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审视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创课程

2019-11-27阳昆

智富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赋能场域创新创业教育

阳昆

【摘 要】在2018年11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吴岩明确提出:“建设中国‘金课,没有旁观者,都是建设者。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也是当前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吴岩司长的一席讲话也一针见血地再次表明高等教育中教学作为中心地位的存在,无论什么样的课堂,都是教育育人的场所。作为地方高校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教学也在学生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艰难的探索。相比较其他的课程,双创的课堂教学更是存在着师资力量来源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主体反馈性不高的诟病,然而席卷到全国各地的双创教育从高层到基层,从中央到地方,双创的理念在超越这现行的大学课堂教育,更是对双创教育的课程有着从里到外的影响,本文借鉴商业理论新发展的赋能理念和深度学习视角,将双创课程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三个方面阐述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深度学习;场域

在国家进入转型期中,在面临着资源环境和技术环境的约束,国际竞争力中的成本优势在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双创教育对于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双创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创业的学生,更是覆盖所有青年,双创涉及的课程不仅仅是创业类课程或者是职业指导类课程,他是一场由上而下的教育革命,一场在中国教育界的创业之旅,其根本目的在于人才培养,使得未来的青年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看来,双创教育应该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尽管双创教育在各个学校的认知和实践各有差异,但大都是在对于创业知识和过程的培训,聚焦于如何体现学生的创业水平和创业成功率,但对于创业的“道”——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个核心的问题,往往涉及较少。而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他们的创业教育实用性更强,但也更容易忽略创业“道”的传承。为此,本文从赋能和深度学习的视角,重新审视创双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赋能理论让双创教学价值和教学形式与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内在融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界和学界及开始了赋能研究,而研究的来源是传统企业的金字塔的层级机构。金字塔束缚了员工的创造力和灵活外部市场的执行力,但在工业化盛行的当时,这也是星星之火。随着进入后工业时代,国外学者conger和kanungo将最初的商业的权力下放和委托发展成为心理层面的动机性概念,更是包括了正式组织管理实践和提高下属自我管理效能的过程,将授权赋能衍生心理层面和组织赋能的角度。赋能理念之教育将原本的创业课程从简单的知识记忆,理解转变到学生能够有效应用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将这种技能有效地与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内在融合,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目的。

1.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目的和教学价值的共创共赢着。

工业时代传统的金字塔结构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是标准化的“产品”,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求,在高效产出的同时,工业化、层级制的僵化也越来明显,压抑个性,忽视个人的价值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机器生产代替人工机械化操作,人从繁重重复的操作性工作内容中解放出来,这是对人类的生产力量的提高和质的提升。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向师生间教学互动也正是时代要求。现在媒体和网络的多样性,给了学生更多的知识接受的渠道,也给予教师极大的挑战。而赋能理论则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的价值的在于他们的共同创造,教师更多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心理赋能,而学生的心理赋能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效能感和良好的学习反馈给给予教师更多积极的心理赋能,这是良性的学习过程的循环,教师更多的是导师、合作者、共创者的角色,让教师和学生们一同推进课程学习是双创课的一大创新,也会让平常枯燥的课堂讲授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在教学中获得了双创的知识与技能,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中重新认识自我角色,相比较工资和福利待遇,教师在教学中所获得引导者、教练者的成就感将大大促进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提升教学价值。

2.赋能理论认为,课堂是价值观和文化再次营造的平台。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和文化的传承,更是透过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普通的课堂教学其主要的引导者是老师,而赋能理论下的课堂教学在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彼此的心理赋能中,共建的组织赋能中,对课程知识的共同学习和文化的再次提炼。师生间互动与共生的高度自我效能感将使得课堂成为一个价值观和文化再次营造的新平台。师生间彼此互相信任,相互赋能,使得双创课程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选修此课程的同学则被要求树立创人生设计,创业人生的意识,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对于创业生涯中的曲折回转则是用客观、理性和乐观的态度面对,课堂也自然而然成为人生价值与文化再造的平台。

