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有关行政管理学的思考

2019-11-27陈思宇

智富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行政管理管理学论语

陈思宇

【摘 要】论语作为珍贵的历史古籍,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不仅在古代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典籍,放在今日再读,也受益颇多。《论语》言浅意深,其中之“道”,慧通古今,笔者选取一些有感片段,通过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自身专业衍生出一些行政管理学的思考。

【关键词】《论语》;管理学;行政管理

一、领导当以美德垂范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的意思是君子,既然一心向着仁义道德,恪守礼仪之道,就会在社会上发挥着如同太阳月亮一般的作用:。照耀人指引人,发挥光和热,不分昼夜四季,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而人无完人,即便是君子也有犯错的时候,而当君子犯了错,就会如同太阳月亮进入到了日食和月食的时刻,光芒被遮蔽,人人都可以看见那一块黑暗阴影;但一旦将这些错误修正更改,就像日月食散去,太阳月亮重新光耀大地,每个人都可以抬头仰望,重见光明投去目光注视,感受君子贤良美德的指引。

古往今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故事比比皆是,古今中外的贤德才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好的榜样。沈从文先生小时候好动贪玩,虽然聪敏过人却耐不住性子读书,直到有一次在学塾上学的时候,学舍外搭的戏班子要唱的戏是沈从文先生喜欢的神话故事,却又与学塾的课时冲突,他便偷偷翘课,溜出学舍只为看戏。第二天回来时老师恼怒地当着全学塾学生面教育他,让他与楠木做比,道:“这楠木天天向上如今比屋顶还好,你身材矮小却不思进取,你难道连棵树都不如吗?”沈从文先生羞愧难当,自此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著成《长河》、《边城》等文学名作,并辗转西南北京任教,为中国的文学进步、教育和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2010年,时任巴拿马总理里卡多因为觉得本国的护照设计制作不够精致美观,下令重新设计改进护照,并由其亲自审批。新护照很快选好了精美的样本并印制出版投入使用,可几个月后,里卡多空闲时拿出新版护照观赏的时候却发现护照上的国徽样子出现了重大错误:原本国徽上的铁锨和丁字镐变成了铁锨和长柄方锤!国徽样子的错误对于国家来说简直是一个巨大的羞辱,里卡多立刻下发指令重新印制护照,并通过管理局改正、收回护照。但此前的时间里经调查已经有超过四万份新版错误护照发放并使用,也就是说有超过四万的民众使用了错误的护照出境。里卡多决定发表电视讲话,向着四万多个民众道歉。十月四日晚七点,里卡多走上台宣读道歉信,随后开始念四万多个民众的名字...而民众从电视台和统计处那得知,要念完这些名字需要花掉足足50小时!总统为了民众的受到伤害的尊严和国家歉意的表达不惜自己身体的做法深深感动了人民群众,最终在人民群众的劝阻下,里卡多在念了近四小时的名字后结束了自己的道歉。而不仅是他也是整个巴拿马,都得到了人民的原谅和理解。

这些错误都像是偶发在日月之上的阴影,人人得以见之仰之,但只要修正改错,就可以重新恢复光明,也会在人民群众的见证下再度为社会贡献力量。

二、治理应当注重人文伦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这段话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回答说:”有的。厌恶四处宣扬他人缺陷的人,厌恶身居下流又喜欢谄媚傍上的人,厌恶有勇气却无礼的人,厌恶太过执拗一意孤行的人。“孔子接着又问:”赐,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回答说:”厌恶把剽窃他人成果当做自己知道的人,厌恶将不谦逊的品德当做勇气的儿呢,厌恶把告密当做直率的人。“

在孔子的思想中,他认为君子是仁德的,对万事万物都有仁爱之心,但这不等于君子是对任何人或事都温和而没有意见的,君子同样有自己厌恶的品行,毕竟世间万物相互依存,有黑才有白。在孔子所厌恶的品行里,我注意到排在首先位置的是”恶称人之恶者“,这和后来子贡所说的 讦以为直者其实是有一定联系的,都是在讲他人的不好之处,区别在于后者将范围缩小到“告密”这个意义上来。其实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告密“似乎并不是一个那么严重的事情,很多时候会把这个词和”揭发“、”举报“混为一谈,甚至”大义灭亲“在很多语境中也并非一个负面意义的词汇,从字面上看”滅亲“就是符合”大义”的举动,我们能想到的事例也有很多,发展程度最高的告密甚至能导致社会伦理的崩坏。

