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经求理:郑玄教育思想研究

2019-12-10李婷

学理论·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经学教育思想

摘 要:郑玄是汉代最后一位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儒家经学大师,亦是一位经学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儒家经学继孔子后的第一人。郑玄一生著书颇丰,在经学研究中,他表现出“兼通各经”“不拘师法”“博采群言”“简约精要”的注经特点;在其教育思想中,也包含了“教之则进”的教育作用、“修德学道”的教育内容和“行思结合”的教学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郑玄;教育思想;经学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110-02

郑玄是汉代最后一位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儒家经学大师。他倾尽毕生努力,遍注群经,终达“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之愿,被誉为中国儒家经学继孔子后的第一人,亦有“经神”之美誉。他打破师法和家法的界限,兼采古文、今文经学所长,开创经学的新时代,经学由此被人称作“郑学”。郑玄一生著书极多,不仅是汉代卓越的儒家经学大师,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其教育思想多见于其经注和文章之中。

一、郑玄与两汉经学

郑玄一生著作颇丰,清代王鸣盛《蛾术篇》卷五十八中列出郑氏群书表,郑玄一生总计著书64种,共282卷,但这些著作大多已失传。郑玄学术著作主要是对儒家经籍的注解,至今完整保留的只有《毛诗笺》、“三礼注”四种。其中所谓“三礼”的注释,收于清代官方编纂的《十三经注疏》中。他撰写的文章著作更是散佚殆尽,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后汉书·郑玄传》中的《戒子书》《三礼目录》等几篇。宋代王应麟开始收集散见于各种古籍中的郑玄《易注》的佚文,将其编入《玉海》一书中。清代学者做了大量的辑佚工作,以袁钧的《郑氏佚书》最为完备,但也有伪滥之处。郑玄不仅是汉代卓越的儒家经学大师,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多见于其经注和文章之中。

在学术上,郑玄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打破汉代“经学”学派多样、界限分明的封闭格局,开创经学的新时代。面对西汉末年开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郑玄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消除门户之见、融汇各家学说,开创了经学研究的新局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他经学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兼通各经。西汉的儒生一般只专攻一经,因而遇到一些复杂的学术问题时,往往不能独自解决,只能召开集会,才能大概了解其真正含义,这样的形式显然不适应政治与学术活动的需要。郑玄在长达40年之久的学习生涯中,不仅对今古文各家的经学都有深入研究,而且还精通天文、律历、算学,谶纬等,所以他的论述不是只通一经者的一偏之见,而具有真正的学术价值和水平。他遍注各经,特别在礼学上的贡献更大。根据清代学者陈澧的记载,两汉时期,对于礼的注解非常少,注解《周礼》《仪礼·丧服》的只有马融,注解《礼记》的只有卢植,郑玄遍注三礼,触类旁通,将三礼合为一家之学。他博通群经,熟悉对立的各家各派学问的观点,这也正是拆除各学派之间的门户藩篱、融通学术的必要前提。

第二,不拘师法。郑玄一生风尘仆仆,广泛求师,而且态度十分虔诚。在马融门下曾三年不得见其师一面,仍然毫无怨言,耐心等待。他虽然大量继承了其师马融的学说,但他并不盲从,在认为师说不妥时,敢于提出不同的觀点。对于《尚书·尧典》中“修五礼”一词,马融将五礼解释为“吉凶军宾嘉也”,郑玄不同意其师的观点,将“五礼”解释为“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也”。郑玄这种不拘师法、敢于断以“己意”的态度,与那种墨守失传,只知道照本宣科的腐儒作风相比,是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的。

第三,博采群言。郑玄注经广采群言而又具有个人思想特色。他在注释中经常采用其他经籍原文,即所谓“以经说经”。《礼记·学记》中“教人不尽其材”的“材”字,郑注:“材,道。《易》曰:兼三材而两之,谓天地人之道。”(《礼记·正义》卷三十六)这是以《易》释《礼记》的例子。郑玄这样的注释方法权威性强,更重要的是沟通了儒家各经之间的联系,这是汉代那些专攻一经的学者所不能做到的。

第四,简约精要。郑玄注经摒弃了旧有的逐字逐句进行解说的章句形式,而以“文意自解,故不言之,凡说不解者耳”为注经的宗旨。出于这样的宗旨,郑玄虽博采群言,但笔墨只在重点和难点之上,所以注经简明扼要。据王永丰《郑学通论》统计,《学记》《乐记》二篇,经6 495字、注5 532字;《祭法》《祭义》《祭统》三篇,经7 460字、注5 523字,都是注的字数少于经的字数。这与那种“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谊,至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的章句之学相比,风格截然不同。

范晔指出“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这是对郑玄在经学研究和传授方面所做出杰出贡献的精要概括。郑玄不依靠官方的权力来统一经学,而靠自身的学术能力压倒了其他各家经说。

