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治疗中的效果

2019-12-02刘晓凯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固定架骨科出血量

刘晓凯

(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骨科 , 辽宁 朝阳 122300 )

创伤是因外界致伤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导致机体组织、器官遭受解剖结构上的破坏和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病变或全身反应导致的疾病。创伤骨折一般是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骨折完全性丧失或连续性中断[1]。有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是保证患者减少骨折疼痛、加速骨折愈合、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保障。固定作为治疗最为关键的一步,有内固定和外固定2种方式。研究显示[2]任何一种形式内固定方法干扰因素较多,不能为骨折快速愈合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外固定在严重开放性骨折、粉碎骨折、多断骨折伴发软组织损伤等创伤骨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72创伤骨科疾病患者分组予以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和外固定架治疗,对比2组治疗总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情况等指标,观察其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共计72例创伤骨折患者,选自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2月期间,纳入研究对象的所有患者入院时意识清醒,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文件,排除恶性肿瘤、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本次实验。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32-60岁,平均年龄(46.13±13.57)岁,致伤原因:车祸25例、高处跌落11例;骨折位置:上肢17例、下肢19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4例、闭合骨折22例;斜形或螺旋形骨折18例、横断性或短斜形骨折18例;骨折AO分型:A型13例、B型15例、C型8例。对照组36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33-61岁,平均年龄(46.52±13.13)岁,致伤原因:车祸18例、高处跌落18例;骨折位置:上肢21例、下肢15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25例、闭合骨折11例;斜形或螺旋形骨折17例、横断性或短斜形骨折19例;骨折AO分型:A型11例、B型14例、C型11例。2组临床资料均衡性较好(P<0.05),具备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依据骨折部位、年龄、其他损伤情况选择麻醉方法,多发骨折选择全麻,上肢骨折选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肢骨折选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后至患者于仰卧位,开放性骨折患者清创至新鲜组织暴露,修复血管神经。以骨折处为中心做切口,减少骨膜剥离,清创后暴露骨折位,复位后使用内固定物临时固定骨折位置。在C臂透视下使骨折复位达满意状态。皮肤损伤严重患者在骨折固定后使用敷料包扎,条件允许后植皮皮瓣转移术修复皮肤。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麻醉方式同对照组,开放骨折直视下复位,闭合骨折行闭合骨折复位。复位后于骨折远端、近端拧入螺丝钉,C臂透视下调整固定架,保持骨折对位、力线恢复良好,固定架距离皮肤2cm左右,以便更换敷料或针刀护理。2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抗生素防感染治疗,定期换药,指导进行功能的锻炼,术后行X线检查是否进行负重训练。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疼痛以及治疗总有效率。

4 判定标准:(1)治疗总有效率[3]。痊愈:骨折愈合并能正常对抗力量,正常活动,无畸形,无神经血管损伤和感染;显效:骨折愈合,对抗力量受限,关节活动正常>75%,偶见疼痛,骨成角畸形<5°,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有效:骨折愈合对抗力量明显受限,中度疼痛,跛行步态,关节活动正常>50%,骨成角畸形10°-20°,伴发神经血管损伤,无感染;无效:骨折愈合延迟或骨不连,明显疼痛,骨成角畸形>20°,关节活动<50%,无法对抗力量,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疼痛评分[4]。采用数字分级法评估疼痛情况,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疼痛程度分级标准为: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6 结果

6.1 2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6.2 2组手术指标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7.38±12.68)分钟、(150.77±50.63)ml,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0.42±15.73)分钟、(274.13±39.14)ml,数据差异显著(手术持续时间:t=9.586,P=0.000<0.05;术中出血量:t=6.842,P=0.000<0.05)。

6.3 2组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分别为(62.85±12.36)天、(4.33±2.04)分,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分别为(82.39±12.74)天、(6.12±1.34)分,数据对比具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时间:t=6.605,P=0.000<0.05;疼痛评分:t=4.400,P=0.000<0.05)。

讨 论

创伤骨科疾病主要为常见意外产生创伤病症,在外力碰撞或间接冲击下对骨骼造成的损伤。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导致创伤骨科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病情趋于严重化、复杂化,给临床治疗带来不小难度[5],越来越来的医师致力于改善治疗方法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生活。

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虽然有利于医师在直视下利用器械和手法进行复位,但损伤骨膜和骨周围软组织角度,软组织和骨膜剥离不可避免会破坏血缘,引发骨折久不愈合[6];同时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是闭合性骨折人为变为开放性骨折从而增加感染几率,局部损伤较高,极易发生感染。尤其针对儿童骨塑性能力不强,抗感染能力低下,致使切开复位内固定在临床使用时具有一定局限性[7]。骨外固定技术不断成熟,在临床运用逐渐开展,因其具有术中操作简单、经济型高、固定可靠性较高、骨折愈合快等优势,逐渐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青睐。外固定架原理是通过在骨折近端和远端经皮穿后放置钢针与连接杆相连,在固定架固定后与裸露在外发的皮肤的针端连接,形成新的空间力学稳定系统,从而固定骨折。较之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优势在于:(1)外固定架最大程度减少骨膜和软组织破损:因创伤骨科疾病因骨周围血管受损,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血液运行不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外固定架因具有超关节固定作用[8],不仅提升稳定性,同时减少软组织破损,避免手术对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促进骨折愈合。(2)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较为繁琐,直接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本次研究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较之对照组较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对于急危重症、生命垂危、难以忍受的患者来说,外固定架手术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恶化,缩短患者长时间忍受复杂手术的痛苦。(3)外固定架骨折愈合时间短、治疗效果显著:传统复位内固定手术切口较大,还需多次采用X线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愈合后使用手术拆除固定物增加2次手术风险,明显增加恢复时间。外固定架对组织干扰较小,血运破坏较小,有利于骨折恢复,不仅加速骨折愈合,恢复效果也具有明显优势。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实外固定架能在短时间内恢复骨折和关节功能,疗效显著,预后作用较好。(4)外固定架因其结构可调、固定性较好,手术恢复期便于医师对软组织创面进行换药和护理。术后骨痂出现时,可适当放松伸缩螺丝,高强固定转化为弹性固定,为骨折愈合期间不同状态提供适宜的生物学和力学环境。在张卫星[9]的研究中,对40例创伤性骨科疾病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A组),其余40例创伤性骨科疾病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A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80.00%(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有文献显示[10]外固定架可能存在固定前牢固的可能,固定的稳定性小会直接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发生,且外固定架外观差,拆除之前可能对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并且会应引发一定并发症。因此,固定方式和手术类型的选择需要医师结合病情、骨折情况综合判定后予以对症处理。

综合上述,外固定架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治疗有效率高、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疼痛减轻等优点,在创伤骨科疾病治疗运用效果显著,同时操作简便、利于普及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固定架骨科出血量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常用胫骨骨折外固定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墙壁开关插座固定架刚度研究
无天于上2035(一)
KD407:悬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