自然法是优先于实证法的,先有生而为人自然就有的源自人类本性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当然属于和谐的宇宙真理的一部分,是无需言说的。而后才有更多为了适应这个世界的运转而产生的实证法,让现代文明社会更好地运转。按照正当性的优先顺序,与自然法相悖的实证法应该是无效的,但是当国家大政方针出现问题时,便会产生这样的荒谬。

三、治理之道当遵从规律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敬畏天道命运,敬畏德行修养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了解天道命运所以没有敬畏的心情,对德行修养高的人态度轻慢,对圣人的言论也很轻侮。”孔子这里提出的要敬畏的三件事,敬畏天命我理解为一种天然的信仰,敬畏道德修养高的人我理解为重视道德,敬畏圣人之言我理解为敬仰引领的力量。一个逆天而行的人,或是一个蔑视道德引领的人,是会做出很多不可挽回的荒谬之事的。生而为人,自私是多少难免的,缺乏对于天道的自然信仰和道德引领,很容易酿成大祸。前段时间,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世界上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顺利诞生,一时间新闻舆论甚嚣尘上,短时间内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打出“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但很快,舆论风向急转直下,矛头纷纷指向这项技术应用于基因编辑是否符合科技伦理,到底是谁给予贺建奎这样的权限可以让基因编辑婴儿顺利降生,甚至有人提出是否应该将两名婴儿人道毁灭等等,令人痛心。

单就这件事本身来说,两个孩子中只有一个目前确定对HIV多种毒株的抗性,另一个孩子连抗体都没有获得,而且两个孩子无端承担了对另外的病毒更易感的风险,这不是其他任何人有权利为他们选择的风险,况且HIV在防治、阻断、治疗等多方面都已经有了成熟的常规的安全的做法,为何还要冒这样不必要的险?而且这两个孩子都是女性,我们不得不怀疑更多或被利用或没良心的科学家是否会对其生育过程进行人为干预,或者这两名女婴要是有幸长大,她们是否拥有像别的女性一样平等的生育权利,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当然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比如说有更多非法机构进行这个方面的非法尝试,中国的基因编辑发展进程会不会因为这件事受到重创等等问题。贺建奎的成果显然不是突破,这样的违背自然规律和人道伦理的所谓科技只是危险的定时炸弹,且看它带来的连锁效应,这就是不知天命的后果。

四、治理应当分清轻重缓急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但是管仲却没有自杀。(反而转投原本的政敌齐桓公名下)。管仲这样做是不是不仁?”孔子回答说:“齐桓公多次聚集众多诸侯国商讨议事,从来没有动用军事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劳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这里孔子并没有像常理那样认为,管仲在自己原本辅佐的人被杀之后,转投杀掉他的人这样的行为是不仁德的,相反地,赞许了管仲对于众诸侯国和平议事作出的卓越贡献,并认为这样管仲也是算得“仁”的,这跟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事君以忠”是不一样的,我们大多数人会本能地认为管仲是背叛者,甚至说是见风使舵的苟且之辈。那么孔子这里对他的赞许我理解为是以大是大非为准则而谈的,管仲虽然没有跟随公子纠殉死,但是却用他的才华和智慧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齐国大治,国力大增,管仲功不可没,也许对于君主个人来说,管仲并不是一个从一而终的辅佐之士,但从齐国民众长远利益来看,管仲无疑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就算是叛君,也从未叛国。

人无完人,我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不应该局限于在一件事上短时间的表现,而是应该着眼于大是大非,分得清轻重缓急,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更不应该想当然站在“正确”的一方,因为某种做法(或说法)看起来更“体面”一些,就不假思索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样才不会被别有用心的煽动者所欺骗。成华区人民法官张炎彬在一次由家暴引发的离婚案中宣判:“第一次起诉离婚原则上是不准离的,这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位法官还称自己的判决书用词十分严谨,认定事件属于“肢体冲突”而非“家庭暴力”,且男方已经提交悔过书,所以认为妻子应该给丈夫一次机会,不予离婚处理。而此次事件中妻子耳膜被打穿孔,年仅十八岁的小孩也被父亲狠狠摔在地上猛踩。但是法官的判决于法规是不存在错误的,也维护了一部分心目中婚姻的神圣性。一个耳膜被打穿孔的女性竟然连离婚的自由都被剥夺,法官作出这样荒谬而“正确”的判决仅仅是因为认为妻子也有动手的行为,“家庭暴力”认定存在争议,有人评论,这是“宁添十座坟,不毁一桩婚”,这样的黑色幽默背后,是糟粕文化的胜利,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五、治理社会应当放眼长远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孔子如何管理政治。孔子说:“要做在老百姓之前(树立榜样),要慰劳百姓。”子路请求孔子再多说一些,孔子又说:“这么做要不知疲倦。”这句话说了孔子认为做好一个国家的管理,领导者需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然当你描绘了一个美好蓝图给百姓的时候,希望人人都出一份力建设国家的时候,自己却做了不仁不义的事,那么老百姓还如何相信你的规划,就更别谈安居乐业了。当被委以重任后,应该如何领导好众人,我觉得事必躬亲也许过于苛刻,领导人如果大小事都亲力亲为,那么组织内的层级会被破坏,组织效率也会受到负面影响,那这里讲的“先之”是什么呢?一方面,我觉得是让自己的下级看到自己至少圆满完成了领导职位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是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家在各自的位子上将能动性发挥到最好;另一方面,当某一领域大家都有所顾忌,或比较陌生,一时间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做时,领导者可以亲力亲为,率先尝试,给民众树立信心。

