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禺”地名含义蠡测

2019-12-15熊贤品

岭南文史 2019年1期
关键词:南越国番禺秦汉

熊贤品

地名的含义,往往与其历史背景有关,就广州而言,本地的“楚庭”、“羊城”等地名,都值得注意。而本文则拟就“番禺”地名之含义,略做分析。

“番禺”一词,在早期文献中已经出现,用法之一为人名。如《山海经·海内经》之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更为常见的用法,则是用为地名。如《淮南子·人间训》有秦军南下,而“一军处番禺之都”的记载。《史记》则有“南海(郡)僻远……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的记载;同书《货殖列传》还提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其后,《水经注·泿水篇》也提到“泿水东别经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此外,广州番禺区村头岗M1还出土有“番禺都亭长陈诵”墓砖。[1]

不过,从各种考古资料看,“番禺”地名还有多种异写,[2]包括:

(1)“番隅”。见于《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番隅东”,郝懿行笺:

刘昭注《郡国志》南海番禺引此经云:‘桂林八树,在贲禺东’。《水经·泿水》注及《文选·游天台山赋》注引此经并作贲禺,又引郭注云:‘八树成林,言其大也。贲禺音番隅,今本脱郭音五字,又言讹为信也”。

(2)“蕃禺”。1953年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秦墓出土“蕃禺”漆盒、1983年南越王赵眜墓中出土的“蕃禺少内”、“番少内一斗二升少半”铭文铜鼎;2004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木简,其中有“蕃禺”地名记载。

(3)“蕃”。南越王墓及广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一批“蕃”铭文铜器、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石刻文字“蕃”。从早期地名省简的情况看,上述南越王墓等所出土的“蕃”,应当都是“蕃禺”的省略。

(4)“鄱禺”。见于《汉书·孝武帝纪》等文献。

目前一般认为,上述“番隅”、“蕃禺”、“鄱禺”都是“番禺”之异写。

不过,关于“番禺”地名之含义,目前还有很多争论,大体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因本地“番山”、“禺山”而来。刘宋时人沈怀远《南越志》提出“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这种意见也被称为“二山说”。但是根据广州秦汉造船遗址的发掘看,遗址所在相传是广州古代三山(即番山、禺山和坡山)之一的“禺山”所在。而发掘者指出,从这次试掘和钻探查明,船场遗址层是在地表以下5米深处,船场上覆盖的是西汉初年以后所形成的堆积层,并不是一座山。[3]因此有学者认为,用“番禺”系“因本地‘番山’、‘禺山’而来”的解释,并不可信。

2018年,为了更好地将精准配肥技术推广应用,由玉稼兴合作社牵头,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建立了试验站,并与广东东莞一翔液体肥料有限公司在马卜子村建立起乡村小型智能液体配肥站——乡喜精准配肥站,通过引进公司的智能液体自动施肥机,为种植户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四统一”精准技术服务。

第二,认为是“番山之隅”,如《水经注·泿水篇》:“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禺也”。《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岭南道·广州·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这种意见也被称为“一山说”。不过,对于此说,也有人认为“番禺词义之一山、二山说,殆近臆指”。[4]

第三,认为“番”为番国,“禺”为地区,“番禺”也就是“岭南藩国南蛮之地”。[5]按:此说关于“禺”的解释,思路有可取之处。而“番”的理解则或有可商。因为秦代在番禺地区设立了正式的行政机构,而在汉初番禺地域曾一度为南越属地而独立于汉,其后又被汉所灭。可见,将“番”理解为“番国”或者“岭南藩国”并不合适。

第四,“番禺”是人名。除前引《山海经》的“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传说之外,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还记载有皇帝庶子禺阳、禺号,及禺号的孙子番禺,从中原到岭南开拓经营的故事,以后为了纪念,就有了“番禺”之地名。按,上述显然是后人的演绎,并非地名“番禺”的含义。

第五,认为“番禺”是“古越语译音”,或认为“番禺”是古越语“村(城)越人”之意,也就是“越人村(城)”,[6]或进一步从此角度提出“盐村说”,认为在广州先民古越族和唐代以前俚人(黎族)的语言里,“禺”有“盐”的意思;同时在黎语中,“番”即“村”。由此,“番禺”可以直译为“村盐”,意译即为“盐村”。[7]按:其论证或稍显迂曲,笔者于此说也有疑惑,若此说成立,为何不直称为“禺番”(也就是“越人村”或“盐村”)?

