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9-12-02刘伟怡徐剑锋丁东胜利东升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骨科微创切口

刘伟怡 徐剑锋 丁东胜 利东升

( 东莞市黄江医院外三科 , 广东 东莞 523750 )

创伤骨科主要包括四肢骨折、脊柱骨折、关节损伤等病症,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微创手术被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之中,所谓微创手术,指的就是能够以最小的伤害和生理干扰,以实现手术效果最优化[1],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能够利用专业的技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不仅手术过程中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小,手术面积也比较小,手术的精准程度较高,有利于患者在手术后尽快恢复机体功能,提升患者的舒适程度[2],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来说,取得了较优的治疗效果。就微创手术在我院创伤骨科中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72例骨骼创伤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包含男患24例,女患12例,年龄为18-82岁,均值为(45.4±3.6)岁,其中包含髋关节损伤的患者16例,肩关节损伤的患者9例,膝关节损伤的患者11例;对照组中包含男患22例,女患14例,年龄为19-80岁,均值为(46.1±3.5)岁,其中包含髋关节损伤的患者17例,肩关节损伤的患者7例,膝关节损伤的患者12例。所有患者中,不包含严重的肝脏、肾脏、脾脏等器官出现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不包含未成年的患者,不包含具有意识或者精神障碍的患者,不包含具有药物使用过敏史的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协议。经比较,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2 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治疗方式与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者根据患者骨创伤情况的不同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者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处理,进而取患者的仰卧位,抬高患者患肢,以充分展露手术部位,采用碘伏对即将手术的位置进行消毒处理,常规进行铺巾处理,于患者创伤部分切开皮肤组织,并对皮下的浅深筋膜进行处理,对肌肉组织进行分离[3],在此过程中,需要对静脉、血管和神经进行保护,完成上述操作后,最后,充分展露患者的骨折部分,对骨折部分进行清洗,并对骨折部分进行复位,采用克氏针进行固定,若是患者骨折部分复位较好,则可以采用钢板螺钉进行固定,若是肩关节损伤的患者,可以以缝合固定的方式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冲洗,并留置引流管,缝合创口,对伤口进行包扎。观察组在手术之前选择支架对损伤部分进行固定保护,在保护一定时间之后,开始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于患者创伤部分的侧端行手术切口,并于切口内灌注生理盐水[4],以达到清洗切口和周围组织的目的。完成上述操作后,在患者创伤的前内侧部分行手术切口,对患者的骨损伤情况进行观察,对骨折断裂部分进行复位处理,若是患者的伤口处存在异物,需及时取出患者体内的异物,减少异物产生的炎性因子导致患者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出现。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切口进行消毒处理,并定时更换药物[5]。在对患者进行引流时,应选择复方氯霉素地塞米松纱条进行包扎,并且每3天更换1次药物,直至患者机体愈合为止。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1)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观察记录,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出血量[6]。对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记录,主要包括切口愈合时间和换药次数。(2)疗效判定。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若是显效,则证明患者的损伤部分没有压痛感和叩击痛感,活动与正常人无异,在影像学资料显示下,已经形成连续性的骨痂,无骨折裂痕,能够从事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若是有效,则证明患者的损伤部分有轻微压痛感和叩击痛感,活动与正常人基本无异,在影像学资料显示下,已经形成明显骨痂,有模糊的骨折裂痕,基本能够从事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若是无效,则证明患者的损伤部分有严重的压痛感和叩击痛感,活动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在影像学资料显示下,未形成连续性的骨痂,有明显骨折裂痕,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对数值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与卡方(x2)值进行检验,若是P<0.05,则证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5.2 2组患者临床指标:观察组的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5.3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由上可知,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为77.78%,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讨 论

在对创伤骨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大都是以传统的治疗方式为主面对患者进行骨折的内固定,对患者的骨折结构进行解剖后再进行重建,以此保证患者骨骼的稳定程度,但是这一传统的治疗方式却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骨折部分的血液流通,导致患者极易出现发炎感染、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痉挛或者血液栓塞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逐渐成熟,微创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医疗器械的稳定性,帮助患者进行更为精确的骨折愈合,以间接的生物学固定方式逐渐进行骨折固定,能够优化患者骨折部分血液的运输,且能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和骨折损伤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且微创技术在长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明显,有利于保证患者骨折尽快愈合,且有利于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物学骨创伤的环境。在采用微创手术对创伤骨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微创技术对患者的骨损伤部分进行精准的定位,手术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机体创伤,极大程度上缩减对患者病灶造成的损伤,不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7]。医学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微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之中,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穿刺针等手术器材,以特殊的入路方式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治疗方法简单,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对患者肌肉、神经和血管造成损伤的概率,从而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换药次数,节约治疗费用,治疗意义显著。

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手术时间(136.85±8.45)分,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6.25±1.82)cm,显著短于对照组,出血量(159.78±22.29)ml,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临床指标主要包括切口愈合时间(14.85±2.48)天,换药次数(14.95±2.28)次,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为77.78%,差异显著,P<0.05。可见,采用微创手术对创伤骨科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减少患者切口长度,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量,提升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节约治疗费用,提升治疗效果,治疗意义显著。

综上所述,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骨科微创切口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