创作,这个“二度”自然是以作品这个“一度”为基础的。特别是中国钢琴改编曲,包含两个原型,一个是被改编的曲目,另一个是改编后的钢琴曲。所以,演奏者必须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体验。以《兰花花》为例,其原型是一首陕北民歌,表现的是兰花花这个有着刚烈性格的陕北女子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汪立三在将其改编为钢琴曲的过程中,将整个故事划分为了七个段落,然后通过和声、织体、旋律等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个动人故事。演奏者在演奏前,首先要对民歌《兰花花》有全面的了解,然后再对钢琴作品进行分析,获得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入体验。

(三)表现审美特征

诸多创作者之所以选择改编这一形式,除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极为丰厚,可以提供丰富的素材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这些改编曲能够展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所以,表现出这些审美特征也就成了演奏的关键所在。以陈培勋的《平湖秋月》为例,该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使用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起承转合的结构,使音乐呈现出了鲜明的线性发展趋势,与西方音乐追求纵向发展效果有着明显不同。因此,演奏者则应该对乐曲结构有清晰的把握,并重点突出乐曲的线性流畅之美,方能真正表现出作品的精华。

(四)丰富音乐素养

中国钢琴改编曲作为中西融合的产物,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有着较高要求。演奏者既要掌握乐理、和声、作曲等西方音乐知识,也要对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有全面的了解。以王建中改编的《百鸟朝凤》为例,该曲并未采用西方钢琴曲中常见的曲式,而是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缠达”结构,多个段落之间看似十分凌乱,其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如果演奏者对此不甚了解,则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演奏者应树立起主动学习的意识,当具备了丰厚的音乐素养后,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也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入,继而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

结 语

20世纪初,钢琴艺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钢琴音乐进入中国之后,这一艺术种类会有怎样的发展及变化,是谁都无法预料的[2]。”中国音乐工作者经过认真思考后,开始了钢琴的民族化改造历程,并获得了中国钢琴改编曲这一硕果。其既具有一般钢琴作品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貌,对中国和世界钢琴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今天的钢琴欣赏、演奏和教学中,理应对这类作品有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在演奏方面,应牢牢把握住该类作品的演奏要点,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作品的价值和魅力。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演奏和教学,都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演奏者钢琴创作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探讨
《一墙之隔》创作谈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纸钢琴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