第六,认为“番禺”的真正含义就是指“在边远的蛮夷之地上的一小块地方”。[8]按:此说有其合理处,但也有一些疑问,即目前所见最早的“番禺”记载,是秦代的出土资料,此时此地已经是秦帝国境内的疆域,而如果将之称为“在边远的蛮夷之地上的一小块地方”,似乎容易理解成本地非秦疆域,从而造成混淆。

第七,近期有学者认为“番禺”是“蕃商侨寓”之意,[9]从而将其得名背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联系。按,正如目前发现有春秋时期的一些“番子”铭文器,实为“潘国”之器;而后世有一些用来指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的“番子”,如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二:“威仪尽识汉君臣,衣冠已变□番子。凯歌还,懽声载路,一曲春风里”。显然,我们不能将春秋的“番子”器,理解成后世这种用法的“番子”。与此例相似,“蕃商”一词,多见于宋元时期,而在宋元以前并不多见。因此,要将秦汉时期地名“番禺”之“番”,解释为宋元时期的“蕃商”,可能还缺乏充分证据。

笔者以为,“番禺”有可能为古越语之记音,但同时从古汉语的角度而言,也还是可以继续作解释的,“番禺”或可以理解成“藩隅”。“番(旁纽元部)”、“藩(帮纽元部)”韵部相同,而声母旁、帮为旁纽,故二者古音接近,文献中有互作的用例,如《荀子·礼论》“其貌以象槾茨番閼也”。杨注:“番读为藩,藩篱也”。而“禺”、“隅”古音均为疑纽侯部,相关的互作用例,如《老子》第41章“大方无隅”,汉帛书乙本则作“禺”。从词义方面看,“藩”有“界域、领域”之意,如《庄子·大宗师》“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其藩。’”而“隅”则有“边远地方”之意,如《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同时“隅”也还有“角落”之意,如《詩·邶風·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由此,我们认为“番禺(藩隅)”的含义,是就地理方面而言,也就是指“疆域之一隅”。这一称谓或具有其时代含义,秦汉疆域首次将今广东地区在内的地区纳入统一的政权之内;而从秦汉领土分布看,广东地区又正处于帝国之东南一隅。从目前的资料看,“番禺”地名出现于秦代,至秦末(公元前207年),秦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其后又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从所发现的南越国“番禺”诸文字资料看,南越国时期应当是延续了此前秦代出现的“番禺”地名,其原因可能与赵佗之秦南海郡尉身份有关。至汉代之后,本地区被纳入汉之版图,而“番禺”地名又继续沿用。由此,“番禺(藩隅)”的含义,或正与中国历史上秦汉帝国的大一统,及疆域扩大有关。而时至当下,“番禺”地名继续保留,却从原来秦汉帝国的偏远一隅,而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让人看到了历史变化之剧。

以上所论,笔者不敢自必,尚请同好赐正。

注释:

[1]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3页,2005。

[2][4]陈鸿钧:《广州秦汉考古出土“番禺”铭文纪略》。广州文博,2013年卷,第56-65页。

[3]广州市文物管理处等:《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试掘》。文物,1977年第4期第1页。

[5]广州市文物志编委会:《广州市文物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96页,1990。

[6]李锦芳:《广州古称“番禺”新考》。《地名知识》,1987年第3期第15-16页。

[7]曾昭璇:《番禺意即咸村-广州古名一解》。《广州研究》,1985年第5期第10页;曾昭璇、曾宪珊:《番禺地名考》,《岭南史地与民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9-10页,1994。

[8]冼剑民:《番禺地名探源新证》。《羊城古今》,1989年第3期第50页。

[9]宋亦箫:《“番禺”得名于“蕃商侨寓”》。《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73-77页。

猜你喜欢

南越国番禺秦汉
先秦秦汉时期的法律方法
104公顷! 120亿! 富力正式介入番禺石壁村旧改!
三条村!146亿!广州番禺旧改爆发!
南越国出土漆器初探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240亿!30家房企争抢!广州土拍火了! 越秀75亿斩获番禺宅地,楼面价超3万/m2
成败之转,譬若纠墨
番禺时代E-PARK正式亮相,打造新一代商业地产
吃货改变历史
骆越国与南越国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