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施育 成人之美
——社会美育

2019-12-17察颜观色创意美学艺术绘画社

艺术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客体感性美感

□龚 静 察颜观色创意美学艺术绘画社

社会美育属于重要的审美教育和实践过程,在此期间,人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深入性发展。由此可见,本文主要透过审美、美育等角度探讨如何进行成人美学艺术修养培养,以提升我国公民的素质。

审美和美育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性。所谓审美,即人对一些富有美感事物、艺术品的鉴别,兼备感性和理性特征;而美育则重在透过相关实践和指导活动,锻炼成人识别、热爱、欣赏、创造美的技能,为日后心灵净化、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等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审美规则,努力发挥审美活动的育人作用,这对于社会美育工作的落实大有裨益。

一、审美关系的创建

第一,既有审美素质高超的主体,又包含拥有审美特性的客体。作为审美客体,其审美特质要足够强烈,这样才能够快速吸引主体的审美视觉,令其长久压抑的审美理想得以迸发;而对于审美主体而言,其感觉、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技能要相对优越,换言之,就是拥有能够及时辨别美的视觉与听觉能力。由此可见,某些主体审美能力不足,即便拥有了世间最美的事物,也是徒然。

第二,经过主客体彼此协调和互动之后才可确立起标准的审美关系。主体与客体始终是相对关系,若个体长期孤立存在,也就不存在主体、客体的区别了。只有在双方依照特定关系产生联系的情况下,才会拓展出主、客体的差异现象。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种联系种类多样,并不完全限定在审美联系层面上。如主体重在获得新知,在进行对象求真性探索时,它们彼此间维持着认识关系;又如主体基于善恶标准,开始对对象进行占有、加工时,两者就产生了实践的关系;而在主体抛去所有欲念时,只会相互吸引,而集中观赏、感悟某种对象时,才会产生审美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处于现实世界当中,包括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精神和物质世界等,往往都深陷在特殊的矛盾当中,想要实现个性情感的彰显和满足,并非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挣脱现实束缚,令自身心灵变得霍达,达到自我革新和提升的效果。久而久之,我们自然会达到审美这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彼此合力共创真善美相互统一的艺术空间。

二、美育途径的拓展

美育,亦被称作审美教育,其主张基于美的特定规律,以及美好的景致、社会环境、艺术作品等媒介,进行个体情操陶冶、心灵净化、人格品位和生存质量提升,有着较强的实践性。透过微观层面理解,就是学校教育中和德育、治育、体育等维持并列关系的教育方式;从宏观角度观察,美育属于审美育人的活动,其间人们可以由家庭、社会、自身等摸索美的定义,随后遵循有关原则展开实践,实现人性和人格的健全目标。

首先,以每个个体的感性、情感、心理等特征为基础,配合符合美的规律、迎合主体审美素质和情感需求的课题内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如选择将一些富含艺术、生活、社会美感特征的事物作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内容;又如创造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深入体验、潜心互动的美育情境,令主体在获得相对直观、感性的体验,丰富自身情感,摆脱传统物质欲念的困扰。归根结底,美育就是希望社会公民可以在更加自由自觉的环境下,启发智慧、调动审美潜力,进一步丰富感性活动。

其次,竭尽全力促成美育和德智体劳等教育工作的交互式协调统一关系。归根结底,就是要确保将美育分别融入德育、智育、体育、劳动等单项教育活动中,使人们可以集中塑造完美心灵和健壮身体,进一步培养更多新颖的美感创造技能。这就要求实施美育期间,指导人员可以维持自身理论的真理性,引导形式的美感效果,令人们基于这些媒介尽快投入审美动态流程之中。久而久之,社会美育情境和氛围会愈来愈和谐愉悦,在成功消除以往单纯说教、机械灌输、被动接受的种种弊端外,减少理性对于感性的压抑,使受教育的人群能够在更加自由的状态下学习、实践、体验,享受成功的欢欣,最终在潜移默化中获取德智体美劳多层面教益,促成自身知、情、意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想要在社会美育工作中更好地贯彻以美施育、成人之美的规范准则,不单单要及时明确创建有关的审美关系,同时更要全面收集一系列富有美感的客体,加大美育和德、智、体、劳等多种教育的融合力度。这样一来,才有助于时刻维持美育氛围的和谐性,吸引更多成人参与,令他们在发现更多美感事物后,受到强烈的熏陶感染,努力促成个人知、情、意的全方位发展结果。

猜你喜欢

客体感性美感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几何映射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浅议犯罪客体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凡客体”之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