我去查阅了很多关于脱贫攻坚的案例,其中成功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一个率先垂范并长期不倦怠的领导人,当人民看到领导人本身也在为目标不懈奋斗并有成果展示在眼前的时候,自然会相信之前领导人规划好的蓝图都是真心的可实现的愿景,而“不倦”意义在于,如果只是一日两日,表面功夫谁不会做呢?但路遥知马力,如果十年如一日做好榜样,民众自然会信服。先之或许还容易点,无倦却不是人人都有的觉悟,尤其是任期制前提下,许多官员会想着自己在某个官位上的时间不会太长,不求长远,只求眼前自我利益的实现,当一些长远的有意义的事情却不能在自己的任期内获得收效的时候,又有多少领导人愿意率先垂范为了长远的未来而努力呢?

六、选人用人无需求全责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孔子说:“圣人,我是无法见到了,我能见得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孔子又说:“良善之人,我是见不到了,我能见到可以持之以恒的人,也就可以了。如果无装作有,虚空装作盈满,穷困装作康泰,也就很难恒久了。”

孔子从不以完美无缺的标准来要求世人,他所提出的做人之道,是普通人也可以达到的,这里孔子说自己不求得以一见圣人和善人,只是希望能见到品行端正的君子和持之以恒做事的人而已。领导用人也该如此,只要选择符合岗位要求和特质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吹毛求疵。前几天看到某视频创作者创作了一个幽默视频,视频的主要情节是公司内部选拔季度业务骨干,评议组人员聚在一起商议此事,他们按照季度业务绩效最高到最低排序,对名单上的人一一进行审核,但却用“人际关系不好”、“长得难看有损公司形象”、“刚离过婚影响不好”等总之和业务水平全然无关的因素淘汰掉了名单中的前三甲,最后将“业务骨干”称号颁发给了绩效最差的人,选出了一个除了业务不好,哪里都好的“业务骨干”。这个视频的讽刺意义非常明确,领导选人用人,其标准过于严苛,就会走向类似视频中这样的荒谬结局。领导用人最应该遵循的宗旨就是人岗匹配任人唯贤,要看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素养是否和相应的岗位的核心要求适配,也许这个人不善人际交往,也许相貌平平,这些都不该是领导不选择他的理由,在组织中,每个岗位都被最适合的人占有,那么组织的运行效率便能达到最高,而不是选择一个无功无过的“废人”。后半句说不要以无充有,这样是无法长久的,作为下属,在用人单位进行审核的时候,要视自身情况和自身发展潜力为准,不要因为渴望一个岗位就对用人单位承诺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因为撒了这一个谎之后就要撒一百个谎来自圆其说,这样一来会给单位和自身都带来许多麻烦。

总之,作为领导不要以过于苛刻的标准来选人用人,作为下属也不要以無充有,前者这样很难求才得才,后者的谎言过不了几日就会被拆穿。

【参考文献】

[1]赵帅旭. 《论语》与管理学[J]. 科学与财富, 2015(21).

[2]叶士舟. 《论语》中的管理思想摭论[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4, 18(12).

[3]李强. 《论语》“乐”辨及其管理思想研究[D]. 青岛大学, 2004.

[4]王耀华. 《论语》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J]. 中外企业家, 2017(6).

[5]董丽. 人文精神在管理学中的体现与思考[J]. 现代商业, 2012(7).

[6]戴黍. “治身”与“治政”——试析《论语》中所见的自我管理思想及其意义[J]. 学术研究, 2017(5).

[7]彭绍发. 论语中蕴含的行政管理思想例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29(4).

猜你喜欢

行政管理管理学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如何读懂《论语》?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半部《论语》治天下