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主旋律”与“多样化”

2019-12-16本刊编辑部

上海采风月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主旋律娱乐性时代精神

本刊编辑部

关于“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问题,这些年来有过不少讨论,也间或有真知灼见让人亮眼。但是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误区还是存在,那就是人们还是容易把它们看作一个独立的概念,并用来衡量或套用到具体作品上去,情不自禁会把某部作品划到“主旋律”或“多样化”范畴里面,这就会引来某种尴尬。

比如最近对一部名为《小欢喜》电视剧的讨论,有的专家用了“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反映民生的主旋律优秀创作”这样的赞语;但是当把它放到另外两部优秀电视剧《特赦1959》和《国家孩子》一起讨论,有人就难免会把后面两部说成“主旋律”优秀作品,而把《小欢喜》当作“多样化”的样本。用概念套作品,容易形成狭隘的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在影视界,包括整个文艺界,把“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说了多年,但是,誠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说,作为一种创作主张,却缺少明晰的理论诠释,有相当多的创作者、相当多的电影制作单位都对这个口号存在着某种误解,似乎我们的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旋律的,一部分是多样化的。“主旋律”是时代精神比较强的,“多样化”则是娱乐性比较强的;“主旋律”是拿奖的,“多样化”则是赚钱的;主旋律是大力倡导的,多样化则是可以允许存在的,等等。有很多制片单位曾明确提出过要“两手抓”:一手抓要脸的,一手抓来钱的。这样,就使“突出主旋律”与“坚持多样化”形成了二元对立,成为一个误区。这种误区在创作实践中产生了严重后果。

什么后果呢?一些所谓的“主旋律”作品,“假、大、空”,离实际很远,离生活很远,离群众也很远,不是“三个贴近”,而且三个脱离,甚至是枯燥的说教,成为马克思早就批评过的那种“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还有一些作品,则在“多样化”的掩护下,表现出“思想空心化”的倾向,一味追求娱乐化和高票房,靠胡编滥造来吸引眼球,是另外一种“假、大、空”。这就是二元对立造成的不良恶果。

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突出主旋律”与“坚持多样化”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也不是主从关系,或者别的什么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突出这个主旋律,是我们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共性。但这种共性,又必须通过千姿百态、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又为广大老百姓所喜欢的具体作品去实现。

辩证法认为,没有不通过个性表现的共性,因此,所谓“主旋律作品”不应当成为独立的艺术存在;同样,辩证法也认为,没有不表现共性的个性,因此“多样化”也并非就是“非主旋律”。我们多种多样的作品,在“突出主旋律”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在怎样“突出主旋律”和用什么样的形式、以什么样的艺术个性去多样化地“突出主旋律”,则是不同的。

目前,电影市场上存在一种很奇特的景观:越是冠之以“主旋律作品”的影片,越是门可罗雀。南郭先生蹩脚的竽声,不知吹跑了多少热情的观众,使那些炉火纯青的乐手们亦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害。这种信任危机的出现,与某些所谓“主旋律作品”缺少艺术个性而味同嚼蜡实在不无关系。你作品的认识价值再高,教育意义再大,时代精神再强,也会顷刻间变成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东西。如果我们忽视了影片的可观赏性和娱乐性,忽视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那实际上也就是忽视了它的“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其“价值”是很难在市场上得以实现的。

本刊通过剖析近期热映的三部电视剧,意在告诉读者:“主旋律”与“多样化”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是熔铸在作品中不可拆分的。真正优秀的好作品,它一定是两者合一的。

猜你喜欢

主旋律娱乐性时代精神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新时期国产类型电影的创新之路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厦门广电:如何将“主旋律”唱进百姓心坎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