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2019-11-27陈彦

智富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机制监测信息

【摘 要】我国处于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域,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我国社会民众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地质灾害预防机制,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亟待完善。本文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并针对性的给出了预防措施,从而为我国地质部门的运作提理论借鉴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对策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了大量人员及财产损失,对当地的经济基础建设也造成了较大破坏,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有着极大意义。而通过多年建设,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地质灾害预防、检测机制,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各地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部分地方灾害预防能力和灾害救治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一、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

(一)人为原因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在我国西南内陆地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我国西南内陆地区地形地质、地貌环境较为复杂,山高险峻;其次,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人口压力骤增,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不断提升[1]。如在市政建筑工程中,如果未能根据有关规定对建设地段进行科学评估,导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因为地质问题而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或未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市政建设,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时,在人人类活动过程中,因为经济活动不可避免的造成当地植被的破坏、地下水资被过渡开发等情况,一旦出现较大的降水就可能引发泥石流、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这也是造成当地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诱因。

(二)自然原因

导致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当地的降水量是和当地地质灾害有着直接关系的重要因素。部分时间段的降水强度、降水季节都可能影响到当地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以泥石流、滑坡等为主。其次,是当地地形地质、地貌等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避免的[2]。最后,当地自然情况,如高山、河流、植被覆盖等情况都可能在降水、温度等因素的影響下引发重大地质灾害问题。同时,我国是一个以山地、高原、丘陵等地形为主的国家,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加上人为破坏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二、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是各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共同负责的,相对而言,业务水平处于较高状态,且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并建立了以县为基层单位的防灾、减灾系统。同时,针对国内主要河流通道,都有建立相应的水文监测站。但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到之处[3]。首先,主要是针对大江大河进行监测,而对小江、小河的监测工作则处于空白状态,监测范围相对有限,监测的精确无法保证。同时,各层级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在发生地质灾害时,信息传递速度也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决策以及应急机制的建立。且当前我国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只建立在县级以上行政部门,县级以下行政单位未能建立任何形式的监测中心。此外,还未能形成完善的监测网络。因为各地信息共享度较低,无法形成信息合力,从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总的来说,我国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工作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健全。

三、增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一)划分地质灾害等级

地质灾害预测是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和前提要求。因此,各级部门应当集中一切力量,加强前期地质勘探工作,了解有关信息,科学进行地质灾害等级划分工作,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和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勘探工作,及时了解灾害可能发生的几率,并对灾害进行科学的等级评定工作。在了解灾害情况后,还要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相应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制度[4]。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等级划分,也可帮助有关部门对现有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和调整,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资料的使用效率,并为后期地质灾害预防和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分别是行政、技术层面的。科学、有效运行的预警机制,可以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状态。首先,在发生地质灾害前,能够在短时间内监测到地质条件可能出现变化的征兆信息,从而为后续的灾害预防、处理争取足够的时间。其次,地质灾害出现后,能够在短时间内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将地质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还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地区地质灾害信息的共享,帮助其他地区了解本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并提前采取处理措施。因此,预警机制应当是一个全面、科学、有效且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机制。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果前期监测的地方存在较为严重的地质问题,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停止施工或者迁移。但这是在统一标准上的。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让工程建设和防灾措施同步进行,消除潜在的风险威胁。其次,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公共预警、应急机制,包括信息技术、装备、应用设备等。当出现地质灾害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有关信息传达给有关部门,并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资源调度,为其救灾工作的有序展提供信息支持。

四、结语

地质灾害频发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且因为我国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在当前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情况,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相应能力和救灾能力。这要求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部分地质灾害是无可避免的,但可通过科学技术对其进行有效检测的,并通过一些科学手法,将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部分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我们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根据有关的规章制度,在保证经济生产活动的同时,避免或者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总的来说,加强环境保护,是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和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015(6).

[2]史小龙,李辉,张福水.浅析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J].知识经济,2013(1):97.

[3]姜兴武.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6(11).

[4]何跃文.浅析地质环境的控制与开发[J].民营科技,2016(4):35.

作者简介:陈彦(1976—),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学历:本科,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水文环境。

猜你喜欢

机制监测信息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