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条锈病和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2019-12-06尹志刚李宇峰

陕西农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条锈病乳剂悬浮剂

尹志刚,李 刚,李宇峰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包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由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iformisf. 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生产具有毁灭性危害,病害流行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4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条锈病防治一般在小麦拔节期明显见病或孕穗至抽穗期病叶率达到5%时进行统防统治,喷施腈菌唑、三唑酮、丙环唑、烯唑醇等高效杀菌剂[1~3]。河南省大部分都属黄淮麦区,黄淮麦区品种审定条锈病“一票否决”及粉锈宁的普遍使用等原因,其相对重要性较以前有所下降,但信阳属长江中下游麦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优质弱筋品种扬麦15的推广,条锈病仍是当地小麦生产常发性重要病害[4~6]。小麦蚜虫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虫害,以穗期危害最重。麦蚜除了直接刺吸小麦汁液为害,还能传播多种麦类病毒病,造成病害流行,以及分泌蜜露引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植株长势减弱、千粒重下降、萎蔫,甚至全株死亡,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严重威胁小麦生产[7]。试验以小麦条锈病和蚜虫为防治对象,研究了不同药剂组合在田间条件下对条锈病和蚜虫的防治效果,为弱筋小麦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剂及用量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 g·hm-2(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3%戊唑醇悬浮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180 mL·hm-2;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90 g·hm-2(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巴斯夫植物保护有限公司)750 mL·hm-2; 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1 500 mL·hm-2;10%烯啶虫胺水剂(天津华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180 g·hm-2;25%噻虫嗪悬浮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225 g·hm-2。

1.2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在2016-2017年在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试验田进行,所选试验田为旱地,上茬作物红麻,地势平坦,黏壤土,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底肥亩施40 kg N-P-K(15-15-15)复合肥,加8 kg尿素,返青期追施5 kg尿素。种植品种为豫信11,中感条锈病,小麦生长期一般大田管理,生育期间无湿害、渍害发生,年前化学除草,不防治病虫害。施药时各处理小麦长势均匀一致,整块田条锈病中度发生,蚜虫较重,未发现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轻微发生,各处理条锈病发生情况较为一致。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每处理小区面积为20 m2,设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一组在小麦抽穗期后采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均匀喷雾一遍。另一组处理在小麦抽穗后和齐穗期各喷施一遍药。处理1肟菌·戊唑醇+噻虫嗪;处理2多菌灵+戊唑醇+吡虫啉;处理3多菌灵+三唑酮+烯啶虫胺;处理4唑醚·氟环唑+噻虫嗪;处理5戊唑醇+吡虫啉;处理6咪鲜胺·戊唑醇+烯啶虫胺;处理7不施药喷清水

1.4 调查方法

病虫情调查在施药后14 d进行,各处理匀采取随机五点取样法,每点取50株并用固定标记,条锈病随机选取上部叶片,蚜虫调查50株蚜量,分别调查条锈病发病情况和蚜虫数量,计算病情指数和百株蚜量。

1.5 小麦产量调查

施药后,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观察有无药害症状。小麦收获期,每小区选取2个有代表性的1 m双行进行考种,调查穗粒数,脱粒后烘干至恒重后称重,计算千粒重。分小区实收测产,并折合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组合及施药次数对小麦条锈病及蚜虫的防治效果

从表1可知,各药剂组合对小麦条锈病和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小麦抽穗后施一遍药,14 d后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750 mL·hm-2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最好,病指防效达91.45%,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 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g·hm-2)和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500 mL·hm-2)对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达分别为81.25%、84.13%和81.35%,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43%戊唑醇悬浮剂(180 g·hm-2)和43%戊唑醇悬浮剂(180 g·hm-2)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分别为77.09%和77.13%防效稍差。各处理对小麦蚜虫也都表现一定的防治效果,25%噻虫嗪悬浮剂225 g·hm-2和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90 g·hm-2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达都90%以上,10%烯啶虫胺水剂180·hm-2对小麦蚜虫防效为80%左右,效果稍差。

