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岁老人的航空报国梦

2019-12-06曹继军

大飞机 2019年10期
关键词:航空航天航空

曹继军

95岁时,还在出版专著;100岁时,还在指导研究生;102岁时,还在发表科技论文。

他一生以航空报国为志业。耄耋之年,领衔冲刺航空航天科技前沿领域研究,以生命挑战人类从事科研年龄的极限。

他一生筚路蓝缕,献身航空教育事业,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曲折发展。他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航空航天教育发展史”。

2015年11月,这部传奇的史书缓缓合上了。而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来者继续追逐航空报国梦。

他,名叫范绪箕。

2015年,当范绪箕辞世时,人們这样描述这位百岁老人对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意义——我国航空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著名力学家、教育家。

范绪箕一生未婚,他此生的伴侣是中国航空事业。他给中国航空事业的贡献,有历史给予记录;在普通人的追忆中,镌刻的是那些鲜活的故事。

故事一:与钱学森同门

范绪箕的航空梦,是被日本人的飞机炸出来的。

范绪箕出生在崇文重教的名门。父亲范其光是清政府选派的第一批留俄学生,母亲李国奎是李鸿章之兄李瀚章的孙女。1929年,范绪箕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夺取“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多次预谋制造列车颠覆事件。有一次,范绪箕全家坐上了从长春开往哈尔滨的列车,在途中遭遇劫持,火车倾覆出轨,乘客全都沦为难民。而此时,日军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鸣,忽上忽下,耀武扬威。此情此景下,不甘欺凌的范绪箕,萌生了航空报国的壮志。

1935年,范绪箕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求学,成为世界航空科学宗师冯·卡门教授迁美后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半年后,钱学森从麻省理工学院转到加州理工学院,成为范绪箕的同门。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日后携手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而奋斗。

1938年,范绪箕获得加州理工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通过博士学位全部课程考试,并完成大部分毕业论文撰写,回到了抗日烽火燎原的祖国,开启了他长达70多年的航空报国之旅。

故事二:中国无人机之父

2012年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多种世界先进水平的无人机集体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最早提出研制无人机的科学家,正是范绪箕。他也被称作中国“无人机之父”。

1958年,在美国拥有无人机后不久,时任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的范绪箕在国内最早提出了研制无人机的设想。他带领一班学生干了起来,但不久就受到批判。最让范绪箕心痛的是,全校仅有的一两台手摇式计算机,还有那些准备建设风洞的钢板,都被拿去炼钢了。

后来,根据钱学森的建议,范绪箕开始结合国家导弹计划来研制靶机,先后研制出“南航一号”拖靶机和“南航二号”超声速靶机,并在此基础上演变为“长空一号”无人靶机。为加快研制这种无人驾驶飞机,钱学森为他们提供了风洞图纸,以及一批当时最紧缺的钢板。

令范绪箕倍感欣慰的是,南京航空学院1979年成立了无人机研究所,首任所长正是他的学生。当我国各种无人机吸引了全球目光之时,范绪箕质朴地说:“这是我一生的理想之一,非常高兴看到理想变成了现实。”

故事三:桃李满天下

范绪箕一生辗转我国多所大学,倾力培养航空人才。

1945年,范绪箕在浙大筹建航空工程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范绪箕奉命主持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航空系合并及筹建华东航空学院的工作,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兼教务长。 1956年,范绪箕调任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主抓教学与科研工作。20多年间,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从最初的中专转制成为大学本科,继而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79年,范绪箕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第二年任校长。

他担任领导职务的五年,上海交通大学创造了我国高校改革中的数个第一:第一个走出国门开展对外交流,开启了“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破冰之旅”;第一个接受海外捐赠建图书馆,开高校引进外资先河;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建立了一批尖端学科……

范绪箕1955年被评为一级教授,成为当时我国航空院校中唯一的一级教授。1984年,范绪箕卸去校长的行政职务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他每天坚持工作六小时以上,查资料、做实验、写论文,与学生们讨论科研问题。100岁时,范先生每年还要带2至3名研究生。

范先生对门下学生要求相当严格。范先生的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试验中心工程师祁洋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学生曾在计算时耍小聪明跳步骤,报告交到范先生那里,“被骂得狗血淋头”。后来,这个同学按范先生要求的步骤去做,花的时间是之前的10倍,但数据确实精准多了。祁洋说,虽然范先生年纪很大,但他甚至连每天哪个学生应该计算到哪个程度心里都一清二楚,没有人可能在他这里“糊弄”一下混毕业。

2006年,当郑京良得知系里将他分到92岁的范绪箕教授名下读硕士生时,担心自己能不能正常毕业。当时,范先生给郑京良指定的研究方向是“热防护”。“热防护”主要应用于航天飞机,当时中国并没有发展航天飞机的计划,“热防护”是相当冷门的研究方向,导致郑京良一度担心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没想到,郑京良刚刚读了一年研究生,美国就公布了航天飞机制造的最新进展,而中国很快也将航天飞机列入了发展规划,“热防护”一下子成了热门研究方向。郑京良说:“范先生对航空航天业的走势非常清楚,总是能提前一步,发现那些当下未必用得上、但将来国家发展一定需要的研究方向。”

故事四:百岁不辍科学研究

范先生一生未婚,他曾这样总结自己:“没有家累,思维单纯。”范绪箕的思维一直活跃在他的百岁生命中。在92岁和96岁的高龄,他分别完成了两篇高水平论文,成为他传奇人生的精彩一段。

范绪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独特的观察力。从1962年起,范绪箕一直致力于热应力学科的发展,主持建成热应力模拟试验设备,完成了国家许多重要热强度实验项目,开拓了我国在该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工作。1979年后,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组织成立热应力研究室,致力于热应力设备研制、热应力问题的研究。他指导研究生对热应力耦合理论、焊接相变问题、热测试方法、复合材料热应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提出的物性测定方法,被美国国家标准化和技术研究院出版的《Thermal Expansion of Solids》(固体热膨胀)采用。范绪箕领导研究室完成了国内最早的“飞机风挡鸟撞软体冲击问题”和“热结构与热应力研究”等科研任务,他在航空、教育事业方面的贡献和在热应力学科的成就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从1996年起,范绪箕开始研究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热应力理念和实验应用方面的研究,并在高温应力、蠕变、焊接相变以及断裂疲劳、振动、损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目前,我国神舟飞船使用的是烧蚀热防护,飞船返回地球后返回舱表面看上去像被火烧过一样,范绪箕梦想将纳米等热防护材料技术应用到神舟飞船上,让神舟飞船“看起来更美”,而且能够像航天飞机一样往返起降。

范绪箕“自身就是历史”,他以百岁人生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曲折发展;范绪箕“本人即为传奇”,他以百岁高龄指导博士生,挑战人类从事科研年龄的极限;范绪箕是“浓缩的航空航天发展史书”,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践行航空报国梦的典范。

范绪箕

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

1914年1月5日生于北京,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1938年、1940年分别获美国加利福尼亞理工学院航空工学硕士和机械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航空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猜你喜欢

航空航天航空
《THE DISCUSS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MPARED WITH WUTHERING HEIGHTS》
《THE DISCUSS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MPARED WITH WUTHERING HEIGHTS》
飞行的历史
浅谈航空航天飞船在太空行驶及返回地面的力学原理
美国航空周刊2016航空航天摄影大赛
空天传奇系列科普丛书
航空装备Ⅱ个股表现
航空漫画
航空航天
航空邮票:航空体育--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