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新闻报纸视野下的伍廷芳

2019-11-27赵博阳

智富时代 2019年9期

【摘 要】伍廷芳在美期间,为了保护华人、华工,就排华法案同美国政府展开了有理有据的交涉与斗争;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事件中,他竭力维护中国政府与同胞的利益,剖析中西矛盾的结症;在宣讲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信仰的不同中,他为中国人的排外行为作辩护,谴责了在华洋人的虚伪;而在各类公务社交活动中,他又不断向美国人展现中国和中国人的觉醒,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从美国对伍廷芳这些事件的相关报道中,一位“中国的辩护人”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伍廷芳;美国新闻;外交史

伍廷芳(1842—1922)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正规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学教育的士大夫,为中国近代法制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他一生中的两次使美经历,亦使他无愧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杰出外交家。

清朝向美国派遣使臣始自1872年。然而,1896年清政府对伍廷芳的任命却和以往有所不同。因为伍廷芳不是清朝科举制度的正途出身,按惯例是难以委以重任的。不过伍廷芳先前担任李鸿章幕僚时成绩斐然,有李鸿章等朝廷重臣赏识举荐,加之其早年留学英国,有较好的外语水平,正是多种原因促成政府对他的任命。

伍廷芳的出使,也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国的强烈反响与浓厚兴趣。从其到达之初,各大报纸就开始了对他的关注,从公务活动、行程、家人到轶事,各类报道不一而足。

一、排华法案

伍廷芳出使美国的一大任务是保护华工。中国人最早进入美国大约在18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西部的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渐扩大,而中国人的移入数量也逐渐增大,满足了这种需求。

华工问题的最初产生是在加州矿业领域中。由于美国本土工人对华工的排挤,以及政客为拉拢工人的选票,而采取立法上的行动排斥华人,使得排华问题逐渐开始尖锐。及至伍廷芳第一次出使美国之时,排华的浪潮已经波及到了美国的海外殖民地。1898年美国在美西战争中的胜利,标志着西班牙这个老牌殖民国家的没落。美国通过和约,夺走了西班牙殖民下的波多黎各和关岛,吞并了夏威夷,又“购买”了菲律宾群岛,而这些土地上早已有华人的身影存在。美国在这些地区的殖民,自然也会将排华法案适用在当地华人身上。

伍廷芳深知华人、华工遭受排挤、虐待的事实,为了维护在美华人、华工的合法权利,他屡屡同美国政府进行交涉。如1898年10月28日《堪萨斯城星报》报道,伍廷芳赴国务院就美国在菲律宾与夏威夷两地适用排华法案提出抗议。他认为,华人移居这些地区已有多年,美国政府干扰现状、适用排华法案的行为毫无公正可言。同时,伍廷芳在各类重要场合的演讲中,也不忘表示他对排华法案的不满,如1900年2月24日《费城调查者报》报道,伍廷芳在费城纪念华盛顿诞辰庆典上的演讲,也提出美国在对菲律宾进行管理期间,不该存在支持或反对某一种族、某一阶级的歧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甚至,如1901年2月的《哥伦布调查者星期日报》所报道,伍廷芳拒绝出席公务宴请,以表示他对排华法案的强烈抗议。

与此同时,伍廷芳还支持在美华人、华工针对排华法案采取对策。如1901年6月16日《哥伦布调查者星期日报》报道,1892年的排华法案即将到期,在美华人联合起来,联名签署抗议书呈交美国政府,要求废除排华法案。而他们的这一自卫举措,正是基于伍廷芳的建议。

与前几任驻美公使相比,伍廷芳显然更善于利用舆论。他不放过一切可以宣传其想法和理念的机会,让美国人了解在美华人、华工的不幸,了解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不公。在美国总统林肯的诞辰纪念日,伍廷芳向工会联盟俱乐部的成员大肆褒扬林肯的伟大功绩,而其真正的目的显然是想唤起美国民众对博爱精神与平等意识的认同。他又引用《蒲安臣条约》中的互惠条款:“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往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为是现在两国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两国人民自愿往来居住之外,别有招致之法,均非所准。是以两国许定条例,除彼此自愿往来外,如有美国及中国人将中国人勉强带往美国,或运于别国,若中国及美国人将美国人勉强带往中国,或运于别国,均照例治罪。美国人民前往中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中国总须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长住之利益,俾美国人一体均沾。中国人至美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总须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长住之利益,俾中国人一体均沾。”以此呼吁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美国的一些舆论,在伍廷芳的努力下,也开始站在华人、华工的一边。

二、义和团风波

1900年,中国北部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满清统治者为了发泄积郁心中多年的愤恨,决计利用团民的排外情绪,于6月21日贸然向各国宣战,最终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