表1 不同处理对小麦条锈病及蚜虫的防治效果

在小麦抽穗后和齐穗期喷施两遍药的处理,各药剂组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都达90%以上,各处理效果差异不明显。施两遍药10%烯啶虫胺水剂180 g·hm-2对蚜虫的防治效果较25%噻虫嗪悬浮剂225 g·hm-2和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90 g·hm-2防治效果差。

2.2 不同药剂组合及施药次数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

施药后,各处理小区小麦无明显药害,考种和小区实收测产后表明,各药剂组合对小麦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增产幅度有所不同(表2)。在小麦抽穗后施一遍药,各处理的穗粒数普遍较未施药对照高0.8粒~2.7粒;千粒重较未施药对照高1.2~3.2 g;单位面积产量较未施药对照增产11~54.9 kg,增幅为4.11%~20.52%。其中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750 mL·hm-2处理的千粒重增加最多;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处理和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500 mL·hm-2)处理的穗粒数增加较多;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10%烯啶虫胺水剂180 g·hm-2处理和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噻虫嗪225 mL·hm-2处理分别比未施药对照增产20.52%和19.81%,增产幅度居前二位。

在抽穗期和齐穗期各喷施一遍药后,各处理产量均较未施药对照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各处理穗粒数较未施药对照提升0.6粒~2.4粒;千粒重较未施药对照提升1.2~3.1 g;单位面积产量较未施药对照增产50.3~64.7 kg,增幅为18.47%~23.76%。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分析本试验中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条锈病防效及产量的影响可知,在小麦抽穗期用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750 mL·hm-2喷施一遍,对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好,小麦增产效果明显,研究结果与叶青松等的研究结果一致[8]。在小麦抽穗期和齐穗期各喷施一遍药,各处理普遍较未施药对照增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据报道防治条锈病, 一般采用三唑类、烯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 每公顷用1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 或12.5%戊唑醇悬浮剂600 m L喷雾防治, 防效可达90%以上。本研究结果在小麦抽穗期喷施一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为84.13%,与马占鸿等的研究基本一致[9~11]。43%戊唑醇悬浮剂180 mL·hm-2小麦条锈病防效为77.13%,可能是180 mL·hm-2用量较少的原因。特别是戊唑醇喷施两遍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要明显好于喷施一遍,可能是药量的累加从而提高了防治效果。喷施一遍药25%噻虫嗪悬浮剂225 g·hm-2和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90 g·hm-2较10%烯啶虫胺水剂180 g·hm-2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好,10%烯啶虫胺水剂180 g·hm-2喷施两遍药对蚜虫的防效也未能达到100%,建议防治小麦蚜虫时最好选用效果好、持效期长的25%噻虫嗪悬浮剂或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2]。

试验中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750 mL·hm-2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做为三唑酮、烯唑醇等常规药剂的替代药剂进行推广应用,至于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对小麦赤霉病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5%噻虫嗪悬浮剂225 g·hm-2和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90 g·hm-2对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做为防治小麦蚜虫的有效药剂推广应用。研究结果还表明,正常年份用对药剂组合和剂量,在条锈病和蚜虫达到防治指标时,施药一次对小麦条锈病和蚜虫就能达到较好防治效果,可有效避免重复施药造成的防治成本的增加。

猜你喜欢

条锈病乳剂悬浮剂
南海某油田破乳剂和清水剂配伍应用研究
小麦条锈病田间为害损失的初步分析
南苏丹1区原油破乳剂和反相破乳剂筛选评价及应用
0.5%藜芦碱可溶液剂与20%乙螨唑悬浮剂配合应用 防治柑橘红蜘蛛药效试验
3%甲氨基阿维菌素微乳剂注干剂配方研究
陕西安康:农技专家开展小麦条锈病普防工作
一种原油乳化液破乳剂的研究与应用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