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2019-12-10冯志成

景德镇陶瓷 2019年3期
关键词:瓷画唐寅题写

/冯志成

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款题画始自苏(轼)、米(芾),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泛觞。”

方薰所说的“款题画”指的是“文人画”,即文人士大夫们作的画。

文人画的特点是:“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其“文人之感想”读画之人从何获取呢?从其画中的“款题”获取。

比如明代画家唐寅有一幅《落霞孤鹜图》,画面的内容是这样的:丛林掩映的水榭中端坐着一个文人模样的人,他正目视远方,若有所思。

如果《落霞孤鹜图》没有“款题”,这幅画只是一幅山水画,我们只能从画中研究唐寅的绘画风格和笔墨情趣。然唐寅却在画中题写了一首诗:“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这首诗让我们读出了画外之人生境遇:唐寅2 9岁时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名解元,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可谓少年得志。但他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因好友科举舞弊案的牵连被捕入狱,从此功名断绝。这样的人生不平,这样的心理落差,向谁倾述呢?如何释放?他是善书又善画的文人,自然借山水倾述,借笔墨释放。画中的诗,让我们看到了画面之外的东西,读得:唐寅是在以画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以诗表述他对《滕王阁序》作者王勃少年得志的羡慕,为自己坎坷的遭遇鸣不平,表达了对自己多舛人生的感叹。诗,将山水画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画无声,如果没有画中的“款题”,画,只能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然文人士大夫们在画中留下“款题”后,就为读画之人提供了许多画外的东西,比如政治、思想、情感、艺术主张等:

例如:宋末元初著名美术理论家、书法家、画家赵孟頫,《秀石疏竹图》中的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如书画本来同。”为读画之人提供了“书画本来同”、“以书入画”之美术理论思想的史料。

明末清初杰出画家、书法家朱耷,《墨兰图》中的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让读画之人读得了明代皇家世孙,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和家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希望世人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的愿望。

清代著名画家、潍县县令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让读画之人更是读到了史上清官对老百姓命运深切关注的情结。

郑燮不仅是好官,而且是很有见树的画家,他在《墨竹图》中题写了一首诗:“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首诗纪录了郑燮作《墨竹图》的创作过程和在绘画过程中感悟出来的美术思想:因为被眼前的美景触动而有了画竹之意,然此意已不是眼前的竹,而是胸中的竹了,动笔后呈现在纸上的竹又与胸中竹不同,它渗入了笔墨情趣。这首诗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定则”和“化机”的艺术真谛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美术思想。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文人士大夫以“款题”让“无声画”成了“有声书”,读画之人不仅能欣赏到画家的精湛技艺,更能读得有史料价值的丰富知识。

瓷画有“款题”是在清末官窑关张以后,那些有思想、有主见的瓷画艺人们,学国画大家,在瓷上作画题跋,创造了瓷上“文人画”。“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为世人读懂瓷画提供了解说词。

潘匋宇是清末民初景德镇少有的现实主义瓷画家,他的人物瓷画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他有一幅粉彩瓷板画《曳车图》,画面描绘的是普通人家搬家的情景:一男子躬身努力地拉着板车前行。车上,有一妇人和五个孩童挤坐在日常生活用品间。孩子们或与母亲交流,或看风景,或专心玩耍,或凝神沉思。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潘匋宇在瓷画上题写了长达700多字的短文:“天地蓬庐,看光阴都成过客;风尘辙迹,问宇宙谁是闲人。持门户以全生,阿奴碌碌,咏役车而卒岁,良士休休。同为担荷之身,各有室家之累。……丈夫志在四方,负重合出门之辙。……大任必先苦志,英雄无奈;多情非我莫能,干卿甚事?……骁腾万里向空阔,丈夫何必愁室家。……吁嗟乎!人生到此其可已矣,不然那得九州之内,尽如鼾榻之旁拥鸿妻与骥子,终吾身以徜徉。”“款题”,揭示了潘匋宇作画的目的:表述“艰难苦挣于名利之场的庶民,能乐观面对现实生活”的实况。

画里还有吴少樵的补题:“潘君匋宇为彩瓷名家,色色彩彩,惟妙惟肖,尤能匠心独运,不落恒蹊,偶见所绘曳车图,颇寓凉意。窃叹人生自少而壮而老,虽处境各有不同,而劳形于名利之场,大都为室家之计。吾少也贱,见失怙恃,终鲜兄弟,一身担拄,以妻拏之累,迫而为衣食之谋。应世无才,徒伤老大。今已四十年矣,瞻望前途,益增身世之感。潘君以是图见赠,爰缀数言自笑亦复自嘲云。”补题,又让读画之人明白,原来这幅画是潘匋宇为好友吴少樵而作的。

田鹤仙是民国时期景德镇专事梅画的瓷画家,为自己取号“梅华主人”。田鹤仙绘梅只画梅树,不画背景,以“梅花弄影”之法,用绰约梅影衬映虬劲盘曲的梅枝,营造虚实相衬、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他有一幅粉彩瓷板画,画的是绿萼梅。画里的梅树,老干横斜粗壮苍劲,枝丫抱体屈曲穿插。满树花朵繁华,花瓣洁白,萼蒂碧绿。梅影若隐若现韵清神幽,虚虚实实犹如梅舞。留白处题写了一首诗:“画里梅花墨未干,一枝冰雪又生寒。当年风景犹能记,曾在孤山顶上看。”诗文叙述了画者对当年出游时,所见“绿萼梅”的记忆犹新,让人不禁感叹,画家的默写能力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能力。

当今,有许多人作画,或不落“款题”,或只落“某某画于某年某月某日某地”,这样很容易让一件技艺很高的作品与读者擦肩而过,因为读者只能看到技艺,而触不到能与之心灵交流的内容,不能感动读者。

当然,“文人画”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术境界,追求“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笔墨情趣,画之不足,题诗发之,我们不一定能像他们那样做得那么好,但至少不要让那些赏识我们美术作品的人,因为没有读出画里蕴涵的内容,而错过了一件好的、值得收藏的艺术作品,这对双方都会留下遗憾……

最后谈一下个人的创作感受吧:笔者以前的画也少有“款题”,曾经花了很多时间精心创作的瓷画,只能听见客人赞“这画功夫不浅”,也就略过了。后来,我从“文人画”中感悟出,“款题”,能在瓷画与读画者之间起到心灵沟通的作用,便开始研习如何为瓷画写“款题”:比如在画有牡丹和白头鸟的瓷画上题写“富贵白头”,在画有松树和绶带鸟的瓷画上题写“延年益寿”……,有了“款题”,便听到了客人们说:“这画功夫不浅,寓意又好,真不错。”客人们读懂了我的画,愿意与我深入交流,我的瓷画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我非常开心。

其实,为画写“款题”也不是易事,需要“善书善画”,需要有文化修养,但这些我们都可以努力做到,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努力了,我们也能像前辈那样“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让我们的作品也能像“文人画”那样有品位。

猜你喜欢

瓷画唐寅题写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郭老为《徐孝穆刻竹》题写的封面
装疯卖傻的唐寅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初三
唐寅绘画专题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王清丽瓷画
辽彩新韵
——林声瓷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