二、深度学习对双创教育的学习过程进行再造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在大学生的阅读策略的研究中,正式推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学界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从横向和纵向的延伸,不管是怎样的研究侧重点,但都是集中在深度学习是以促进有效學习,理论和实践良好统一的目的。学习者有在着深度动机的指导下的积极学习,通过人、环境、人工制品(作业成品)的相互交流与作用,让学以致用,用之有价,价之有值的概念转变与整合,资源拆分与重组,价值创造的过程。深度学习的演变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中开放教育鲜活的特征:变化无限,随时在线,混沌边界,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多重融合。深度学习有三个重要的层次:学习环境中的对话性,将使得学习环境更加开放和多元,师生间的边界趋于模糊,这是深度学习发生的最基层;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将使得理解性学习的效果更加突出;这是自然而成的第二层;有内涵的理解将使得学习者与教授者趋于对学习意义的反思,从而将打磨学习者的反思性的能力,而这个就是深度学习的最高层。批判性,有选择性的进行思维和学习人工制品的形成。

1.深度学习的反思性是赋予双创课程的教学内容聚焦于学生创业人生为主的生涯设计思维的打磨和形成。

對于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普通的课程讲授特别是大课堂的讲授是无法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反馈,在传统的课堂中强调规范和标准,学生思维的发展局限性明显。这样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转型期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严重滞后,甚至阻碍了青年学生的成长,为此,而深度学习中的对话性,情景性的学习体验将赋予学习者积极有效理解,并对于学习内容进行反馈,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由简单的内容反馈提升到批判性和反思性。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深度学习的批判性鼓励独立,自由、质疑和理性思维,注重实时反馈,强调非标准化,落脚于独立、自由、创新的设计思维方式的形成。这这样的设计思维的打磨敲好是双创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焦点之——人人都是自我生涯的的创业者和设计师。创业都是一人一个团队一个作品,独立、自由、非标准化,人性化十足的“人工制品”。双创的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独立设计个人创业生涯的意识与能力,聚焦与学生设计的觉察、体验、反思、设计,而设计的思维与能力贯穿于学生创业生涯的学习的全过程。

2.深度学习的对话性将赋予双创课程教学形式专注于学生学习场域的建立,将职业规划课的的情景性的学习提升到更好的层次。

相比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深度学习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觉多维,视域广泛,个性活泼,张扬的个性,在深度学习看来,简单记忆和学习是低水平的知识加工,对于双创课程而言,实践的应用性是高于理论的简单记忆。双创课相对于其他的课程,他的接地气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表现于量身定做的创业规划与执行方案,这要求学生讲理论从书本上,批判性的移植到现实生活中,融入自己的元认知和知识结构中,在众多的思想理论进行联系,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和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学习。从法国的社会学家布底厄看来,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场域中多远关系的网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交互为依托,教师和学生的独特性和交互性在课程这个物理时空和课堂外的虚拟时空有效的存在。这是一个对教师和学生具有教育和管理意义的场。对话性将使得学习场域的建立更加积极有效,而场学习场域的建立则是双创课的情境性的学习,对深度学习中的体验学习提升到更好的层次,而这也使得双创课的学习过程再也不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从纵深发展,向更好的服务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对于双创教育,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商学等多角度,学者们孜孜不倦,不断为双创教育开拓新的天地和发展空间。赋能从组织心理学角度给给予教师和学生的共生体的概念,这种从文化到价值的共生给予双创教育以新的时代特征,而深度学习则是对多元化的价值主张的热烈回应,强调独立、自由、创造性的思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创教育中的探索将在这些理念和学科支持下渐行渐远,慢慢的探索出一天适合自身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双创教育的金课。

【参考文献】

[1]李虹,张龙天,刘逸.赋能授权研究前沿综述[J].人类功效学,2018,24 (01):60-65.

[2]金涛.企业内部控制与赋能授权[J].管理视角,2008(05):80-81.

[3]李利顾,卫星,叶建敏,杨帆.混合学习中大学生教学情境感知对深度学习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9):121-127.

[4]王敬.场域理论对教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8(21):148-149.

猜你喜欢

赋能场域创新创业教育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