义和团追杀传教士、教徒,又围攻驻京各国使馆。使馆与外界的联系一度中断。西方人只能通过新闻报道获取信息。而这些报道往往添油加醋、大肆渲染,绘声绘色地描述义和团的暴行,如美国1900年7月29日《梅肯电信报》报道,拳民将妇女拖出使馆,剥光衣物,斩成数段,散落的肢体在胜利的呼号声中被拖走;中国士兵用长矛将白人儿童的尸体刺得鲜血直流。西方民众偏听偏信,似乎这些恐怖的故事已俨然成为了事实。

此时身处美国的伍廷芳,是不赞同义和团攻击外国使馆的过激行为的,因为其既不符合国际法,又容易招致列强的仇视。他多次运用外交手段,向美国朝野解释使馆人员的安全。如1900年7月2日《费城调查者报》报道,伍廷芳对不欢迎其参加独立日庆典的人表示他们对中国的局势了解是错误的,中国政府不为制造事端的暴民的行为负责;同年7月8日《世界先锋星期日报》报道,伍廷芳坚信有关外国使节被杀戮的传闻被过分夸大;同年7月10日《费城调查者报》报道,伍廷芳收到盛宣怀的电报称中国政府正在竭力保护使馆,伍廷芳表示奉命镇压的庆亲王军队相当有效率,能够有效镇压暴乱。伍廷芳的这些努力,都是竭力避免义和团的行为成为列强发动战争的借口,1900年8月5日的《费城调查者报》引用伍廷芳的话说:“中国并不寻求战争。她正在尽力避免战争。中国正在集结零散的军队,并尽力镇压拳匪的暴乱。中国政府未立即镇压拳匪,并不能成为列强宣战的借口。我们会继续打压暴动,给予诸国公使保护。至于战争,我有信心可以避免。”

但是本就意图瓜分中国的列强,并没有给清政府转圜之机,战争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联军攻占北京后,使馆解围,先前的谣言不攻自破。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使馆被围期间发出使馆人员安然无恙的电报也被证明是真实的。

伍廷芳对战争的发生悲痛万分,他表示中国不想和全世界发生战争,其本质上是一个和平的国家,致力于同姐妹国家维持和平关系。他也批评西方民众:“不要轻率做出结论”;“作为尊重名誉的人,现在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公开道歉”;“只有以东方的观点,才能看清中国难局真正的大小和意义”。

三、儒耶比较

伍廷芳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中,阐述了中西矛盾的症结。而在此后不久,發生在美国的一件事,则足以显示其无愧于杰出的外交家。

伍廷芳首先将美国民众的注意力导向了洋人在华不受欢迎的原因,即义和团运动的深层原因。据1900年11月21日《费城调查者报》报道,伍廷芳在全美社会学与政治学学会的月会议上作了演讲,剖析了洋人在中国不受欢迎的问题:“近年来发生的事件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人和洋人的苦楚。对领土的无偿掠夺,从中国人受众抢夺土地,对那些捍卫自身权利者的暴行——这些都是火上浇油。”他说道:“洋人更应考虑到本地人的情绪。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并不必然就是坏的。外国人的风俗习惯也不一定总是最佳的。在此事上洋人应更宽容地对待中国人。其次,洋人在和受过教育的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应该谨记,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什么地方,真正的礼貌都是相通的。再次,外国在华的出版物在提到中国政府和人民时,应该用缓和的笔调。许多中国人读得懂洋文报纸。如果只派遣医疗传教会来华,那也是一桩好事。如果此事行不通,非医疗传教会应该在华建立学校和图书馆。总而言之,不该用外国标准来评判中国。”而同年12月29日,伍廷芳在蒙特克莱就相同主题再次发表演讲,反问美国民众,为何外国人如马可·波罗来华就取得了高官并收到元朝政府的信赖,而现在中国人却变得敌视洋人?在他看来,这是由于来华的外国人不同了,当今外国人来华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搜刮财富。一部分外国传教士因为中国人没有接受他们的信仰,就污蔑这个国家和她的国民。而皈依基督教的中国人也学起了洋人的那一套,抛弃自己国家历史悠久的习俗,瞧不起自己的同胞。外国人藉由条约赋予的权利,不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而只受制于他们本国法律。伍廷芳反问,当一个本地人因见到一个外国人在当地违法犯罪而感到不满,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在这样的基调下,伍廷芳将中西矛盾问题推向高潮。1900年12月他应纽约伦理文化协会之邀,在卡内基音乐厅发表了演讲,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基督教信仰作了比较,揭露了在华传教士的虚伪面具,引起全美社会一片哗然。他说:“孔子的学说并不是一种宗教。它并非是一种教义和礼拜的体系”;“孔子不谈四件事情——怪、力、乱、神。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既有人性也很务实。他没有时间去揣测死后发生的事情”;“耶稣说:爱你的仇敌。对人性来说这样的标准未免太高。不大可能有人效仿此举。现在基督教的传教会叫嚣流血和复仇,基督徒的军队正在蹂躏这片土地,对于老弱妇女熟视无睹。教义和行为之间真的有很大的鸿沟。你们能爱一个杀了你们父亲或者摧毁你们家园的人吗?孔子的学说不要求做到这点。它讲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并不鼓励怀有恶心的报复,正如我要遗憾地指出的某些自称信奉基督教教义的人所展现的行为。”