二、郑玄教育思想

郑玄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于对儒家经籍的阐述和发挥,不仅使儒经中关于教育的记载和论述得以明确、充实和系统化,而且有不少是发前人之所未发。郑玄的教育思想并未集结,主要是在注解经典中反映的,虽不成体系,但对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有精辟的见解。

(一)“教之则进”的教育作用

郑玄的教育思想继承了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又吸纳了汉代关于天人感应方面的思想,对教育的作用进行更深层的阐述。郑玄对《论语》中“人之生也直”的解释为“人的本性自出生就是正直的”,其师马融解释为“人之所以终其一世,是因为人性的正直”,两者完全不同。在郑玄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更明显看到孟子“性善论”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之后,郑玄在笺释《诗·小雅·角弓》中“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一句时说:“以喻人之心皆有仁义,教之则进也。”(《毛诗正义》卷十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郑玄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进”,用以促使“性”得以发展。他继承儒家传统观点,用“玉虽美,需雕琢而成器”来鼓励后辈求学。但是现实中的人形形色色,因此郑玄也承认“人性有异”,同时将这种“异”的根源归结为“气”。他认为“性谓人受血气以生”(《郑氏佚书·论语注》卷三),强调要“兼气性之效”(《礼记正义》卷二十二)。也就是说郑玄认为“气”决定“性”,不同的“气”造就不同的“性”,所以我们要兼顾“气”与“性”,这实际上也成为后来理学家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先驱。总之,郑玄非常重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面对不同的人,郑玄都大力提倡学习,由此也更可见郑玄所提倡的“教之则进”的教育作用。

(二)“修德学道”的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郑玄主张“修德学道”,即将教育内容归结为两大类,即知识技能的传授和道德行为的培养。知识技能即儒家所提倡的“圣人之道”,如“六德”“六艺”等,对于非属“圣人之道”的“小道”“末事”,郑玄均抱轻视和排斥态度,这是他作为儒士难以避免的局限性。道德行为方面,郑玄承袭了其师马融的观点,认为德与行是人内部与外部的相辅相成,在心中的称为德,将德付诸行动则称为行,同时他认为道德行为的培养应该是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进行的。

对于教育内容的安排,汉代有“春学乐,夏学诗,秋学礼,冬学书”的说法。郑玄认为,不同季节应该学习不同的内容,春夏阳气较盛,应该学习诗歌,而秋冬阴气较盛,应当学习书礼,这种说法以阴阳的观点来解释教育,虽有不足之处,但他强调“因时制宜”的原则,还是具有一定的積极意义的。

(三)“行思结合”的教学原则

儒家经籍中,特别是《礼记》和《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原则和方法的论述,郑玄在注经过程中,对这些教育原则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主张“立志”,并且强调在遇到困难时要保持始终如一的操守,即“实行”。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郑玄还强调学生思考的重要性,即“心解”与教师对学生的“启发”。

1.立志与实行

儒家一贯提倡坚定不移的人生理想,强调立志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郑玄注:“匹夫之守志,重于三军之死将也”(《郑氏佚书·论语注》卷五)。在注释孔子另一句话“未若贫而乐”时,他更是有意地强调立志了。他认为人生之乐在于坚守自己的志向,不以生活的贫贱为苦。由此可见,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郑玄都重视坚定志向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还批评那些学习一点小事、取得小小进步就满足而对于“先王之道”这些大事就不闻不问的人,认为这种取得小小进步便不继续努力的人往往会一事无成。

儒家一向重视实行、反对虚言,郑玄认为做事要以行动为检验,虚言最终对事情结果无益,所以知识传授和道德修养都要体现在实行当中。同时儒家行为规范的最高标准为“礼”,郑玄说:“礼也者,体也,履也”(《郑氏佚书·三礼目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郑玄十分重视“礼”的作用。

2.心解与启发

儒家历来有重视“思”的传统,这也是儒家教育原则的一个中心,郑玄继承儒家思想,指出“思而得之则深”,认为只有经过每个人的认真思考,才能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也只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掌握。

“心解”与“启发”是教学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学生的“心解”来自教师的“启发”,而教师的“启发”在于达到学生的“心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郑玄对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原则进行阐述,指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识思之深也”。郑玄认为作为教师应当话少而精,重在对学生的启发,反对填鸭和注入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启发”与学生“心解”相结合,使教和学产生联动,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

三、结语

作为一个经学教育家,郑玄一生致力于经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他博识兼通,破除了汉代长期存在的学派和宗师的门户陋习,创立了新的学风。他通过“注”的方式对大量儒家经典做了进一步阐述,在作“注”的过程中也逐渐丰富了其关于教育的学说。尽管他的教育思想有过于依附于典籍、尚未构成体系的不足之处,但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多样,在许多地方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见,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2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3]李世萍.郑玄《毛诗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9-06-15

作者简介:李婷(1995-),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猜你喜欢

经学教育思想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经学与当代中国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皮锡瑞学术研究》评介
海峡两岸郑玄学术研讨会开幕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