四、中国的觉醒

伍廷芳除了在各类危机中,竭力交涉,积极维护本国利益外,还不断主动向美国人宣讲中国当下的国情,通过这样途径消除美国人心中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偏见。他呼吁美国人了解中国文明,这样“他们会发现中国虽然古老,但仍然展现出旺盛的精力;他们会发现经受住四千年考验的文明绝非奄奄一息。”

1899年4月,伍廷芳在接受《堪萨斯城星报》采访时,介绍了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的情况以及现代文明进入后中国所面临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伍廷芳表示,认为中国停滞不前的观点是错误的。将当前的中国同五十年前的中国对比,其进步显而易见:“如今处处都有标志显示中国人民正在大觉醒。我们已经建立起电报系统,现在在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在运作,消息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从内陆传达至最远的海港。还有铁路,14年前被引进到中国的北部地区,我很荣幸能够作为创建铁路公司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从那以后,铁路就在中国大地上朝各个方向蔓延开来。”在此基础上,他向美国民众解释了中国的开放姿态,中国并非如同西方国家认为那样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外来的新事物。中国向来平等对待各国。“欢迎各国人民的光临。她的港口向所有人敞开,她不分种族、肤色或信仰,一视同仁。她的人民同各国人民交易。反过来,她也希望得到同样的待遇。她想要和平,不被各种无理的要求骚扰。”

1908年5月,当伍廷芳第二次出使美国,在卡内基音乐厅进行演讲时,引用了16世纪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在企图进入中国传教时的呼号:“磐石啊磐石,你何时向吾主开门?”他再次强调了中国的“觉醒”、驳斥了鼓吹“黄祸”者的谎言:“一直以来,中国被叫做‘东亚病夫、‘沉睡的雄狮、‘蹒跚的帝国和其他或多或少独特的恭维性的名称。对某些人来说,中国只具有历史上的意义,它的辉煌只属于过去。不过,也许这幅对中国事务黑暗的画面在几十年前或许还部分正确的话,它如今已经不真实了。病夫在渐渐康复,睡狮在觉醒,那个古老而蹒跚的国家接受新的血液进入它的系统。”

伍廷芳的“门户开放”观并非只充斥着对中国美好未来自信满满的语言,对中国的落后之处他直言不讳,认为中国必须主动应变,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适应潮流:“中国人在过去的数个世纪中始终远离西方世界的争斗,专心致志于内部发展。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实践自己的命运,而无外界的干扰。诚然中国的封闭增强了这个国家的个性……其严重的问题是这个国家无法在世界其他国家的试验、经历与成果中获益。尤其是在科学知识和机械发明方面。必须承认今天中国在化学、电力、蒸汽、海运、高速交通及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落后于西方好几百年。如果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中国就必须向其他国家学习这些知识。”

同时伍廷芳又认为,中国向西方国家的学习没有必要一味模仿。中国的需求、其在各国中的位置、其成长,这些都是独有的。单纯就文明而论,伍廷芳认为铁路、电报、电话、电灯这类现代事物就是文明,是一种狭隘的解读;文明还包括智力、秩序、道德等。从这一点来讲,中国和美国时东西方文明的典型代表,这两种文明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中国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惟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造就一个现代国家。

五、结语

美国的新闻报纸为我们对伍廷芳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户,这是世界另一端对这位中国人的关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些报道中伍廷芳的言论并不是没有瑕疵的。但是,他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处中西方文明碰撞的阶段。面对西方列强,中国正处于极其不利的弱势中。在这种情况下,伍廷芳能够充满自信、大胆痛斥西方国家的缺陷与不足,为在西方人眼里妖魔化的中国和中国人辩护,维护自己国家和同胞的利益,传播中华文明,并预示中国的光辉未来,这不能不让人对他肃然起敬。正如美国的报纸在伍廷芳第一次被召回国时所作的评价,“伍廷芳受人爱戴、成就斐然、以中国的利益为己任”,“他是个奇迹”。

【参考文献】

[1]丁贤俊.伍廷芳评传[M].人民出版社.2005.113-127.

[2]张礼恒.伍廷芳的外交生涯[M].团结出版社.2008.113.

[3]丁俊贤.伍廷芳集(上)[M].中华书局.2006.96-99.

作者简介:赵博阳(1987-),男,汉族,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